多元化战略研究综述

2021-01-13 14:50齐文雅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学者多元化经营

□文/齐文雅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

[提要]多元化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组成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了解多元化战略实施动机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多元化战略的定义入手,通过资产组合理论、资源为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市场势力理论和代理理论,梳理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动机。

一、定义

多元化战略的概念最早是由Ansoff在1957年发表的论文《多元化战略》中提出的。Ansoff认为多元化主要是用新产品和技术去研究开发新的市场,由于其原有的市场生存和增长的空间相对有限或者竞争过于激烈,企业必须要通过研究和开拓新的市场,通过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来适应其他新的市场。由此,多元化的研究也拉开了序幕。1959年penrose在其著作《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出企业的多元化主要是指企业能够在完全保持自己原有工业设备生产线的前提下,拓展新的工业设备生产活动和新型产品,包括最后的产品品种数目增加、垂直一体化水平程度的提高及企业正常运作的基本技术领域和人员数量的提高。Penrose弥补了Ansoff概念中的不足,更加接近于企业多元化经营和管理的实质,但把这两者混为一谈。这一时期的学者都假定行业和市场的边界是明确的,可以轻易分辨出不同的市场和行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跨行经营和市场交叉不断出现,不同市场和行业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所以,Pitt、Hopkins等学者开始使用业务来代替行业,他们都认为这种多元化的经营实际上就是一个企业在同时进行或者参与不同的业务。随后,Rumelt(1974)等将多元化研究推向顶峰,并提出多元化是指一个企业利用结合有限多样化的核心竞争力、技巧或者目标,与原先的活动紧密相关的一种新型活动模式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竞争策略。随后Ramanjam、Varadarajan等一批学者从战略的视角出发,强调了多元化的战略可以促进不同业务之间的互动关联和协同效应。认为这种多元化主要是指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更加专业化的发展或外部更加成功的收购而进入一个新的运营领域,其中这种经营模式往往会直接引起整个组织架构体系和其他经营管理工作流程的改变。

我国学者对多元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以及国内多元化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多元化的理论。芮明杰(1998)提出了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本质是一种简单的风险预警和防范式战略,即用多个产业和领域的方法来有效防备和应对各个单一领域的失败,并且她还提出了企业自身的综合管理核心素养能力,这也是促进企业多元化战略的相关性和创新的必须条件。李善民(2006)等指出多元化是一种向相关或不相关领域扩张的一种经营战略,以实现企业快速发展。胡钢等(2014)基于知识视角下动态学习理论,发现企业多元化过程不仅只是一个已有知识利用的过程,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个不断进行知识开发并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融会贯通、用于新领域或新途径的过程。胡海波等(2015)基于rumelt的观点,提出了企业多元化的战略就是指一个企业在充分权衡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运作风险及其经营业绩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管理能力和市场机会的完美整合,实现一个企业的多元化。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认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是一种推动企业生存和成长的行为,它是指当一个企业在快速发展并且达到一定阶段后为了追求长久的发展所必须采取的一种管理策略,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管理模式,它还具有长远性、全局性、根本特点。它的本质就是通过综合利用各类企业资源,来扩大生产规模、经营范围,从而达到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管理策略。

二、多元化理论

多元化战略的概念诞生后,学术界对于企业为何要进行多元化战略,即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动机展开研究。贾良定等(2003)通过对中西方学者关于多元化经济动机研究分析发现:西方理论界和我国的企业家都比较着重从人力资源和社会经济中的资产组合这个角度出发来考量一个企业经济活动多元化的原因和动机,但西方理论界比较强调在人力资源理论、贸易成本理论和替代价值理论等方面的影响和动机。而中国多从资产组合论、政府政策论、制度方面等探讨驱动力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

(一)资产组合理论。Lewellen(1971)率先提出了资产组合理论,他认为企业最首要的目标是通过生产经营活动生存下去,其次才是获取利益。而后Lubatkin和Chatterjee(1992)对资产组合理论做出了进一步的补充,他们更为具体地指出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资产,是为了能够降低企业所面对的非系统性风险,并且能够为获取利润找到新的途径。所以,资产组合理论成为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高英轩(2020)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研究发现,由于银行资产以发放贷款为主,增加投资资产有利于银行获取投资收益;同时,多元化经营能够使资金放在不同的项目里,分散了风险,拓宽企业资金渠道。但也有学者表示产品组合理论并不完全解释多元化战略实施的原因,其受到一些条件的约束。如Joachim Rojahn等(2019)发现信息不对称会过度补偿企业多元化带来的降低风险的作用。曹向等(2019)发现当企业处在环境不确定且融资约束比较大的情况下,资产组合并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此时多元化战略实施的成效不大。

(二)资源为本理论。Penrose提出的企业成长理论中,首次出现资源为本理论。认为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够进行生产多元化,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能够有效充分利用自己企业的现有剩余生产资源和人力增强生产能力,由于一些剩余要素难以在市场进行出售,企业可以自行吸收,进入新的市场等。Kay把协同效应引入到范围经济中,架起了一个沟通范围经济和战略性管理之间的桥梁,此后许多学者开始对范围经济进行解释,并用多样性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理论问题。刘冰等(2011)认为如果某种资源具有广泛的用途,则该种资源出现剩余时,企业便可以将其运用于多个领域创造价值,即企业有机会实行低度相关甚至不相关的多元化战略。王晨(2020)通过对上市公司绩效的研究,发现互补性资产越多,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所取得的成效越大,也就是说多元化战略能将相关联的资产联系起来更好地发挥协同效用。但也有学者提出企业在吸收转化剩余资源的时候,可能会造成成本增加,业务的拓展范围超出实际管理能力等。Micheal等(2005)发现由于挖掘潜在的协同效应可能需要对共享资源进行额外的投资,从而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Prithwiraj Nath等(2010)基于资源理论,通过对英国道路物流服务的调查发现,企业无法利用其资源能力来扩展其服务组合,在开展国际多元化过程中由于不了解当地商业环境,未能找到合适的当地合作伙伴,所以企业开展的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

(三)交易成本理论。Williamson(1973)在报告中提出,事业部的多元化本身实质上就是对事业部组织架构的一种外延,可以有效地克服有限的理性与机会主义,以保障这项交易的正常顺利进行。多元化战略可以使企业内部消化掉高交易成本的资源,以降低环境不确定性和市场带来的风险,降低成本。但是,可能因为其操作性较低而遇到困难,关于市场经济的失败和企业经营多样性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实证探讨的研究甚至较少。

(四)市场势力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认为,一个企业有机会可以利用提高其进入行业的壁垒率来降低自己所在行业中的竞争者数量,从而增加其主导地位和获得超额利润。而选择进行多元化运作的企业则是可以利用各个产业之间的互惠采购、交叉补贴等途径形成一种市场实体。宋海旭等(2019)发现外部并购模式下多元化战略变革具有比内部发展模式更高的企业价值。但也有学者表明,市场势力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多元化实施动机,其在一些情况下并不能增加企业收益。蒋先玲等(2013)以我国2004~2009年期间上市公司为例,发现混合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用较小,但企业实施混合并购所产生的额外经营成本较高,所以实施多元化经营后,大多企业的绩效反而下降了。

(五)代理理论。该理论主张追求自己利益和效用最大化的代理人将会采取与委托方个人的利益不一致的策略,此时实施多元化的策略将增加代理成本,降低其他股东的价值。由于多元化公司的总部在进行代理投融资方面存在问题,往往是在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中会出现相对良好的各个部门投融资量不足,而相对差的各个部门投融资量太大而导致的跨越各个部门“交叉补贴”的现象,或者使用一些各个部门的利润来弥补其他各个部门的亏损;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成功建立给企业带来了比较大的资本支持,经理们就很有可能去选择一些短期而又缺乏实际效益的投融资项目。Khanna和Yafeh(2007)都认为企业多元化很难使得企业容易地成为一个大股东抢占中小股份的工具。而且,多元化商品经营企业的规模往往比较大,更加轻松地出现了个人帝国的建设以及在职消费等商品经营代理方面的问题。李刚和曹晓普(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多元化程度越高的企业会增加代理成本。

三、对多元化理论评价

本文通过对多元化动机的探讨发现不同时期的多元化理论有所不同。大多学者将多元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多元化阶段、归核化第一阶段和归核化第二阶段。多元化阶段时期,消费者需求高涨,产业技术迅速发展,多产就意味着更多的利润、更大的市场份额。所以,这个阶段对多元化的探讨多与市场势力理论、范围经济理论、资源组合理论等相结合,重点探讨多元化对企业积极的一面。但随着多元化进程的推进,企业在实践中发现多元化并不总是成功的,学者也经过实证分析发现多元化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并不是统一的。也就是进入了归核化阶段,企业开始培养核心竞争力,将一些与核心业务无关的产品剥离。这一时期多元化理论主要与代理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等进行探讨。此后学者对多元化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相关的,也就是说单一的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多元化现象。

上述资产组合理论、资源为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都探讨了多元化战略实施的原因,每个理论遵从的理论范式不同,影响路径不同,所以只有观点上的差异,不存在孰对孰错。但后续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每个理论在解释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时都存在一定缺陷,多元化战略并不总是成功的,这些理论只能解释部分多元化现象,而不能为企业多元化提供一个一般性的解释。而且理论之间的结论也不一样,上述前四种理论认为多元化能提高公司绩效,为企业带来利润,而代理理论认为多元化能增加代理成本,有损企业绩效。学者们也开始将别的理论引入多元化战略中,如资产专用性理论、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等,来对多元化动机进行探讨。未来应该对多元化理论进行综合研究,全面归纳多元化的动机。

猜你喜欢
学者多元化经营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学者介绍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我省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监管放宽经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