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综述

2021-01-14 00:21郭再政郭东坡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李 刚 郭再政 郭东坡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的职业教育探索发展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国现阶段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链”问题,即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系统研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社会,挖掘这“五方”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责任、利益维护和协同联动,构建多主体协同关系的产教融合模式及路径,促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国内外的学者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进行简要概述。

一、国内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解释认为,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就是校企合作,既指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融合,是育人方式上的融合,也指教育教学内容与生产技术的融合,是育人内容上的融合;另一种解释认为,宏观上的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互动融合,微观上的产教融合是生产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对接融合。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文件对产教融合的解释,重点强调教育发展与产业升级之间的衔接。国内学者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教融合的内涵、意义、特征、内容、动力、模式、思想演化及存在问题和推进产教融合方法与策略等问题上。

(一)国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理论研究方面

1.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涵的研究,陈友年以目标为导向开展了广泛研究,认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深度合作;[1]张健从需求导向认为产教融合包括产业与教育融合、生产与教学融合两方面;也有学者分别从功能导向[2]、价值导向[3]和利益导向[4]等三个方面,分别研究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内涵。虽然这种理解是基于“产业(企业)与学校”维度[5],但是已经明确指出了产教融合内涵的核心。

2.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意义的研究,其意义和价值在于促进教育和经济的互动发展[6],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中的独特价值。[7]

3.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征的研究,杨善江认为其具有“跨界性、互利性、合作性和复杂性”等特征。[8]孙善学提出了产教融合具有“五性一化”的特点。[9]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研究,以往的研究认为产教融合的驱动因素主要来自共同的利益、内在的变革和外部经济社会发展。而张建云从新时期的特点出发,认为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建设的重点在于明确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政府对其约束作用。[10]吴宝明认为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的评价体系,不仅要构建内部激励制度,也要完善外部激励体系。[11]

4.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容和要求的研究,秦斌等研究者同意“五个对接”的观点。[12]

5.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思想的研究,贺星岳指出建构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是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13]

6.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研究,张瑶等认为有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厂中校、集团办学、校办企业、企业办学等六种模式。[14]但这些模式研究都是基于“政府、企业与学校”视角,用“三重螺旋”研究产教融合模式,对“三重螺旋”的内在演化过程并没有展开深入研究。朱新民认为职业教育在实施“三教”改革中,重构教学流程是前提,升级教学内容是核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重点。[15]

7.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路径的研究,王春利认为可以借鉴“五个一体化”的先进经验,包括社会责任、专业职业、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和条件保障等。[16]许达丽等学者首次系统化提出了“理念契合、主体联合、资源整合、机制融合、利益统合”的融合路径。[17]

(二)国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实践研究方面

1.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和震认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操作层面还存在着政府缺位、经费短缺、合作模式单一、合作不深入、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双师型队伍建设滞后、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18]

2.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解决策略的实践探索,陈维霞从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办学模式、合作方式、平台建设、法律、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对产教融合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探索。[19]

3.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形式的实践探索,王永莉针对目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构建了教师培养体系,并开展了相关的实践研究。[20]张一平针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出要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行业引领、学校育人”的工作机制。[21]

(三)国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国内学者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对于开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些研究成果颇具价值。但从整体来看,由于我国目前产教融合实践探索还处于较浅层次和初级阶段,现有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概念界定不清。有些学者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等混用,同时对产教融合的概念、特征、模式形态等缺乏深层次分析,缺乏促进“四链”之间有机衔接的相关研究。

2.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涵的界定有局限。很多研究局限于“校企”视域,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边界局限在企业和学校,部分研究延伸到政府,对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者(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认识不够,对行业和社会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作用发挥认识有限。

3.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缺乏学理性分析,基本上是属于校企合作的升级板,或基于产教融合的理论演绎,或基于教育谈教育。虽然理论性研究成果多,但缺乏数据支撑,观点缺乏说服力,定量研究及实践有待进一步增强,对策研究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仅仅是从影响产教融合的内、外因素去探讨,鲜有从产教深度融合影响因素的角度考虑,缺少理论上的升华,基本上停留在事实描述、经验总结层面,研究实效性不高。

二、国外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综述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用在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已有上百年历史,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迥异和教育观念多样性,形成了不同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也呈现出不同的名称、办学主体与办学模式。

(一)国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理论研究方面

1.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涵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产教融合自组织层面对产教融合的内涵开展研究。Allan Klingstrom 认为产教融合是将企业生产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育人方式,其重点是把教育和生产相融合,企业和学校相结合;[22]Jon Whittle和Harald Knudsen 认为产教融合与相关利益主体有很大关系[23],尤其是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之间有密切关系。

2.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论溯源的研究,最初的来源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德国卡尔·马克思“劳教结合”[24]、美国赫尔曼·施奈德“产教合作教育”[25]和美国约翰·杜威 “从做中学”。[26]

3.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研究,美国亨利·埃茨科威丝与荷兰学者劳埃特·雷德斯多夫将“学校的办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环节融合于产业链、公共服务链和价值创造链”,对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三重螺旋模型理论”的产教融合模式[27],但其研究对“三重螺旋”内在的演化过程研究较少。

4.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类型的研究,在“主体联合”方面,国外大多数的产教融合都是校企双主体育人;[28]在“队伍结合”方面,企业与学校互聘对方人员进行教学和访学;在“知识聚合”方面,美国的硅谷是一个典型案例[29];在“流程整合”方面,松下企业把生产性实训基地建在学校,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学习、生产。

(二)国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实践研究方面

1.以企业主导为主的研究,比较著名的是德国“双元制”、日本“企业访问制”、韩国“产学结合制”,其特点是校企“双主体双身份”,校企共同承担人才培养责任,学生既是企业准员工又是学生,在人才培养的主线中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育教学为辅的人才培养理念。

2.以校企并重为主的研究,比较著名的是美国“契约合作”、英国“工学交替”,这一类模式的特点是社会劳动与教育教学结合,采用分段式教学计划,将“教学做”在时间序列上做区分,从阶段性来看,达到“教”与“学”相贯通,“学”与“做”相结合。

3.以学校主导为主的研究,比较著名的是法国“学徒培训中心”、澳大利亚“新学徒制”[30],这一类模式主要以学校为学生技能生成的中心,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国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国外已有学者从“政府、企业与学校”角度开展了“三重螺旋”模式研究,但研究深度不够,尽管已有学者关注到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视域,但鲜有基于“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的理论研究。因此,国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但绝不能照搬照抄,只能借鉴,使其本土化。

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点及启示

(一)国内外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的三个特点

1.边界大多数局限于学校、企业、政府视域,通过校企协同、政府引导的建设思想,可以开展深层次、深度的校企融合,不断完善多元产教融合体系,缓解企业亟需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2.对政府在产教融合中角色扮演的研究较多,政府在产教融合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大对产教融合的支持和宣传,能够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产教融合中。

3.对产教融合模式的实践探索较多,这是因为产教融合的本质是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只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认同感,才能得到市场和企业的认可,进而实现双赢。

(二)对我国产教融合的深层次推进的三点启示

从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来看,产教融合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凸显出产教融合政策是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动态改进。

1.产业和教育是两种不同目标导向的组织,在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基础上,充分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五方力量协同育人,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数量、层次等多方面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主张。

2.产教融合涉及诸多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协调好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健全激励机制、分权机制和监督制衡机制,不断优化多元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激发多方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3.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与职业相结合,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追求,因此,对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价值考量要回归到人的发展,需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关注人的发展与个性、关注人的生命意义和人文精神,这既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评价,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源。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