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概念的历史与逻辑
——基于技术的词源学分析

2021-01-14 06:56孙守领
关键词:工艺学技艺概念

孙守领

(安徽大学 哲学学院,安徽 合肥230039)

“何为技术”这个问题一直是技术哲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人们在研究技术的相关论题时,往往会提及技术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其思想研究的立论基础。[1]比如技术哲学创始人恩斯特·卡普(Ernst Kapp)把工具的详细分析与人类及人类文化的影响相结合,认为“技术”是人类器官的投影;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对技术问题进行哲学追问时,则把“技术”看作是工具性与人类学的整体设置;社会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在批判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统治时,指出,“技术”是一种历史的社会工程;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约翰·杜威(John Dewey)把“哲学”视为“技术”,认为哲学应该是社会改良的工具;技术的综合理论提倡者卡尔·米切姆(Carl Mitcham)则从反思技术哲学历史与技术哲学理论内在性入手,认为“技术”是客体、知识、活动和意志的完整集合体。虽然西方思想家对“何为技术”这个问题进行了普遍的思考,但学术界对技术概念展开专题性研究的相关著述还比较少,特别是对技术概念所做的系统性历史分析相对来说乏善可陈。当然,也有部分学者注意到技术的定义问题。姜振寰教授在《技术哲学概论》一书中就专门阐述了技术的概念问题,他在肯定技术概念具有不确定性的同时对技术的概念进行了分类总结,指出技术概念在辞书中的不同、学术共同体间的差异、某些专业领域研究者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区别等。[2]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对技术概念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技术是一种历史现象,技术的概念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并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对技术概念历史的梳理与分析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技术的词源学意义上出发,梳理技术概念在古代、近代与现代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展现技术概念从“经验性”到“科学化”再到“具体化”的演进逻辑,以消除有关技术概念的各种争论,把技术哲学研究的方向聚焦在技术发展与创新这一更具现实意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上。

一、作为“技艺”存在的古代技术概念

在探讨技术概念,或问及“技术究竟是什么”时,人们普遍集中在这样的表述中,即“技术”一词是现代英语“technology”的中译。从词源学意义上看,“技术”这个词源自于希腊语的“tekhnologia”和拉丁语的“technologia”,是由希腊语“techne”(技能、艺术、工艺)和“logos”(逻格斯、言词、说话)结合而成的。其中古希腊的“techne”——技艺①在古希腊语境中,“techne”是一个宽泛的术语,有很多意义,通常被翻译为“技能”“艺术”或“工艺”。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参照“techne”在《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与《剑桥哲学词典》中的翻译,把它翻译为“技艺”。——的概念,是现代术语“技术”的核心。

在古代希腊语境中,“技艺”首先用作表示所有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类活动,尤其表示一种技能性。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指出:“一般地说,技术活动一是完成自然所不能实现的东西,二是摹仿自然。”[3]一方面,“技艺”的产生和形成是受“自然”启发的结果,是对自然现象及其运行过程的摹仿。它们的工作对象都是具体的材料,产品都具一定的形态,目的都是为了生产出材料和形态的结合物。[4]211另一方面,“技艺”区别于“自然”。“自然”强调的是自然界中的生成,它创造它自己而且产生它自己之外的其他事物。相比较而言,“技艺”则指的是人工的生成(或生产),它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类生产、制作东西时的创制活动,它完成自然所不能实现的东西。[5]

其次,“技艺”还与经验和知识有关。“技艺”高于经验,是对经验的总结,它源于对同类事物的普遍判断,是从众多个别经验观念中生成、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来的、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规则。“技艺”之所以高于经验,原因在于前者不仅知道如何制作,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制作,而后者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4]239所以,“技艺”可以传授而经验不能够传授。“技艺”低于知识,是一种创制活动,一种为了某种实用目的的低级知识;它只存在于对真理的把握中,而不是真理本身。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划分为三大类:“实践的、创制的和思辨的。”[6]120创制的知识是关于制造物品的知识,如美容术和农业耕作、艺术和工程技术;实践的知识主要关乎行动,或更确切地说是关于人们在不同环境下,不管是私人事务还是公共事务中应该如何行动的知识;当知识的目的既不是为了生产也不是为了行动,而仅仅是为了讨论真理时,就是思辨的知识。[7]在他看来,思辨的知识比其他的知识更受重视,它是关于原则或原理的知识,研究最初原因和本原,是哲学家应该认真探求的知识及其构合形式,制约着人的哲学思考,是最崇高的知识,是真正的知识。

此外,“技艺”还有不同的类别:有的使用力气较多,如雕塑;有的利用言语较多,如演讲术;有的精确性高,如建造术;有的精确性低,如医术。亚里士多德则把“技艺”分为实用性与娱乐性两类。他说:“在被发现的越来越多的技艺中,有的为生活必需,有的供消磨时间。与前者相比较,后者总被当作更加智慧的,因为这些技艺的知识,并不是为了实用。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备的时候,在那些人们有了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技艺知识才首先被发现。”[6]3在他看来,“技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生产生活必需的技艺,具有实用性;一是提供消遣的技艺,具有娱乐性。前者生产有实用价值的器具、满足生活的必需,后者生产供人欣赏的作品、增添生活的乐趣;前者服务于生活、使人幸福,后者充实生活、为了严肃地工作。因此,技艺与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技术的古代概念——“技艺”——在古希腊那里达成了共识:是人为的、有目的的创制活动,而不是自然的、自发的生成活动;是可教的、关于如何做的知识,而不是不可授的、简单地知道的经验。

二、作为“工艺学”存在的近代技术概念

作为可教知识的“技艺”存在,这一古代技术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很接近近代技术概念——是关于艺术研究或技术的论述——的表达,它们都暗含着关于技术知识理论的内涵。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古希腊哲学家们对“techne”与“logos”之间的关系才不太感兴趣,也没有哪位哲学家觉得有必要把它们合并成为一个新的复合词。[8]75但是事实上,希腊语的“technologia”还是出现了。“Technologia”(或其同源词tekhnologia)首次出现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在撰写关于修辞的文章中,亚里士多德四次尝试着将“techne”和“logos”联合在一起。但在这里,“technologia”是以“loges”为标志的概念,是逻格斯的技艺、话语的技艺,主要是指对修辞和语法的研究,属于修辞学范畴,而且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12世纪。[9]165-166

相比较而言,“technologia”在拉丁语中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是在宗教改革时期,虽然它本质上是一个来自希腊的新词,但是却有一个新的含义:作为“techne”的标志——即关于艺术的科学。[8]76这种新用法最早是由16世纪颇具影响力的法国新教徒哲学家、教育家彼得·拉莫斯(Peter Ramus)提出的。他用“technologia”来指处于所有的技艺中的各种关系的描述,而不是一种言语技巧或修辞学的描述。通过反思与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相关联的对方法的酷爱,拉莫斯认为“technologia”系统地整理和安排技艺和科学,批判了亚里士多德对技艺的随意命令。[9]167德国启蒙学者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在他的著作《关于一般哲学的开端话语》(1728)中,也给出了“technologia”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关于艺术和艺术作品的科学,或人类通过身体器官(主要是手)的工作产生的东西的科学”[10]。

英语“技术”(technology)最早的用法在含义上与拉莫斯的“technologia”相似。乔治·巴克在《英格兰第三大学》(1615)中写道:“一个简洁的科学和艺术的报告,在伦敦市关于伦敦的状况是一般技术的选择”[9]168。在托马斯·布朗(Thomas Blount)的《词集》第二版(1661)与第三版(1670)中,认为技术源于希腊语,并将其定义为“对技艺、艺术或工艺的处理或描述”。同样,在约翰·克西(John Kersey)1706 年版的爱德华·菲利普斯(Edward Phillips)词典《英语单词的新世界》中,技术被定义为是“对艺术的描述,尤其是对机械的描述”[8]77。在瓦尔奇的《哲学词典》(1733)中,“技术”被定义为“技术术语学说”,分为“非学术部分”和“学术部分”两部分。前者处理艺术和工艺的技术术语,后者处理“学术科学”的技术术语,即哲学、神学、法律和医学。事实上,技术同时对技术术语进行解释,与学科的划分相联系,并通过艺术术语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技术。[10]虽然英语技术概念在17世纪到18世纪中叶都有很好诠释,但是在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55年出版的那本著名的《英语词典》中没有收录这一词条,直到19 世纪,该词典的后续版本也没有收录这一词条。19世纪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业发展较快的时期,但却没有一个合适的英语词汇描述与工业革命有关的重大变化,包括电力、合成化学和钢铁等新工业,这就导致了里奥·马克思(Leo Marx)所说的“语义空白”。对他来说,这种空白指的是缺乏足够的语言来捕捉那个时代物质文化的戏剧性变化,但产生这种空白的不只是新现象,还有现有概念的贫乏。[8]72换句话说,19 世纪的英语技术只是一个边缘性的概念。

然而,“技术”在德语中却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仅填补了英语技术的“语义空白”,而且还影响英语技术的定义。“技术”在德语中有两个呈现:一是“Technologie”(工艺学),另一个是“Technik”(技术)。①一方面,德文中“Technologie”的常见中文翻译是工艺学,“Technik”的常见中文翻译是技术。另一方面,德文中“Technologie”与“Technik”名词形式的首字母都需要大写,而其相应的形容词形式首字母都是小写。技术概念是名词形式,需要将“Technologie”和“Technik”的首字母大写,这区别于英语中技术表达。“工艺学”最初是由德国教育学家约翰·贝克曼(Johann Beckmann)在1772年提出的一个科学术语,它被用来表示手工业劳动和经验的知识总和。贝克曼在自己的著作《工艺学入门》(1777)中将“工艺学”定义为“是传授有关各种加工自然物或手工业的知识的科学”,“是明确讲解各种劳动工序和基础的科学。”[11]在另一部著作《一般工艺学教程》(1806)中,贝克曼给“工艺学”下的定义是“工艺学讲解的是,人类对天然原料和已加工的原料所能采用的一切加工和利用的方法。”[11]约·亨·摩·波佩(J. H. M. Poppe)继承并发展了贝克曼的工艺学理论,并使之系统化。波佩在《工艺学史》(1807)中把工艺史广义地解释为对自然产物加工的一切工艺的历史。同时,他也讨论了技术史和发明史,展望生产过程的发展。[12]在《工艺学辞典》(1816)中,波佩把“工艺学”定义为是一种科学体系。在他看来,工艺学包含了所有的艺术、工艺、制造品和织物的主要作品,所有必要的手段、工具和机器,以及相适应的操作过程与顺序。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科学的操作系统,因此也可以把工艺学看作是一个操作系统理论。[10]马克思的技术思想深受波佩的影响。他在《资本论》中将“工艺学”解释为是关于大规模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过程的系统知识,揭示了社会关系的物质基础。他说:“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13]429“大工业的原则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样,把每一个生产过程本身分解成各个构成要素,从而创立了工艺学这门完全现代的科学。”[13]559

德语技术概念的另一个关键词“Technik”(技术),它是18 世纪后期通过拉丁语“technica”进入德语的。它的出现取代了近代技术——关于艺术的描述,尤其是机械艺术——的概念。19 世纪中期开始,讲德语的工程师将“技术”这个词作为他们职业身份的核心部分,并用这个术语来宣称所有材料生产的技术都属于工程师的范畴。德国地质学家恩斯特·卡普在《技术哲学纲要》(1877)著作中,将技术发明解释为设想的物质体现,把技术活动看作是“器官投影”。在他看来,工具和器官之间存在一种内在关系,工具是从人的器官中衍生出来的,是人的器官的投影。[14]俄国工程师彼得·恩格尔迈耶(Peter Engelmeyer)在《技术的一般问题》(1899)长文中通过广泛的文献考察了技术的本质。他认为,“技术”是广义的艺术,包含了所有物化活动;“技术”还具有创造性,存在于物质生产的各个阶段。[8]106-108与工程师哲学家不同,德国社会科学家较少关注“技术”的本质;相反,他们试图把“技术”与其他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加以理解。马克思强调“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他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3]210“劳动资料”指的是机器、工具、厂房等技术人工物,这些代表着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而决定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形成不同的经济时代。维尔纳·桑巴特(Werner Sombart)在《技术与文化》(1911)论文中,分析了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是双向的:技术是塑造文化的因果因素,在每一种文化背后都有一种必要的物质基础;文化不仅影响技术变革的步伐,而且还将技术推向特定的方向,从而产生不同的技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经济与社会》一书中,讨论了技术行动与经济行动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技术行动与经济行动都是以“最小努力”原则表达出来的,不同的是,技术行动关注的是工具理性,强调在结果与所应用手段的比较之下,找出最适成果;而经济行动则考虑的是价值理性,突出手段在多个目的之间的分配,哪种分配的成本最低、花费最少,便选择哪种分配。可见,韦伯的“技术”概念排除了成本方面的考虑,因为成本意味着各种不同效用目的的比较。[15]

显然,德语“技术”与“工艺学”的含义是不同的,“工艺学”强调技术的工业意义,而“技术”则强调技术的工具性意义。但是,技术在20 世纪的英语中未被明确区分,德语的“Technologie”与“Technik”都被翻译成英语“technology”,而不是把“Technologie”翻译成“technology”、把“Technik”翻译成“technique”。这种翻译上的统一,使技术概念问题的研究得以拓展,并使之成为技术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概言之,技术的概念在近代呈现出两种演进路径:一是在英语世界中,技术是作为一种边缘性的概念,不被重视;另一个是在德语世界中,技术是作为科学化的概念,被推广开来,甚至影响英语世界技术概念后来的发展。

三、作为“具体化”存在的现代技术概念

从整体上看,近代的技术概念是把技术看作是一种“科学化”的知识存在,是关于技术的论述。但是到了现代,随着机器大工业模式的积极推进,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技术的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理解,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技术概念的研究产生多种学说,具体有“技能说”“手段说”“应用说”“知识说”“实践说”等等。

“技能说”认为技术就是经过熟练而获得的技能和技艺,例如苏联学者布罗诺夫斯基将技术定义为:“人类用以改变环境的各种不同技能的整体”[16];“手段说”将技术理解成为了实现目的物质手段体系的总和,比如日本学者相川春喜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所谓技术,就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劳动的物质资料的复合体(complex),一句话,无非就是劳动资料的体系”[17];“应用说”认为技术是科学本身,是科学知识的应用,是应用科学,例如加拿大科学哲学家马里奥·邦格(Mario Bunge)把技术和应用科学当作同义词使用,将技术定义成“为按照某种有价值的实际目的用来控制、改造和创造自然的事物和过程,并受科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总和”[18];“知识说”将技术理解为一种知识,比如德国学者冈特·罗波尔(Gunter Ropohl)认为,技术“是一种真正的知识类型,而不是应用科学”,“是工程的实践和成果以及对工程的科学研究”[19];“实践说”则强调人类的实践过程,认为科学是理论(知识),技术是实践,例如美国技术哲学家费雷德里克·费雷(Frederick Ferre)将技术规定为“(人类)智力的实践运用”[20]。

但是,无论是技术的“技能说”“手段说”“应用说”,还是技术的“知识说”“实践说”,它们都把技术视作一个整体,是在一定目的作用下,运用一定工具,实现一定功能的技术诠释。这一理解基本上是把技术本身作为黑箱来看待的,技术自身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技术的内容是什么、技术的体系结构如何等等往往无法得知。这就意味着,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技术概念自然也是片面的、笼统的。为此,技术哲学研究发生了“经验转向”,把技术视作经验性的实在之物,以各种具体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各自的本质及其与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构成技术的各种实践程序以及相应的技术产品。[21]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技术概念的片面性问题,能更周全地对技术本身进行描述,也能对技术下一个更为准确的定义。因此,要把技术视为一个系统,一个动态过程,它应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涵盖技术的基本特征,体现“人—技术—世界”关系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美国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提出的技术概念是较为典型的。他认为,技术由外延和内涵构成,技术在概念上的分歧不是出于其核心意涵,而是因为其各种外延指称。技术的这种定义外延很广,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基本类型:作为客体的技术、作为过程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与作为意志的技术。[22]这为技术的定义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框架。

事实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技术与人与社会的关系越是密切,技术问题愈加复杂多样,学界也不再局限于对技术概念的讨论,而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与技术规范,更多地把技术哲学研究集中在“如何理解和评价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存状况的影响”与“在与技术的关系中,我们该如何行动”这两个问题上。[23]当然,这并不是说技术的概念问题不重要,而是倾向于把技术的概念问题搁置起来,以消除抽象化的概念争议,解决具体化的技术问题。因为技术总是与具体实践行为、语境以及社会现实息息相关。比如在2018年底突发的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具体化的“基因编辑技术”进入公众视野,对技术研究的伦理审查变得尤为关键;在2020 年以来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中,具体化的“人脸识别技术”和“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问题”也凸显出来,对技术的合理化运用与风险规避也相当重要;还有近年来学界一直在讨论的人工智能问题,具体化的“人工智能技术”更是深受关注,对技术科学的理论创新与技术治理的实践研究更是成为社会发展的时代课题。可见,现代的技术概念越来越“具体化”。

综上所述,技术概念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古代,人们对技术的认识主要依赖于对日常的生产生活的理解,是经验性的,因此把技术看作是与个人身体实践有关的技能、与自然物所对应的人工物的总称。到了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成为技术合理化的依据和认识论的基础,技术的概念呈现出科学化的趋势,常用来指与技术有关论述的科学知识和应用。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业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需要,科学与技术形成了共生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在具体实践行为中,两者不分彼此,技术与科学所体现的既是工具手段也是思维方法。从整体上看,技术概念的演进源于古希腊对“技艺”的经验性理解,经过近代德语“工艺学”概念的科学化发展,并在现代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化”倾向。

猜你喜欢
工艺学技艺概念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脑工终结时代的来临:通用人工智能机器生产工艺学批判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多元化教学研究
幾樣概念店
关于材料工艺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相关探讨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青年马克思的工艺学笔记与历史唯物主义建构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