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与专业”适应性研究
——以十堰制造企业为视角

2021-01-14 07:50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十堰毕业生院校

刘 胜

(中共十堰市委党校,湖北 十堰442000)

企业是反映人才需求的晴雨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跟着市场走,市场必须跟着企业走,满足高技能性人才的就业需求。我国每年有大批的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就业问题成为高职院校办学必须考虑的问题,学生能够正常流向、就业率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专业设置和技能培养的成效。

从十堰地方制造企业人才需求来看,高职院校的技能型毕业生更受企业的欢迎。十堰以汽车制造业为主导的汽配企业占居“半壁江山”,这些企业对机械、电子、材料类等技能型专业毕业生最为看好。高职院校毕业学生被企业看作有专业技能、有创新思维、有进取意识,能够给企业带来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能够创造价值、增添活力的群体。社会就业总是与市场相联,受政策影响,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政府的重要作用,推动“就业与专业”适应性的健康发展,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主攻方向。

一、“就业与专业”适应性的理论探讨

(一)“就业与专业”适应性必须遵守市场供求规则

“就业与专业”表面看似是规划设置问题,背后实质是人才的应用和市场的需求变化,反映的是人才社会价值的市场供需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属于正常现象,人才必须推向市场,正常流动,达到人才向着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双向选择”的目标流动。对于目前职业院校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既是人才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怎样将大学生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向着合理的方向流动,实现人尽其才、人岗相适呢?其必须紧跟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扩大就业率,真正体现“职业教育在‘就业’中的作用——‘促进’”[1]。特别要围绕现代化企业,设置需求专业,拓宽学生与企业的“双选”空间,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合理流动,充分就业。

(二)“就业与专业”适应性必须围绕企业需求目标

目前,企业是高职生就业的主要归宿。据人社部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提高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匹配度和劳动参与率”的目标要求,企业会成为接受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平台。因为,职业院校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设置上,以扩大就业率为主要目标,为国家输送高技能人才,特别会注重培养各类技能型劳动者、小微企业创业者、新型农民创业者、文化艺术创造者等,突出特色专业,使一批批毕业生奔向社会各个领域。除参军的、参加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除外,大部分学生会进入各类企业或自主择业创业,发挥“一技”之长,施展才华。

二、“就业与专业”适应性的实践考察

技能型劳动者,是“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人才[2]。 就业与专业的匹配性是相对的,从专业化分类看,主要是文科与理科两大类。“专业人士干专业的事”,这是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所强调的。

对于中小型企业,更多看重的人才是否具有钻研精神,求实态度,爱企爱岗和扎实作风,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技术骨干成为企业留用的重点人才。一般大企业都有分公司或上下游企业,以省级以上建立总公司或总部居多,在市州以下设立分公司或上下游企业。因此,一般情况下,在省级以上的总部或总公司,需要的研究人员、设计人员相对较多,高端人才汇集;在市级以下的分公司或上下游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较多,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也需要有少量高端人才和大量技术型人才,满足生产运营的正常进行。

(一)因地制宜,发挥地方“就业与专业”优势

十堰市是一个集汽车制造业为主的“现代汽车城市”,也是一个集生态环保、治污循环处理为明显特征重点打造的“绿色生态城市”。“汽车城”与“生态城”,已经逐渐成为十堰市的两大品牌,相应的就业渠道也在这两大领域畅通。

1.制造企业需用的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从1969年东风公司成立和十堰市建市后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已经形成了以汽车制造业为主导的汽车工业城市,所辖的9个县市区、开发区、经济特区均建有各类大小不同的经济开发区、工业新区,围绕汽车产业构建门类齐全的汽车零部件的“拳头”产业,带动了橡胶、塑料、电子等延伸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所需要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可以说,目前在十堰基本上不存在“没活干”的情形,只是部分人不愿意下一线进车间。十堰有几千家大大小小的汽配加工企业,需要大量的一线技术人员,包括车间电子数控调试操作技术人员,有些企业常年缺乏技术工种,不间断地招聘。据调查,90后、00后大学毕业生大多数不愿意进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进入中小企业的大学生大多也在后勤岗位,如办公室文职、会计统计、人事部门、党建办、设计研究室、接待服务中心等部门。随着现代化企业的发展,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的工艺设计、技术改进和流程再造等新业态成为必然趋势,企业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极为缺乏,造成了“人”、“才”脱接,使高职生所学专业技术常常束之高阁,无用武之地。

2.环保企业需用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从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马丹江库区“停建令”下达以来,十堰市开始全面进入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环保战役打响,企业废水废气治理、城市管网改造建设、环保产品开发等项目带来的一批地方企业所需要的水利建筑专业、环保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城管专业、电子专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等适用新型专业应运而生,拓宽了高技能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十堰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对于十堰城区、各县市区的城市建设、企业达标排放、城市垃圾处置、道路交通维护、社会综合治理等都有较高要求,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据测算,一般制造企业都会产生废水废气排放,要求设置处理装置,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监测,每家企业治污处理方面吸纳就业人员均在10人左右,复杂的需用人员更多。如,十堰市第一家“生态工厂”——华新水泥生产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进行城市垃圾转化,燃烧十堰城区80%以上的城市垃圾,变废为宝,既可以作为燃料和水泥原料,又无残留的垃圾处理。该企业仅在承担处理垃圾工序上,就安排有50多人就业,后期建立水泥延伸产业,将会继续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

(二)攻克难题,破解地方“就业与专业”瓶颈

目前,“就业与专业”适应性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破解。

1.结构问题。高学历毕业生大都进入了党政群行政事业单位,甚至一些工科硕士、博士,本来能够在高端企业发挥专业水平,可是作为高端人才引进来后,挤进了行政部门,造成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如,十堰有一家新型材料汽车生产企业,地处县级开发区,属于新型项目专业厂,又与汽车制造大企业配套,效益一直维持得不错,共有员工300多人,其中60多名研发人员,专科以上学历40人,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2018年招聘了1名硕士研究生,不到一年于2020年又考到行政单位了。目前,企业人才结构严重失调现象极为普遍。

2.不稳定问题。企业经营不稳定,尤其新冠疫情发生后,世界性的经济下滑,国际市场受阻,原材料涨价,企业经营存在下行压力,职业院校毕业生不敢进、不愿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怕下岗,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目前,出现考研热、考公务员热、考事业单位热,却冷落了中小企业。

3.待遇低下。地方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部分企业老板不愿意出高价聘人和留人,造成恶性循环,缺乏人才引领,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导致此类企业容易落伍,对于进入中小企业的大学毕业生也缺乏归属感。

4.区域条件问题。像十堰市及所辖的县市区,山区城市区位相对偏僻,远离省会城市,远离大城市,大学毕业生到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5.高端企业少。中西部山区,市州以下的企业绝大部分为微小型企业,产品原创性企业少,大部分企业以维持跟踪产品为主,配套小品种,无意招收高尖端专业性人才,相反需要大量一线的技术员工和手工操作者,对于一般性车间流水线的岗位技术人员,稍加培训就能应付。

三、“就业与专业”适应性的架构设置

以就业为办学导向,高职教育更加贴合市场需求,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3]。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很重要,办学的目的是为培养人才,专业设置必须满足企业、政府、社会的用人供给需要,做到有的放矢。

(一)构建“企业+市场+社会+职校”教育培养模式

企业“点菜”,由市场调剂,政策运用,职校办学。按照企业需求和社会需要,通过课程设置,专业培养、定向培养、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的毕业生人才队伍。新冠疫情发生后,社会最需要的是医护人员、服务人员,企业需要的是复工复产技术骨干以及研究工业生产现代化器械,代替人工作业,解决用工量不足的问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高职院校要通过企业调研,确定专业设置、规模数量,满足企业对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二)构建“政府+市场+社会+职校”教育培养模式

按照一个时期的国家大政方针和对人才需求的要求,通过政府引导,由市场调剂,国家战略推动,职校办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推动国家战略的实施。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需要大量的乡村人才,包括农业产业化带动人才、种植专业人才、病虫害防治人才、乡村旅游人才等。高职院校要瞄准市场需求,定向发力,建立与地方政府的协议用人机制,签订用人合同,培养适应人才。

(三)构建“社会+市场+政策+职校”教育培养模式

按照开门办学的原则,通过社会开放,市场调剂,政策运用,由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满足社会用人需求。法律专业,满足社会司法需求;会计专业,满足行政企事业单位需求;艺术专业,满足社会文化活动需求;管理专业,满足各类事业的管理服务需求等。

总之,高职院校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切实担负起为民办校的政治担当。要把“就业”作为最根本的民生,放在职校工作全局的重中之重。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做好“就业和专业”适应性工作,为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探索新路径,研究新方法。

四、“就业与专业”适应性的科学评价

建立 “就业与专业”适应性的科学评价机制,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有高标准的硬件建设

首先要有高标准的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学生无论是文科类,还是理工科类,都需要有实训基地。对于职业院校,要在学好理论课、专业课的基础上,建设必要的实验和实习基地,是培养适用人才的关键环节。一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设置思想政治课、公共理论课、专业课,拓宽选修课的比例,培养综合素质加专业水平。二是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考察评价,不仅要看理论成绩,还要看专业技能水平,尤其强调动手操作能力。

(二)有高水平的软件建设

1.专业知识扎实。学生拥有的专业知识,既要全面,又要突出专业细分。培养的学生有善长专长,突出专业化,培养多样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让学生掌握过硬本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化专业化人才队伍。

2.学习风气浓厚。加强思想政治课教育,培养学生爱国诚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敢于拼搏,刻苦钻研,担当使命,愿意把自己的青春和年华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3.社会认可度高。坚持高职院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严格治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围绕主旨主业办出职院的特色,让在校学生学有所获,步入社会成为有用的人才,以良好的办学理念,赢得社会的认可。

猜你喜欢
十堰毕业生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湖北十堰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部完成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童迷黑白秀
关于在湖北十堰举办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最“叛逆”的毕业生
十堰城郊辖区2013年农村低电压治理成效浅析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