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阶梯训练,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2021-01-14 00:44徐俊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12期

徐俊

[摘 要]单元“习作练课堂”以写作训练为主线,设计出铺垫性训练、靶心性训练、补偿性训练、提升性训练四个互为基础、不断递进的训练阶梯。这些训练关注精准知识的生成,构建完备的训练体系,是具有创意的、完整的单元习作训练模式,能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习作实践;训练体系;精准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4-0014-02

“重视和加强小学写作教学的知识开发,重建小学写作训练系统,让写作训练成为学生写作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路径”一直是吴勇名师工作室探寻与实践的习作研究内容之一,而“训练”是这一研究的核心词。

曾经边缘化严重,甚至一度讳莫如深的“训练”一词,伴随着如今写作教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得到了理性的回归。这里的“训”是教师的精心指导,而“练”就是学生的言语实践;“训”与“练”结合在一起,就是学生在教师精心指导下进行的言语实践。这正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的理念。吴勇老师及其团队在习作教学研究中,直面学生的写作困境,正视教师教学素养的“短板”,研究开发了单元“习作练课堂”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铺垫性训练为基础,旨在写清楚;以靶心性训练破难点,旨在有条理;以补偿性训练为聚焦,指向多维度;以提升性训练去激活,指向有创意。这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习作教学具有借鉴参考的价值。

一、习作练课堂是充满创意的习作实践研究

习作教学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却又常常是昙花一现。习作教学的高耗低效一直为人们所诟病。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忽略程序性知识,只关注文章知识。文章知识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首尾呼应、借景抒情、插叙倒叙等写作技巧,中心明确、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的成文要求等。有学者将这样的文章知识归结为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局限于认知层面,对习作教学的实践作用有限。学生虽然掌握了文章知识,但他们依旧不会写作文。这样,久而久之,消磨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与兴趣,造成了写作的困局。二是习作教学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指导。荣维东教授认为,我国的写作教学基本还处于“文章—结果中心”写作阶段,表现为缺乏过程习作知识和习作策略的指导,学生的写作“工具箱”无工具可用,自然就会视习作为畏途。单元习作练课堂的习作实践,紧紧围绕统编教材,有效统整课内各教学板块的读写内容,将读、讲、练、评等环节渗透到语文日常教学中,归纳出“情境创设(任务驱动)—例文引路(习作知识)—自评互评(教学评一致)”的程序化结构,这样扎实有效的过程指导,聚焦学生的言语表达,突破学生的实践困境,实现了习作水平质的提升。同时,这样的指导化零散为整体,变陈述性知识为程序性知识,重知识讲策略,让“练”生根发芽。

二、单元习作练课堂呈现了清晰的训练体系

单元习作练课堂以“练”为核心,分别由铺垫性训练、靶心性训练、补偿性训练、提升性训练四个写作训练环节构成,它们循序递进,不断提升,呈现出清晰的体系结构。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 “我有一个想法”的这几个阶段的训练环环相扣,不断将习作过程深化,引导学生掌握表达的知识和规律,形成写作技能。铺垫性训练中,教师依托教材,将《大自然的声音》一課中可迁移的语言材料,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让学生掌握举例式表达想法的方法。靶心性训练中,在诊断学生前期言语障碍的前提下,教师化需求为目标,根据学生习作的具体情况设置练习,将“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想法写清楚,又能将改进的建议通过委婉的方式进行表达”作为训练的重点,并加以落实。补偿性训练中,教师则侧重在习作讲评中发现前期训练中存在的表达不顺畅、不充分的问题,从学生例文中提炼出相应的习作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补偿训练,为本次习作训练的效果“兜底”。提升性训练中,教师利用统编教材的编排体例的优势,借助《语文园地》中的“语句段运用”板块,巧妙地融入单元表达要素,勾连前面的三个训练环节,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走向生动、走向创意。总体来说,铺垫性训练、靶心性训练、补偿性训练、提升性训练四个阶段分步落实,既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撑。这样的训练,拾级而上,体系清晰,能有效地将单元表达要素转化成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单元习作练课堂注重生产精准的习作知识

吴勇老师认为:所谓“精准”习作知识指的是能够支撑起本次习作的言语表达知识、技能、框架结构等。在一次习作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知识可能很多,但是只有对本次习作产生最大支撑作用的知识才是精准的知识,也是本次教学的核心知识。这样的知识,能解决学生在真实写作中的困难,是学生拿来就用、拿来好用、拿来管用的知识,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如,铺垫性训练中的举例式表达想法,靶心性训练中的现象改进型和问题倡议型表达,补偿性训练中的反推法列举事例、发散法提出建议,提升性训练中的“得”字句、顶真句让表达个性化、理性化等,都是定位准确、精准而有效的习作知识。在习作教学中,精准习作知识的教学让教师的“教”落地生根,让学生获得了生产知识、运用知识的成就感,享受到提升书面语言品质的真正快乐。

铺垫性训练、靶心性训练、补偿性训练、提升性训练在根植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将读与写、写与评高度结合,真正实现了“阅读与表达并重”的教材编写理念。同时,铺垫性训练、靶心性训练、补偿性训练、提升性训练四个阶段本身也是一个训练的闭环,自成一体,对破解当下习作教学困境,提升习作教学品质,助推习作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