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型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2021-01-15 04:26何丽丽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61期
关键词:前壁肌层绒毛

何丽丽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超声科,山西 运城 044000)

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子宫内异位妊娠,剖宫产瘢痕妊娠为剖宫产严重并发症,当前由于我国二胎政策放开以及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生率呈现出升高态势。超声检查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有效等特点,已成为临床上诊断剖宫产瘢痕妊娠的重要手段[1]。本次研究将剖宫产瘢痕妊娠孕妇83例纳入研究范围,均自2018年2月~2019年10月进行诊疗,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型及其临床治疗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83例剖宫产瘢痕妊娠孕妇纳入研究范围,纳入标准:经尿β-HCG及血β-HCG等检查确诊;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轻微阴道出血等;患者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均无异常且自愿参与此次研究;所选患者均有剖宫产史。排除标准:伴有重度心脑血管疾病者;重度凝血功能异常者;合并重度出血性疾病者;严重全身合并症者;重度感染者;伴有严重感染性疾病者[2]。患者年龄20~45周岁,平均年龄(34.2±3.1)岁。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应用GE Voluson E6、GE Voluson E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为患者实施常规检查,探头频率:5.0~9.0 MHz,为患者实施经阴道超声检查,检查患者子宫及双侧附件,扫查子宫以及宫颈并观察孕囊与不均质团块着床位置、大小等,测量妊娠物前缘与子宫前壁切口位置浆膜层距离,观察妊娠物内部及周围部位血流情况,若表现出较浅子宫位置或者妊娠物较大则需要为患者实施经腹超声检查[3]。

1.2.2 治疗方法

以超声引导下清宫术作为治疗方式a,以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手术切除或者清宫术为治疗方式b。

1.3 评价指标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分型如下:妊娠囊于子宫瘢痕部位着床,子宫前壁下肌层明显变薄且瘢痕部位滋养层可见低阻血流信号。Ⅰ型:妊娠囊于瘢痕部位着床并向宫腔内生长,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超过3 mm;Ⅱ型:妊娠囊于瘢痕部位着床并向宫腔内生长,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不低于3 mm;Ⅲ型:妊娠囊于瘢痕部位着床并凸向膀胱,宫颈管及宫腔内空虚且子宫前壁下段肌层缺失或者明显变薄,厚度不超过3 mm。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包分析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两两对比应用LSD检验,百分率(%)表示正态分布计数资料,“±s”表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及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

共计检出Ⅰ型患者31例、Ⅱ型患者36例、Ⅲ型患者16例。67例患者孕囊于瘢痕深部种植且生长方向与宫腔背离,向膀胱方向生长,妊娠物呈泪滴样或者哑铃样,下缘拉长成角并向瘢痕突入。16例患者孕囊完全于瘢痕部位着床,呈椭圆性或者圆形并突向膀胱部位。所有患者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均明显变薄,厚度为0~6.3 mm,平均厚度为(2.31±1.19)mm。妊娠物与子宫壁下段肌层存在密切关联,绒毛侵入肌层患者共计41例,占49.40%,其中1例患者肌层菲薄、缺失,探及不清,占2.44%,11例患者肌层及绒毛间低回声带消失,占26.83%。子宫前壁下段肌层血供较少患者22例,占26.51%,血供丰富患者61例,占73.49%。Ⅲ型患者血供丰富占比明显高于Ⅰ型及Ⅱ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患者血供丰富占比高于Ⅱ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及Ⅱ型患者绒毛侵入肌层占比均高于Ⅰ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及Ⅲ型患者绒毛侵入肌层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患者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大于Ⅱ型及Ⅲ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患者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大于Ⅲ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情况分析

三种不同分型患者采用术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患者应用治疗方式a比率明显高于Ⅱ型及Ⅲ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n=36)应用治疗方式a比率明显高于Ⅲ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患者应用治疗方式b比率明显高于Ⅰ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应用治疗方式b比率高于Ⅱ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三种类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超声声像图特征[n(%),±s]

表1 对比三种类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超声声像图特征[n(%),±s]

项目 血供丰富 绒毛侵入肌层 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mm)Ⅰ型(n=31) 17(54.84) 10(32.26) 3.32±1.14Ⅱ型(n=36) 29(80.56) 21(58.33) 2.04±0.65Ⅲ型(n=16) 15(93.75) 10(62.50) 1.03±0.81

3 讨 论

当前,剖宫产瘢痕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子宫瘢痕部位愈合不良、子宫肌层损伤、子宫内膜受损等存在关联,受精卵种植于瘢痕部位,滋养细胞进一步侵袭子宫并造成子宫壁变薄,病情严重者妊娠物可穿入子宫肌壁,若病情得不到有效诊断,植入绒毛组织可侵蚀局部大血管,盲目刮宫容易加大大出血风险,甚至会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4]。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血供以及绒毛侵入肌层程度存在较大差异,Ⅰ型患者病情轻微,一般采取超声引导下清宫术,Ⅱ型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法。Ⅲ型患者病情严重,血供丰富和绒毛植入几率增加,常规清宫术,易导致大出血或者子宫破裂情况发生[5],多数Ⅲ型患者采取手术切除。故及早采取病情控制措施,谨慎选择手术治疗方式,有助于提高治疗成功率。本次研究中根据患者分型为其提供针对性治疗病情均得到控制,患者生育功能均得到保留。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型在剖宫产瘢痕妊娠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超声能够清晰显示子宫瘢痕部位绒毛侵入肌层情况、肌层厚度以及周围滋养血供情况,能够为临床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和指导。

猜你喜欢
前壁肌层绒毛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87例早孕期绒毛膜隆起的超声特征和妊娠结局分析
阴道前壁脱垂的相关研究进展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吹绒毛
夏日毛绒精灵
阴道前壁反桥式修补术28例临床观察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诊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