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消失的南诏国

2021-01-15 08:15陆青松
奇妙博物馆 2021年12期
关键词:南诏太和都城

陆青松

唐朝初年,在我国云南洱海地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有六个比较大的部落,统称为“六诏”。“诏”,是“首领”“王”的意思。“六诏”中的蒙舍诏处于最南端,经济和军事实力最为雄厚。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詔不仅吞并了其他五诏,还吞并了周围的其他部落。738年,蒙舍诏的首领——皮逻阁,接受了唐朝赐封的“云南王”,正式建立了南诏国。

739年,皮逻阁定都太和城。之所以选择太和城作为都城,是因为这里的战略位置很重要。太和城西靠险峻的点苍山(即今天我们常说的苍山),东临洱海。利用点苍山、洱海之险就可以作为天然屏障,所以城西和城东不需要构筑城墙。

都城里面的主要设施都建在点苍山山麓的缓坡上,在当地人的语言中,“和”有山坡的意思,所以这座城池被称为“大和城”,或称“太和城”。为了拱卫都城,南诏人还在城池的周围修建了具有军事要塞性质的小城——龙口城和龙尾城。因为古籍资料的缺乏,加上遗址被严重破坏,所以太和城的格局如今我们已经无法确知。

不过,今天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太和城内曾经建过金刚城和避暑宫。金刚城建在佛顶峰上,是一座用夯土筑成的不规则的圆形城,它的城墙与太和城的北城墙西端连接在一起。747年修筑时,适逢唐赐南诏《金刚经》,所以这里叫“金刚城”。昔日的金刚城,现在只剩下一个3600平方米的土台。而当年的避暑宫,就建筑在这个土台之上。779年,为了躲避唐军的锋芒,南诏王异牟寻将都城迁往羊苴咩城(即现在的大理古城)。

766年,南诏王阁罗凤在太和城的王宫门外立了一块碑,名曰《德化碑》。碑中记录了南诏国与唐朝交恶的事情:唐玄宗天宝年间,南诏国和唐朝在太和城外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两次战争,双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阁罗凤晚年对天宝年间的这两场战争感到非常不安,便立了这块《德化碑》,并在碑文的末尾写明了立碑的原因:南诏国的祖先世世代代都侍奉朝廷,经常得到封赏。子孙后代若能归唐,唐使来到这里,可将石碑指给他们,以表明我的本心。

794年,两地终于握手言和。而南诏国迁都羊苴咩城之后,太和城继续存在了500多年。直到元代,云南行省建立,昆明取代大理成为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太和城从此就衰败了。

现在,去太和城遗址中寻找那颇有特色的建筑与文化遗产,探寻南诏国更多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故事,感受民族团结与祖国和平统一的美好吧!

猜你喜欢
南诏太和都城
唐代“骠国献乐”背后的秘密,一场以献乐为名的救国运动
夏商时期都城选址简析
太和三足石砚及古砚演变简析
东周列国都城的植物绿化
韦皋经略西南始末
论张载的宇宙本体论及其成因
北魏都城洛阳相关研究综述
浅析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几个主要特征
论韦皋在南诏归唐中的作用
数学问题与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