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视域下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改革的探究

2021-01-15 14:07冯可敬
大学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师院校非遗文化

[摘 要]文章从民族地区非遗文化对中国画的教学影响出发,指出当前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存在的弊端:学生的中国画基础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传统中国画教学融入非遗文化的优势,最后提出将非遗文化融入传统中国画教学的路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持续拓展教学形式,进而提升学生的中国画专业技能。

[关键词]非遗文化;中国画教学;高师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2-0146-03

一、广西花山岩画对中国画教学的影响

(一)广西花山岩画的概述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民族文化艺术极其丰富的地区,有许多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流派,如漓江民族文化、左江民族文化等。其中,左江上游流域的花山岩画是地区民族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其主要特点为规模大、风格壮美。花山岩画的整体画面长度约为170米,最高点离江面约90米,最低点高出江面约30米,从远处观赏,非常令人震撼[1]。花山岩画主要使用了深赭色作为主要的基调进行绘制,经过时间的洗礼,色彩更加鲜艳动人,人物形象设计统一又富有变化,造型拙朴大气,多以正身和侧身呈现。在造型处理上,主要人物以正面呈现,体型高大威猛;次要人物以侧面为主,数量较多,体型上较瘦小。人物图像经过长时间的洗礼仍然保存较好且颇具艺术感,人物形态多为双手向上举起,双腿下蹲,呈现出上下跳跃的舞蹈姿态。广西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留下来的艺术创作结晶,无论是从艺术形态、规模还是历史文化艺术的表现力上都充分代表了我国古代岩画创作的艺术高峰,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花山岩画对中国画教学的影响

中国岩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中国画学习有着特殊的意义。花山岩画是广西壮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广西非遗文化艺术的重要成果,其对于高等师范类院校中国画课程教学以及民族地区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花山岩画群中,除了丰富的人物造型外,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就是色彩。这些古老的颜色经过自然界数千年时光的洗礼,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岩体中,并且保持了较高的饱和度和色泽美感,艺术性极强。中国画创作的灵感多来自于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借鉴和作者自身情感的表达,要想突出高等师范类院校中国画教学的特色,应该将本地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众所周知,中国画讲究的是笔墨和意境的完美结合,如果把中国画中的笔墨技法与本土非遗文化元素完美融合起来,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创作热情与民族文化认同感。广西花山岩画不论是造型上,还是色彩、色泽的变化,都能充分激发大学生创作的灵感与热情。在中国画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中国画技能的培养,还可引导学生运用当地的原材料(如红土、砂石等),大胆地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样学生创作出的画作才能既传承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又具有时代气息。

二、当前中国画教学的弊端

(一)学生的中国画基础薄弱

大部分学生在正式踏入大学校门之前,没有接触过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更别说了解中国画绘画技巧与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现在的大学生在踏入大学校园之前,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大多是对西方绘画(素描、色彩)的学习,对中国画的学习较少。其次,我国目前现有的高校美术师范类学科考试的内容多以素描、色彩和速写为主,又将西方考试的评定等级标准作为考核依据,这导致多数高中在设置美术课程时忽视了传统的中国画,学校并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国画教学在美术课程中的重要性[2]。此外,国内多数中学美术专业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美术高考,从事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专业美术教师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学生的中国画基础较差。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在高等师范类院校美术课程的开设上,专业基础课多以西方美术课程作为参考依据,对中国画的课程设置少之又少。现有的中国画课堂教学参照的还是传统的教学体系,缺少有广西民族特色的课程设置。

除此之外,在高等师范类院校中国画教学现有的美术课程教学设置中,课程以西方艺术文化思想为主要教学背景,多集中强调西方的新现代主义和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创作艺术思想、思维表达方式,教育引导、创作艺术材料等的采集、绘画美术课程教学设置依然按照西方现代美术美育教学的整体教学模式和美术教学操作规则等来进行,这与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的本质格格不入,没有充分体现和突出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美术教学的规律性和实用性的特征。这样就导致在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的中国画课程教学较为盲目,未能体现学生阶段性的认知特点和中国画学习的规律,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2]。

(三)学生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中国画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其创作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外来“快餐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传统人文素养不高,无法满足其对中国画创作的要求。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就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这就导致他们在升入大学之后较难理解中国画的精髓所在,缺少欣赏及鉴赏中国画的能力,很难创作出出类拔萃的中国画作品。这种情况大大制约了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

三、传统中国画教学融入非遗文化的优势

(一)构建学生正确的传统文化意识

对高师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在课程教学中适当引入地区非遗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选择,更是提高大学生美术素养,扩大大学生文化视野,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必须深刻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并主动承担起传承与保护的责任。将中国画教学与非遗文化艺术特别是地区民族文化有效衔接融合,有助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通过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擴大文化视野,提高专业绘画技能,提升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提升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让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不再崇拜外来“快餐文化”,从而接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培养符合我国国情需要的具备复合型能力的新型艺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把非遗文化融入高等师范院校课堂是十分明智的选择。这种模式可以拓展非遗文化的宣传范围。特别是在当前的情况下,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非遗文化保护者、传承者,以此带动全社会对非遗文化的传播普及,对非遗文化保护和高校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中国画教学与非遗文化特别是地区民族文化有效融合,对加快非遗文化传播效率和非遗文化发展质量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前的非遗文化技艺传承大多为“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如果青年人对传承的内容不感兴趣,非遗文化技艺传承就很难延续。因此,将广西非遗文化融入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课程教学工作当中,有利于我国非遗文化的推广,让社会各界都认识到非遗文化的重要性。这对我国非遗文化特别是对地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现代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如何将非遗文化融入传统中国画教学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

要想将非遗文化融入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工作中,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首先,从事中国画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要对非遗文化,特别是对花山岩画有更加深入的研究。若前期没有对花山岩画的考察与研究,很难有效地将非遗文化融入中国画的教学当中。专业教师除通过书籍史料加深对其了解外,更要到非遗文化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与当地的民间艺人交流。对非遗文化特别是花山岩画是如何形成的,其是通过什么材料工具创作完成的,其与周边的环境是怎样的关系等做一个系统的研究。此外,专业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就中国画的技能来说,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书法绘画能力及创作技能等[3]。这些技能与修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掌握与提高的,特别是中国画艺术强调的是精神层面,其要求也就更高了,专业教师需要对中国美术史、文学、书法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实践教学及技能训练中,专业教师要构建正确的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把非遗文化融入中国画的教学当中。

(二)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

传统中国画课程教学一般以白描、工笔花鸟等学习为主。作为中国画的基础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在此基础上融入本土非遗文化部分内容,增加对非遗文化特别是花山岩画文化元素的融入,把岩彩画作为教学主体内容,将花山岩画的文化、历史、造型、色彩、技术技法等作为知识点融入中国画教学中。比如在画面内容上,对花山岩画中的人物造型特点进行分析,与西方造型艺术强调的五大调子、光影、透视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中国画艺术的造型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平面性的、散点透视的造型观。通过比较分析从而让学生对中国画传统造型特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如在色彩上,对岩画呈现出的丰富的色彩变化与色泽美感进行分析。花山岩画以深赭色为主要基调进行绘制,但经过时间的洗礼后色彩更加鲜艳动人,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中国画色彩的了解,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的创作热情。可以以内容为主要导向,把地区非遗文化特别是把花山岩画融入中国画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充分了解传统中国画艺术造型特点与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现代中国画的造型特点与中国画色彩、基底的运用技巧,从而更好地创作出具有现代韵味的中国画作品。另一方面,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而且有利于我国非遗文化的推广,让社会各界都认识到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三)持续拓展教学方式

高等师范院校美育与校园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新课改政策无论是对学科教育还是校园文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高等师范院校是一个综合性院校(艺术学生只占小部分),不像专业的美术院校那样有校园艺术氛围。因此,要在充分引用我国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重新构建美术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 增加校园文化氛围,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展览、比赛、艺术讲座,组织学生到非遗文化地区的文化艺术馆参观,并与当地的民间艺人交流等,从而更好地构建一个内涵丰富多彩的中国画课堂教学环境。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让枯燥且难记的中国画理论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任课教师可以推荐相关的网站平台,让学生通过新媒体技术共享非遗文化资源和优秀的艺术作品。网络教学平台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同时,也能使本土化的非遗文化民族艺术元素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中国画专业技能。

五、结语

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绘画技法的同时,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画教学的育人作用。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各具特色,在当前社会文化审美不断提高的时代,美术教学工作者仍然需要积极主动地顺应时代要求发展,创作出更多的民族优秀作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4]。广西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壁画的杰出代表,是壮族先民留下来的艺术创作的结晶。其画风古朴,用色大胆,渗透着作者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如何将这些内容更好地融入高等师范院校的中国画教学工作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对民族地区非遗文化与高等师范院校的中国画教学进行改革,有利于培养出一批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优秀美术教育工作者,同时这对地区优秀民族文化传播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金宝盆.浅谈左江花山岩画元素在当地高校国画教学改革中的融合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9(14):94-95.

[2] 黄飞雪.传统国画教学与优化普通高师国画教学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9):94-95.

[3] 吴毅.中职校“非遗”专业美术课程中国画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2):188-189.

[4] 杨宇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教学课程的路径设计:兼谈非遗进校园的乡土教育成效[J].艺苑,2017(S1):82-84.

[责任编辑:陈 明]

[收稿时间]2020-06-21

[基金項目]该项目为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广西‘非遗’文化提升高专生国画技能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GXGZJG2019B057)。

[作者简介]冯可敬(1979-), 男,广东阳江人,艺术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高师院校非遗文化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师院校禁毒防艾课程中的应用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中反思的现状与对策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结合学科定位谈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中国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