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和专业群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2021-01-16 08:35杨彬徐文韬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双高毕业生体系

杨彬,徐文韬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2019年国家启动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的第一阶段,评选出了56个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和确定了141个高水平专业群,进一步凸显了专业群建设在高职教育发展的突出性和重要性[1]。实现高职大学生优质就业,推进高职院校“双高计划”落地落实,促进高职大学生优质就业,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就成了衡量“双高”建设成效的基本标准和重要指标[2]。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越来越重视。而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品质就业集中反映和体现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价结果可以运用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专业群相关专业之间的评价。

1 评价体系构建

国内对于就业评价体系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证分析,如构建完成的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AHP确定指标权重[3]。设计开放式问卷,对大学生品质就业进行自测调查,统计分析[4],结合大学生品质就业自测问卷调查的数据资料对大学生品质就业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二是优化设计,在文献资料分析和大学生品质就业的综合评价基础上,针对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设计以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为视角的大学生品质就业提升路径[5]。

国外对于品质就业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倾向于实证分析[6]。Beatson从两个维度评价品质就业,分别是“反应劳动/回报关系的经济契约内容”和“应雇主/雇员关系的心理契约内容”;2008年,国际劳工组织体面劳动亚太工作小组则是制定了23个指标对体面劳动进行评价;国际劳工组织、欧盟委员会、欧洲基金会在2010年构建了统一的、有国别的“品质就业”评价体系(Unece,2010)。

但是以视域范围内和专业群为基本单元的评价单位尚未形成完整可实施的评价系统,高校不能掌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7]。

(1)以学校和专业群为基本单元以双高为背景,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按照动态评价指标和静态评价指标两个方面,分别设置相对合理的权重;静态指标通过高职院校就业现状统计得出,动态指标采用调查问卷,电话回访等形式,形成评价系统;最终按专业群设定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毕业生就业评价系统,构建就业质量考核平台,探索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路径。通过评价系统让学校能够正确认识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积极探索就业工作可行路径,为学校提高就业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双高视域下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为研究和以双高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的高质量就业为着眼点,通过对河北省内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比较国内外品质就业评价体系实施路径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对其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针对该省现有的发展机遇、经济资源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特点,探索新模式,提出新的高职院校评价体系,并设置相应的权重,以高职院校毕业生品质就业以专业群为出发点,切实构建一个适合该高职院校在双高背景下就业评价体系新路径。见图1。

图1 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路径的研究

根据就业蓝皮书显示2017—2019年高职院校的就业率稳定在92.00%左右,从中看出职业院校毕业生数量多,就业率高。然而进一步调查发现,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中24.95%的人认为“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兴趣”,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原因统计中26.09%的人认为“收入低”、18.77%的人认为“发展空间不够”,就业质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8],因此,在双高视域下,以专业群为出发点,对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即毕业生提供服务的4个标准:就业流向、毕业生反馈、就业率、毕业去向,符合现代质量观的工作理念,并以4个标准为基础,把评价体系分为13个小指标,并附上相应权重系数。见图2。

图2 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2 评价的实施路径

(1)静态数据采集[9]。结合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管理系统采集和收集的就业具体信息,可以得到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呈现出企业的静态状态,就业类型、企业性质、就业行业,岗位性质等信息。运用数据统计的分析原理得到相关数据。

(2)动态数据调研[10]。为了科学地监测和评估该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构建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加强教学培养改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培养质量,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以覆盖各专业的数据为依据,具有实证科学性;以该校毕业生为主体、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依据来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并提出改进建议,即学生本位、结果导向的高校管理;采用成熟的研究方法以及先进的跟踪评价与数据处理方法(见图3)。

3 评价体系的意义作用

图3 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

评价体系可以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起到如下作用:(1)指标体系、科学分类:展示直观数据状况,也可对比分析;既有统计数据,也有调查数据;既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2)多元评价、分类指导:高校类型多样,各不相同,不用一把尺子衡量,高校可自行选择分类对比。(3)相对评价、不搞排名:对比指标均为标准化处理后的相对数据,体现原始数据;以雷达图、区间等级展示,学校可以及时掌握各自就业指标情况[11]。(4)权重系数、科学设置:各高校参与权重赋值,尊重其定位、就业工作目标等差异;专家建议权重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数学方法和统计模型计算,降低主观因素影响[12]。(5)系统动态、精准反馈:可以形成报告,对一定范围内就业质量综合分析,针对各个学校,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反馈(见图4)。

图4 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猜你喜欢
双高毕业生体系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