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实践路径

2021-01-16 05:58余维祥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立德革命红色

余维祥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实践路径

余维祥

(黄冈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红色文化资源携带着中国共产党优秀的红色基因,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斗争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铸魂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立德树人工作的全过程。其实践路径主要有:新生入学教育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学生党团建设过程等。此外还有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有了实践路径,立德树人的目标就有实现的保障。

红色资源;立德树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

红色文化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留下的重要革命遗址、革命事件发生地、战斗遗址、领袖故居、重要纪念地、纪念物、革命斗争故事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优良的革命传统,携带着共产党人优秀的红色基因,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培养是青少年文化自信、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铸魂育人功能,在立德树人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立德树人。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全过程

大学生涯是从新生进校后入学教育“第一课”开始的。刚踏进高校校门的新生,大学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大学生活如何度过,人生道路如何选择,都是他们要面对的人生课题。因此,高校要精心上好入学教育第一课,引导大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科学规划大学生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斗争精神等,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资源遍布全国各地,为地方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入学教育提供了便利。高校要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良好契机,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之中。

譬如黄冈地区的高校,可以把新生入学第一课搬到陈谭秋纪念馆,甚至可以搬到红安、麻城这些革命纪念地。学生通过瞻仰烈士陵园,参观革命纪念馆,为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听黄冈革命斗争故事,看革命先烈使用过的武器、物品,查阅革命历史资料,阅读革命先烈的生平和英雄事迹,请纪念馆专家或革命英烈后代做报告等形式,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接受革命精神的教育。

为了让革命精神更牢固地扎根于青年大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可以以撰写心得体会的方式总结、升华红色文化教育产生的效果。要让大学生在参观和瞻仰革命纪念地时经受的感动和震撼之后,静下心来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从参观时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在撰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除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外,也会与同学进行探讨交流,甚至会查阅资料,向老师和专家请教,获取正确的认识。要让青年大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这宝贵的大学生活,勤奋学习,为国效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青少年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

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无论是人格、心理、知识,还是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都更加成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时,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新中国史教育,改革开放史教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特别要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让大学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帮助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利用鲜活的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必要的理论灌输,还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现实,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印证,相互碰撞,相互交流,以深化理论认识,提升理论水平。红色文化资源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铁证。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特别要用好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瞻仰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走访老红军家属和革命烈士后代,聆听革命斗争故事和英雄先烈事迹,体验战争年代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红色文化资源所携带的红色基因信息潜移默化地渗入大学生的血脉之中,成为终身受益的精神之钙。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旨在解决好高校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内容建设,高校各专业、各学科要根据自身特点,深入挖掘素材,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诚等基因要素,对于涵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当代青年大学生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将面临许多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斗争意志、强烈的担当意识、过硬的学识本领,是难以堪当大任的。因此,高校各学科都应引导大学生近距离接触红色文化,以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的革命精神影响和熏陶大学生的思想。红色文化资源涵盖面广,涉及内容广泛,我国高校现存13个学科门类所涵盖的专业都能在红色文化资源中找到教育素材,找到开展课程思想建设的切入点。如战争年代幸存的革命遗址、名人故居,以及建国后修建的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塔对于工程建筑、美术类学生;战争年代留下的红色歌谣、革命歌曲、革命口号、宣传标语、文学作品、红色家书等对于文学艺术类学生;革命根据地的自然环境、大生产运动等对于地理地质类、农学类、生物类学生;根据地政权建设、法制建设对于政法类学生;武器装备、战场遗址等对于装备制造类、军事学类学生;野战医院、救援遗物等对于医药卫生类学生;战时通讯联络、隐蔽斗争故事等对于电子通讯、密码学、刑侦学等专业学生。高校各学科教师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要根据所授课程的学科特点,将红色资源运用于教学之中,实现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党团建设全过程

高校党团组织是党联系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力军。高校党团组织要善于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革命精神教育、艰苦奋斗教育。

在革命纪念地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对于大学生预备党员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一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烈士纪念碑或纪念塔下,面对革命先烈庄严宣誓,铭记入党宣誓誓词,牢记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把为人民谋利益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毕生奋斗目标,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作为一生的追求。

高校党团组织还要利用革命纪念地、红色遗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党史教育活动,通过一定的仪式,对大学生党员、团员、入党积极分子,乃至全体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开展之前,要通过讲座、发放宣传页等形式介绍革命纪念地或红色遗址概况、英雄人物事迹、革命斗争故事,这样才能使革命纪念地、红色遗址与“主题党日”有机地契合在一起。

高校党团组织要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将革命家、英雄模范人物、改革家、科学家的事迹和革命故事移植到校园中来,通过红色展馆、人物雕像、人物画像、灯箱广告、建筑物命名、道路命名等形式,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还要通过开办红色文化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红色文化沙龙,强化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1]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 2014-12-0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Z]. 2020-05-28.

[4]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17:69.

G412

A

1672-1047(2021)03-0001-03

10.3969/j.issn.1672-1047.2021.03.01

2021-05-01

黄冈师范学院思政专项项目“红色基因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研究”(202006903)。

余维祥,男,安徽六安人,教授,硕导。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蔡新职]

猜你喜欢
立德革命红色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红色是什么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红色在哪里?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