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艺术——基于接受者视角的思考

2021-01-16 05:58吴岸杨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猪蹄新奇陌生化

吴岸杨

何为艺术——基于接受者视角的思考

吴岸杨

(中国传媒大学 戏剧影视学院,中国 北京 100020)

在艺术学研究中,对艺术的概念界定或性质描述向来众说纷纭。本文站在接受者的视角,从一句常见的俗语入手,提出艺术即新奇。新奇是个体的主观比较,这种主观比较的评判标准因人而异。新奇的内涵不同于陌生化,具体体现在立足点不同、比较对象不同、对待形式和内容的态度不同。新奇要想成为艺术,需满足一定条件:首先要遵循特定的游戏规则,其次不能违背艺术体制。该研究可以丰富对艺术概念的阐释,深化对艺术本体的研究。

接受者视角;新奇;陌生化;艺术界定

俗语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有人却说“没吃过猪蹄,还没见过猪跑吗”?原由是猪肉常吃而猪蹄吃得少。某种程度上,这样的表达使这句俗话成为了艺术,因为这里面藏着艺术的真谛——新奇。如果大家都说“没吃过猪肉”(下文简称:“猪肉”这句话),那么当有人说“没吃过猪蹄”(下文简称:“猪蹄”这句话),这本身就和惯常的表达不一样。实际上,“在西方美学中,始终有一种强调艺术必须追求新奇的观念,认为新奇是艺术有别于日常平庸生活的魅力所在。”[1]181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艺术即新奇。

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提出了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尽管任何像样的理论多少都考虑到所有这四个要素,然而我们将看到,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就是说,批评家往往只是根据其中的一个要素,就生发出他用来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生发出似藉以评判艺术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2]6。本文将从接受者的视角入手,站在“新奇”的角度谈“何为艺术”。

一、新奇是个体的主观比较

新奇的基本含义是新鲜、新颖和奇妙。这里面暗含着比较对象和主观感受,即:(1)被视为新奇的某物,总是要相对于此前已经存在的某物才显得新奇;(2)新奇与否的评判标准依个体不同而变化。

比如,对“猪蹄”这句话感到新奇的潜在条件是:(1)“猪肉”这句话流传甚广;(2)从未听过“猪蹄”这句话。换言之,以下情况不会令人感到新奇:(1)常说的“猪肉”这句话本身;(2)听者在此前听到过“猪蹄”这句话。如果换一个人,假设他也从未听过“猪蹄”这句话,当他初次听到这句话时,会产生新奇感吗?答案是不一定。原因可能但不限于:(1)他也没听过“猪肉”这句话,无从比较,而离开比较就没有新奇;(2)他对“猪蹄”这句话不感到新奇。

问题来了,艺术的评判标准是很个人、很主观的吗?答案很显然,可以是。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人们创造艺术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日常经验”,他用“一个经验”(an experience)指代“一种比日常经验更完整、更强烈,因而更能够从日常经验之流中凸显出来的经验。”“在杜威看来,任何东西只要能够引起‘一个经验’,就都可以被适当地称之为艺术作品。”[3]202-203笔者认为,“一个经验”之所以能产生,就是因为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比较。

回到艺术史,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4]5人类唱歌是对鸟类鸣叫的模仿,但人类唱歌必然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鸟类鸣叫。正因为不可能完全等同,才有了新奇,也才有艺术。否则,直接听鸟鸣就好了。从模仿说的角度看,艺术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它不可能和现实完全一样。如果完全一样,那就没有新奇,也就没有艺术。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巴赞的“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理论比克拉考尔的“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主张更有说服力。同理,“艺术即情感”“艺术即游戏”“艺术即巫术”“艺术即劳动”之所以有道理,也是因为艺术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情感/游戏/巫术/劳动,这其间的裂隙可以产生新奇。至于“艺术即形式”,则将新奇拔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如果艺术即新奇,而新奇又是个体的主观比较。那是否意味着,个体的经验越少,他能感受的艺术就越多、越强?未必。因为“比较”本身也是一种能力。但反过来说却是成立的:个体的经验越多,他能感受的艺术就越少、越弱。比如,影评人的口味之所以刁钻,是因为他们看过大量的电影,有极为丰富的“比较基础”,因此一般影片较难令他们感到新奇。所以在很多影评人心里,有些影片其实不是艺术。

这话可能听起来违背常识,电影怎么不是艺术呢?在这里容易陷入常识的误区:(1)电影是艺术;(2)某物a是电影;(3)某物a是艺术。我们在说“电影是艺术”时,指的是抽象概念的“电影”;而“某物a是电影”却是个相当具体的所指。一般性和特殊性不能混淆在一起谈,因此由(1)和(2)无法推导出(3)。

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批评家其实是挺可怜的一群人,因为他们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要以让出未来的新奇感作为代价。

二、新奇的内涵不同于陌生化

新奇这个概念容易令人想到陌生化。陌生化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大概指通过对常规和常识的偏离,延长感受时间,增强感受难度,最终实现变常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增加审美快感的效果。但实际上,新奇和陌生化的内涵大有不同。

(一)立足点不同

新奇是接受者的感受,陌生化是创作者的革新。陌生化必然产生新奇,而新奇未必来自陌生化。如前所述,想让艺术批评家感受到新奇并非易事。普通的接受者由于“比较基础”相对薄弱,反倒更容易有新奇之感。例如,某人只观看过悲剧,当他突然看到一出喜剧,必然感到新奇。这种新奇是在与他观看悲剧经验的比较中产生的,和喜剧本身无关。

(二)比较对象不同

“陌生化是相对于自动化的习惯、经验和无意识而言的,它产生于变形和扭曲,产生于差异和独特。陌生化要求主体对受日常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过程起反作用。”[5]342陌生化的作品之所以令人感到陌生,是相对于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而言的,它的比较对象可以看作日常生活。而新奇作为一种感受,它的比较对象通常是接受者此前的艺术欣赏经验。比如,“猪蹄”这句话令人感到新奇,这种新奇是将它和“猪肉”这句话比较以后的感受。当然,从抽象的层面来看,新奇的比较对象也可以是现实生活或艺术的其他内涵(如游戏、巫术、劳动等)。

(三)对待形式和内容的态度不同

陌生化是形式主义文论的重要观点,它极其强调形式而轻视内容。什克洛夫斯基就以“材料和形式”代替了传统文论常用的“内容和形式”概念。他极大地扩充了形式的内涵,缩小了材料的内涵,甚至认为材料“是僵死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6]384。而新奇产生的源头则既可能在形式,也可能在内容上。陌生化达成的效果自然是形式层面的新奇。内容层面的新奇也不乏例证,如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等。

如王尔德所言,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来比喻女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来比喻女人的是蠢材。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总能及时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从而在内容上满足受众对新奇的需求。仍以“猪肉”这句话为例,它的原始出处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撰写的《红楼梦》。在当时,“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是多数底层民众的常态。时过境迁,对今天的普罗大众而言,吃猪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普通人倒也不至于说没吃过猪蹄,但一般总不如猪肉吃得频繁。因此,“猪蹄”这句话更符合当下社会现实,它的新奇也就具备了说服力。影视编剧宋方金说:“编剧终其一生都在等风来。在风来之前,你必须储备好所有关于风的知识,然后坐在那儿等风,等到它来了,你再用你的才华去捕捉住它。”[7]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当然,不同时代背景下群体对新奇的整体接受程度不同。或者说,大众对新奇的感受能力是会历史地变化的,由此经常导致后世人对前代人造物的“艺术资格追认”或艺术价值重估。比如,原始人面对洞穴壁画、商朝人面对青铜酒器大概不会感到新奇,但在今天它们基本都被视为艺术品。又比如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名片《公民凯恩》(奥逊·威尔斯,1941),该片在叙事形式、景深镜头、长镜头、蒙太奇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革新意识,按说应该给人十足的新奇感。但它在第14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共获得九项提名,却只获得了最佳原创剧本奖,票房也极为惨淡。《公民凯恩》当然是伟大的艺术作品,随后的电影批评和电影史书写不断印证了这一点,但它超越了那个时代普通人对新奇的接受程度,因此被“埋没”了很长时间。类似例子在艺术史上可谓不胜枚举。

三、新奇作为艺术的条件

本文提出,艺术即新奇。新奇既然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何为艺术”的答案也就应该言人人殊。就普遍意义而言,艺术肯定有新奇,但新奇未必是艺术。新奇要想成为艺术,需满足一定条件。

(一)遵循特定游戏规则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中的很多概念都只是“家族相似”,因此艺术不可分析、无法定义。但他又认为,艺术里“终究有一种非个人的普遍‘规则’在起作用,如同游戏也须贯穿某种规则一样”[8]138-139。可见,艺术也像游戏那样,要遵循特定的规则。但“艺术这种游戏的特殊性就在于,其他游戏形式都是在规范之内的变化,在遵守规范当中做的各种变形,有时也存在着打破规范的愿望,但并不以此为目的。艺术游戏则不同,它直接将打破规范当作自己的任务,再没有别的游戏像艺术一样强调创造了”[9]。

尽管如此,艺术对游戏规则的打破,也并不是毫无限制。比如,老师把论文题目定为“何为艺术”,这其实很宽泛,不像常规的小论文题目。这个题目令本人感到新奇,那它就是本人心里的艺术。但无论如何新奇,它终究还是个“题目”。也就是说,在布置作业这件事情上,老师打破了一般的规则,但仍然服从了基本规则。作为学生,理论上来说,可以发动所有上这门课的学生不交作业,以“集体不交作业”这种行为艺术的方式表达我们对“何为艺术”的看法。但这种打破规则就走得有些远了——集体不交作业本质上仍是“不交作业”,没有遵循“交作业”的基本规则。这条路行不通,但还可以用不太学术的笔法完成这篇看起来像是论文的作业,以此来身体力行地诠释本人的艺术观。

就具体的艺术形式而言,则需要遵守对应门类艺术的基本规则。比如相声这门语言艺术,需要通过演员的讲述和表演营造特定情境,进而通过语言制造笑料。这里的基本规则就是要有情境,在特定情境里,相声演员成为了另外的角色。反过来,如果缺少了情境,包袱可能不会抖响。以相声演员郭德纲为例,他在一个又一个段子里调侃“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惹得观众捧腹大笑。但如果毫无铺垫,在没有创设情境时,直接对着捧哏于谦说“你父亲王老爷子”,可能仍会有“笑果”,但这就不高级了。窃以为,缺乏情境的伦理哏不是艺术。

(二)不违背艺术体制

所谓艺术体制是艺术批评家迪菲和艺术理论家迪基在丹托“艺术界”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概念,用于指称一种广义的社会泛文化结构,也就是文化中的习俗和惯例。坦白说,笔者并不认同艺术体制理论,这其实是把艺术的裁定权交到部分精英或特权阶层手里。但在“艺术即新奇”的前提下,如果不对这种新奇加以限定,那么艺术的范畴将无边无际——好像只要能令人感到新奇的都是艺术。另一方面,“艺术这个名称用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 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10]15。这将使得艺术无法定义。

艺术体制可以基本保证,我们讨论的艺术就是通常所理解的艺术,而不是其他东西。杜尚将小便池命名并送到纽约独立艺术展却被拒之门外,即是有力明证。韩寒曾调侃:“我随便拿一篇朱自清的文章交上去,没有一个老师会觉得自己的学生写作文好到有名家的水平了,并且照样会作出很多修改意见。”[11]38在这个假设里,朱自清散文之所以被提出很多修改意见,正因为脱离了赖以生存的艺术体制。提出新奇感不违背艺术体制,目的是不让艺术的概念成为泛艺术。至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艺术包含哪些、不包含哪些,那是艺术体制的专门问题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四、结语

本文肯定存在偏颇,挂一漏万更是在所难免。“柏拉图曾断言:‘美是难的!’这个判断对古典美学来说是真确的;而对现代艺术哲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说法加以改造,移植到艺术(品)问题上来,即是说:‘艺术(品)是难的!’。”[1]120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任何对“何为艺术”的论述都注定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壮举”,因为没有人能给出一个令所有人都信服的说法。

何为艺术?本就不可能有答案。在有限的篇幅内试图把它说清楚,就更不可能。即便能,也绝非这篇小文可以完成的。况且,一种面面俱到、四平八稳、宛若教材的答案本来也不是笔者所追求的。偏激的深刻好过温和的浅薄。谨以此文表达本人对艺术的些许看法。

[1]周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美]M.H.艾布拉姆斯;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3]彭锋.西方美学与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1979.

[5]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6]马新国,等.西方文论史(修订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佚名.下坠的中国编剧:从边缘文人到资本螺丝钉[EB/OL].http://news.ifeng.com/c/7ze7Vrb OHEe,2020-09-10/2021-3-14.

[8]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9]王峰.家族相似与艺术类型[J].文化与诗学, 2012(2).

[10][英]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1]韩寒.通稿2003[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3.

What is Art–Thought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the Receiver

Wu Anyang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0 China)

During the study of art,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r the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e of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ceiver, this paper starts with a common saying that art is novelty. Novelty is the subjective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s, and the criteria of this subjective comparison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The connotation of novelty is different from defamiliarization, which is embodied in different footholds, different objects of comparison and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form and content. If novelty wants to become art, it needs to meet certain conditions: firstly, it must follow specific game rules; secondly, it must not violate the art system. This research can enrich the interpretation of art concept and deepen the research of art noumenon.

Receiver perspective; Novelty; Defamiliarization; Art definition

J022

A

1672-1047(2021)03-0056-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1.03.15

2021-05-03

吴岸杨,男,河南安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史论。

[责任编辑:郭杏芳]

猜你喜欢
猪蹄新奇陌生化
“陌生化” 理论在初中现代诗教学中的作用
新奇体验
猪蹄原理
新奇博物馆
挑选健康猪蹄小窍门
酱猪蹄
每月新菜鹌鹑蛋炖猪蹄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