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介入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2021-01-16 08:43曾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25期
关键词:通率尿激酶溶栓

曾晨

作者单位: 413000 湖南省益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急性脑梗死(ACI)的病因是脑动脉突发性闭塞,使脑组织缺氧,进而梗死,病理表现为脑组织局限性血供异常,会导致神经功能缺失,治疗原则是消除脑内血栓,使血管再通,挽救脑细胞,避免梗死面积扩大,预后较好[1]。由于该疾病有较高的致残、致死风险,所以近年来临床上也一直在积极探寻更健康、高效的治疗方法[2]。大量研究表明,患者血管内血栓的主要成分为不可溶性纤维蛋白,大量聚集后会形成斑块沉淀,从而造成血管堵塞。尿激酶是一种自尿液及肾组织提取的蛋白酶,具有较好的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相较于其他药物,溶栓效果更明显,而且使用操作较简单,无需血管造影等手段进行辅助即可达到治疗效果[3]。因此,近年来该药物也被用于溶栓介入治疗中,并在动脉、静脉两种介入治疗中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本研究观察尿激酶介入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湖南省益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ACI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23例。A组男14例,女9例;年龄44~70(53.98±1.41)岁。B组男15例,女8例;年龄44~75(53.24±1.63)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80岁;发病时间1~6 h;经头颅CT诊断无低密度改变,颅内未出血。排除标准:伴有其他系统疾病;存在精神或意识障碍;伴有大面积梗死,溶栓治疗无效;临床资料缺失。

1.3 治疗方法 A组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将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3290)100 万U混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于30 min内完成滴注。B组行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对患者行头颅CT检查,辅以血尿常规、凝血功能和心电图等检测。经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处理,并插管。行全身肝素化治疗,对脑血管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梗死部位、血管情况和出血程度。于患侧颈动脉内或血栓旁闭塞血管部位置入微导管,行溶栓治疗。将尿激酶10 万U混入生理盐水10 ml中,经微导管向患侧血管内部持续性泵入,流速为1.0~1.2 万U/min。再次进行DSA检查,若闭塞血管再通,则停止治疗。若血管闭塞,则进行二次尿激酶溶栓治疗,总剂量应≤100 万U,总造影时间<1.5 h。

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80164]0.4 ml皮下注射,每天2次。术后24 h行阿司匹林(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3022944)150~300 mg口服治疗,每天1次,同时进行头颅CT检查,评估颅内有无出血症状。术后2 d停止使用低分子肝素,并口服抗血小板药物[4]。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4.1 血管再通率:比较2组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DSA结果显示远侧动脉的充盈度理想;部分再通:DSA结果显示远侧动脉的充盈度明显改善,血流速度增快,狭窄口径明显扩大;血流增加:DSA结果显示动脉充分显影,血流速度增快;未再通:DSA结果显示远侧动脉无显影[3]。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部分再通+血流增加)/总例数×100%[5]。

1.4.2 血清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8 h后,采集2组患者空腹状态下静脉血样,通过离心分离技术,比较2组患者血清簇集蛋白(CLU)、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情况[6]。

1.4.3 神经功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采用神经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测2组神经功能,维度为意识水平、面瘫、凝视与肢体运动等,总分值为0~42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分值呈正相关。

1.4.4 临床疗效:治疗2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基本痊愈:患者神经缺损情况好转程度在93%~100%,症状改善情况明显;显效:患者神经缺损情况好转程度在63%~92%,症状改善情况较好;有效:患者神经缺损情况好转程度在23%~62%,症状情况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神经缺损情况好转程度≤22%,症状情况无改善;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7]。

1.4.5 恢复情况:3个月后随访,采用GOS评估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分为恢复较好、轻度残疾、中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总体恢复有效率=(恢复较好+轻度残疾)/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血管再通率比较 A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56.52%,B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65.2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15,P=0.057)。见表1。

表1 2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 [例(%)]

2.2 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CLU、TNF-α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2组患者CLU、TNF-α及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比较

2.3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下降更明显(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2.4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周后,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高于A组的60.87%(χ2=4.059,P=0.044)。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5 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3个月后,B组患者总体恢复有效率为86.96%,高于A组的60.87%(χ2=4.059,P=0.044)。见表5。

表5 2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ACI患者的缺血半暗带面积受血压、侧支循环与缺血组织耐受度等因素影响,具有可变性特征[8]。临床认为,ACI的早期治疗原则是疏通梗死血管,保护脑细胞,恢复半暗带的正常血供,纠正缺血情况,减少残疾与死亡情况。ACI治疗延误可导致再灌注损伤,需使用尿激酶等溶栓药物治疗[9]。尿激酶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溶栓药剂,进入人体后可对患者内源性纤维系统产生影响,从而有效提高纤溶酶的分泌量,有效降解患者血管中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等,减少血管内大分子物的沉淀量,起到血管疏通效果[10]。但临床上大多数试验数据表明,静脉溶栓的最佳时间窗为发病6 h内,于3 h内行超早期治疗可取得理想疗效。但多数ACI患者入院时已错失静脉溶栓最佳治疗时机,因此相应提高了治疗难度,而且就药效分析角度而言,尿激酶不具有抗原性,其溶栓治疗的半衰期为13 min,静脉溶栓的治疗时间为30 min,降低了药物活性,不利于药效发挥[11]。为此,临床多采取动脉溶栓治疗,其操作步骤为:经导管将尿激酶推注至梗死部位,改善局部血液浓度,观察血栓溶解情况,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有效减少出血情况,提高药物浓度,减少药物总剂量,促进梗死血管再通,预后较好[12]。现阶段,尿激酶动脉溶栓的应用率高于静脉溶栓,若患者的经济条件允许,可首选动脉溶栓治疗,但治疗前需进行头颅CT与生化指标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治疗适应证,保证溶栓治疗安全[13]。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56.52%,B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65.2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下降更明显;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说明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ACI的疗效更佳,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恢复神经功能,可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推广。另外本研究还发现,采用尿激酶介入动脉溶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CLU、TNF-α等水平,这主要因为介入治疗后,尿激酶有效提高了患者自身抵抗能力与血液循环能力,减少了血管内血栓含量,所以身体无需再分泌过多的炎性因子阻止细胞凋亡,其血清含量也发生了变化。有研究人员推测,尿激酶可能是通过调节人体内炎性因子的含量控制炎性反应,从而起到一定的溶栓治疗效果[14]。相较于其他药物介入治疗方式,采用尿激酶治疗避免了因药物浓度低而影响治疗效果的问题,对疗效更有保障[15]。

综上所述,尿激酶介入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血管再通能力及自我恢复能力,降低患者体内炎性因子的释放量,改善患者预后,患者在3个月后受访调查,恢复状态也较好,因此,该疗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通率尿激酶溶栓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观察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86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