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译而译之

2021-01-17 23:17臧清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2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摘要:中国戏剧是一种多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对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作用。外译中国戏剧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的文化,增加了海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然而对于戏剧的翻译研究,相较于其他文体而言,难度系数大,且鲜有人问津。本文以元杂剧《窦娥冤》的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这两个英译本在面对“不可译”文化负载词时,采取何种翻译方法,探讨戏剧翻译的策略,以期为日后的戏剧翻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戏剧翻译;《竇娥冤》;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一、引言

中国传统戏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性,中国戏剧的对外传播已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今世界存在各种文化差异,为跨文化交际带来不少挑战。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将源语中独特的文化元素传递到目的语中。在汉英翻译实践中,文化负载词通常具有一定的不可译性,对于译者而言是一大挑战。所谓文化负载词又称文化内涵词,这类词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只存在于源语文化中,在译语文化中空缺。戏剧中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因无法找到英语对应词,在翻译时就成为了难点。本文将比较元杂剧《窦娥冤》的两个译本,试探讨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窦娥冤》为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原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现存中文版本有《元曲选》、《古名家本》和《元人杂剧全集》等。全剧共有四折一楔子,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窦娥的悲惨故事。窦娥为无赖陷害入狱,被昏官下令处斩,她在临行前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绫、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而后这三桩誓愿都得以实现,窦娥的冤屈也得以平反。关汉卿借此戏表达了他的情感认识,通过“窦娥”表现官场的罪恶现象,对黑暗社会进行揭露和批判。《窦娥冤》作为较早被翻译至西方国家的中国戏剧,现存有不同的英译本。如,1925年,美国波士顿小布朗公司出版的《中国戏剧》收有《窦娥冤》第三折的节译文;1958年,杨宪益与妻子戴乃迭合译了《关汉卿戏剧选》,其中收录了《窦娥冤》的全译文;1972年,剑桥大学出版了时钟雯的全译文《感天动地窦娥冤》;同年,翻译家刘荣恩、美国华裔学者杨富森等人也都对《窦娥冤》进行了翻译;更早些,在1821年,英国外交家斯汤东翻译了清朝时期的《异域录》,其中有《窦娥冤》的剧情概要。

二、《窦娥冤》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一)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文化负载词是指某种民族所特有的蕴含丰富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如,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中国文化负载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译者应谨慎翻译这类词语,采取最恰当的处理方法,传播好中国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传播好中国文化,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当然,异化翻译可能会使译文有些难以理解,对此我们可以采取增加注释的方法对译文进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解上的损失。

对于《窦娥冤》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笔者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的合译本与时钟雯全译本,总结出文化负载词的几个处理方法,如音译、直译、加注和意译法。这几个翻译方法主要是以异化为主,有些添加了注释,以增加目的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还有少数难以处理的文化负载词采用了意译的方法,使译文归化,避免译文过于复杂,增加译文的流畅性。

(二)《窦娥冤》中文化负载词英译案例

《窦娥冤》现存许多不同中文版本。杨氏夫妇和时钟雯参照的中文版本不同,杨氏夫妇中文参照文本是《古名家本》,而时钟雯参照的是《元曲选》。《窦娥冤》中涉及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包括人名、宗教词汇、习俗、谚语和典故等。笔者从中选取了一下10个案例,并总结了杨氏夫妇和时钟雯的翻译策略,如下表。

例1:

霜降始知说邹衍,雪飞方表窦娥冤。

(《古名家本》窦娥冤第三折)

杨氏译:

Once Zou Yan caused frost to appear:

Now snow will show the injustice done to me!

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

(《《元曲选》》窦娥冤第三折)

时译:

You say that hot summer is not a time for snow.

Have you not heard that frost formed in June because of Tsou Yen?

此处引用了“邹衍”的典故。该典故讲述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姬平邀请齐国杰出人物邹衍等帮忙处理国事。燕国的官员对此感到不满,便在燕王面前进谗言,邹衍被冤入狱,当时虽处于六月却天降大雪。于是“六月飞雪”就被用来比喻某人含冤。此处引用了六月飞雪的典故来表示窦娥的冤屈。杨氏夫妇和和时钟雯在翻译中都采用了音译加注的方法。将“邹衍”这个人物翻译成“Zou Yan”和“Tsou Yen”来保留原文的异质性。同时,杨氏夫妇在尾注中简要介绍了邹衍这一历史人物,时钟雯也提供了脚注,以弥补小说读者的文化空缺。这样读者就可以更好地了解“邹衍”这个历史人物,了解六月飞雪的典故,从而对故事的内容能有更深刻的解读。

例2:

……,可知道错看了盗跖颜渊。

(窦娥冤第三折)

杨氏译:

And confuses the wicked with the good!

时译:

But how they have mixed up Bandit Chin and Yen Yian!

例2中,“跖”和“颜渊”都是春秋时期的人物。盗跖是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期的一个山大王,是一个声名狼藉的强盗,也是当时反对贵族的领军人物。而颜渊是孔子最贤能的弟子,勤奋好学,品行端正。杨绛用“the wicked”和“the good”来代表“盗跖”和“颜渊”,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让读者能理解原文表达的内容。相反,在时译本中,为了保持原文的语言特点,保留中国的典故,时钟雯将这两个名字进行了音译。此外,杨氏的翻译也没有关于这个典故的进一步信息,但在時译本中加了脚注。在文化空缺的情况下,读者可以通过脚注提供文化信息,让读者全面理解其内涵,领略异域文化之美。

例3:

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

(窦娥冤第三折)

杨氏译:

....and if you have paper money to spare, burn some for me,....

时译:

...and if you have paper money to spare, burn for me.

“纸钱”是指信奉鬼神之人烧给死人、鬼神的铜钱形纸片。魏晋以来佛教就在中国盛行开来,佛教传入中国宣传灵魂不灭和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在丧事中烧纸钱可以超度亡魂,祭奠死者。在杨氏和时钟雯的翻译中,都是采用直译。这是保持原文的异质性,帮助读者熟悉中国文化。然而,在两种译法中,都没有对汉语文化中的这个词进行解释。因此,要让读者对原作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并欣赏有些困难。

例4:

这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

(窦娥冤第三折)

杨氏译:

To murder one’s father-in-law is one of the unpardonable crimes;

时译:

To poison one’s father-in-law is one of the ten unpardonable crimes.

成语“十恶不赦”指中国封建王朝为了维护专制统治,规定有十种重大犯罪不能赦免。如今,十恶不赦是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不可原谅的罪行。这个成语,从本质上讲,是佛教的一个概念。据说做好事的人会有好结果,做坏事的人会有坏结果。罪恶是不能原谅的,应该受到惩罚的。这个概念的目的是鼓励人们去做好事,去善待他人。

在这个案例中,杨氏使用意译法处理成“the unpardonable crimes”,时钟雯的译文则运用了直译法处理成“the ten unpardonable crimes”。读者在这个故事中可以得到窦娥犯了不可原谅的罪行的信息,但他们不知道这个罪行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严重程度。杨译本中没有对这个词做进一步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词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相反,时钟雯在译本中加入脚注详细解释了罪行,列出了十项不可饶恕的罪行,目的语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会中国古代文化。

例5:

门神户尉不放我进去。

(窦娥冤第四折)

杨氏译:

Now the door-gods will not let me pass.

时译:

The door-guards will not let me pass.

例5中,“门神户尉”指的是正门上所贴有守护作用的神画像。除夕之夜,人们在门框上贴上门神,希望阖家平安,在新的一年里好运连连。这是一种中国民间习俗。这个习俗起源于唐太宗时期,当时唐太宗病得很重。他怀疑他的病是鬼魂引起的。因此,秦叔宝和尉迟恭在皇帝的允许下,前去守卫宫殿。结果,唐太宗病就大愈了。后来,太宗皇帝下令将二人画像贴在宫外的杆子上,保护整个宫殿。普通人通常会在除夕夜的时候在门框上贴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照片,让家人远离鬼魂,并祝愿整个家庭好运。因此,秦和尉迟后来被老百姓称为门神。

在杨译本中,他将门神的神翻译为“gods”,这个词强调西方的上帝;而在时钟雯的翻译中,门神的神被翻译为“guards”,更强调护卫的意思。由此可见,杨氏的意译策略更注重目的语读者,而时钟雯的直译则更注重源文化与此同时,时钟雯在脚注中简单介绍了这个术语,即中国用来贴在门上的左右两个护卫的画像,用以避邪。

例6:

划产的你巧画娥眉成配偶,……

(窦娥冤第一折)

杨氏译:

How can you paint your eyebrows and remarry?

时译:

How can you paint your eyebrows fine to make another match?

在例6中,“画娥眉”指的是在汉代张敞的故事。据《汉书》记载,张敞虽然非常的有才,在朝廷之中也受到了很多大臣的敬重。但是他为人比较的不拘小节。他经常在家给自己的妻子画眉毛,他画的眉毛非常妩媚,久而久之,夫妻之间这么点小事就在长安城流传开来。后来这个词被用来形容夫妻之间的爱情。杨氏将此翻译成“paint your eyebrows”,采用了省译法,将“娥”这个字省去;而时钟雯用形容词“fine”来表达,更靠近中国表达“画娥眉”。显然,杨的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接近目的语读者。而时钟雯采用直译的策略,保留原文了的异质性。

例7:

今日就都过了门者。

(窦娥冤第一折)

他如今只待过门,.....

(窦娥冤第一折)

杨氏译:

..., and today can be the wedding day.

时译:

Child, he is waiting to get married.

“过门”是中国传统婚礼的表达方式,这意味着新娘嫁入新郎家。当新娘到达新郎家,跨进门槛时,她就是新郎家的一员。在中国文化中,跨过门槛的过程通常被称为“过门”。这里两种译法中都用了意译的方法。杨将其翻译为“the wedding day”,描述了过门是要结婚的意思,而时钟雯翻译为动词短语“get married”。两位译者的翻译都是接近目标文化的。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婚礼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他们没有向读者展示一个生动的中国传统婚礼的日子文化。从这两种译本中,读者无法获得更多这方面的信息。

例8:

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

(窦娥冤,第一折)

杨氏译:

Is it my fate to be wretched all my life?

时译:

Is it my fate, to be unhappy all my life?

“八字儿”也就是中华文化中的生辰八字,即一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八字在中国民俗信仰中占有地位,八字命理学是一种根据干支历、阴阳五行等理论推测事物的学问,是中国的一种历史悠久的算命方法。此处,译者很难与非中国文化背景的人解释这个词。于是,两位译者在这儿都使用了意译的方法,用单词“fate”来替代“八字儿”,让英语读者能明白这里大致含义是“命运”的意思,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例9:

怪不得可正是“女大不中留”,……

(窦娥冤第一折)

杨氏译:

No wonder they say it is hard to keep woman at home,....

时译:

You cannot keep a grown girl at home.

“女大不中留”是一个中国的俗语,指的是指女儿成年后需要及时嫁出,不宜久居家中,而且也留不住。父母、长辈常用这句话批评女儿向着外人。这两种译法所采用得策略不同,杨氏采用得是意译法,时钟雯则使用了直译法。两位译者将“女大”分别翻译成“woman”和“a grown girl”。笔者认为,“a grown girl”在这里表达说话人的意愿是更合适的。此外,这一俗语的指称意义在两种译法中都得到了表达,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某些文化元素。

例10:

哪一个似孟光般举案齐眉?

(窦娥冤第二折)

杨氏译:

Or like Meng Guang, who showed such respect to her husband?

时译:

This one is like Meng Kuang, who raised her tray as high as her eyebrows.

此处两个译本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杨氏夫妇翻译偏于意译,而时钟雯偏于直译。该句中“举案齐眉”是个四字词语,同时也是个典故,讲述的是汉代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表示尊敬,后用来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杨宪益用“showed such respect to her husband”传达了这个四字词语的内在含义,让英语读者能迅速理解。但是他把“孟光”这个人删去,不在英译本中表现出来,虽然是传达了含义,使读者能够知道实指,但英语读者却因此不能接触到孟光这个人物以及她的典故,也因此不能传达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而时钟雯的翻译忠实于原文,直接翻译出句中的“把饭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然后添加脚注来向英语读者解释这个典故。但英语读者可能仅仅知道这个典故,却不知道这个典故暗含的意思,不知道为什么孟光要把饭案举到与眉齐高,也不知道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人表达对丈夫尊重的一种方式。在笔者看来,将二者结合成“This one is like Meng Kuang, who raised her tray as high as her eyebrows, showing such respect to her husband”,然后再加上脚注解释这个典故的内容以及来源,就更能让目的语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三、总结

在对比两个现存的《窦娥冤》英译本后,笔者发现对于中国文化负载词,可以借鉴许多翻译策略,如:音译法、加注法、直译法和意译法等。通过对比译本,笔者认为在戏剧翻译时更需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的传达,采用直译加注释法可能更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策略的实施,以推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hung-wen Shih. Injustice to Tou O (Tou O Yuan)–A Study and Translation. 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72.

[2].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Snow in Midsummer. Selected Plays of Kuan Han–Ching. Shanghai New Art and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58.

[3].关汉卿. 窦娥冤[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2.

[4].赵应铎. 中国典故大辞典. 上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

[5].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6].廖七一. 當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7].王宁. 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J]. 中国翻译,2013(2):5-11.

[8].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作者简介:臧清芳(1994),汉,女,江苏省南京市,硕士,上海海洋大学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从美剧字幕看中文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