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国学理念构建

2021-01-17 23:17蒋颖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2期
关键词:道德观受教育者国学

摘要:文章认为国贸人才素质教育中应首先构成国学理念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教育的统一关系,进而渗入国学理念中的道德观、做到素质教育中的知行合一。为此教育者应树立国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结合的观念,用立体化教学体系助推学习观重塑,并且整合资源建立知行合一的评价体系。

21世纪中国全面部署提高高等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的国家战略,提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学会做人”等,以此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全面提高人才素质。高素质人才应体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和谐统一,应将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在知识技能教育中,贯穿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人才放在高等教育活動中心。高等教育育人过程中,从“人的发展”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品德高尚,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社会发展有用的合格公民[1]。中国传统国学中道德、学习、知行理念与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战略培养中的目标一致。因此,文章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国学理念构建角度进行探讨。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教育体现的国学理念

(一)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学习”的观念,强调学习在个人成长、素质培养、企业发展中都扮演重要角色。“学”强调汲取知识,“习”是运用知识,使知识转化为确实的能力,必须经过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真正掌握并运用。当今社会仅靠“学”已不能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培养的任务,学习能力是衡量国贸专业素质培养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知行

中国古代教育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认为真知源于行,智慧源于实践。知识开启行为,行为成就知识。知与行是辩证统一关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素质要提高,一定要重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论所知与专业实践割裂是所知的浪费,也是行为落后思想的体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才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教育成功的方法之一。

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成效

按照王济干、蒲晓东(2015年)等学者观点,大学生核心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6个方面。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人才素质教育改革以来,在各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尤其在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素质能力方面提升较为明显。

(一)理论知识水平提高

高等院校越来越注重教师学历及理论水平能力,这样学生自然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有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注重跟国外最新理论接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计量经济学等理论课程教学,学生的理论水平每年有大幅度提升,一些学生甚至通过自学方式去探索更深的理论知识,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专业技能提高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技能素质培养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

业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共同组成,目前,各高校都根据本学校的师资能力和教学培养目标设置相关课程,学生完成课程后在专业技能方面能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然而,在一些体现人格品质和人文素质的能力方面却并不如人意,对此现象可以用1956年C·P·斯诺的“两种文化”解释,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的同时又受到其约束,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不可避免被赋予功利色彩,而注重人的精神和人格培养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素质教育缺乏,而传统国学理念则强调此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国贸专业素质教育中国学理念的构建

(一)构成国学理念与国贸专业素质教育的统一关系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理念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依据。强调“以感性的活动”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世界”的关系,“现实的人”就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感性的活动”就是人的社会实践,“现实的世界”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从开始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到之后强调专业能力培养,再之后意识到素质会影响人的技能和知识的发挥。整体看,素质教育要求人才具有人文情怀、高尚的个人品质、有远大抱负、对社会发展有感悟力等特征。国学理念中所追求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与现代素质教育目的不谋而合。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教育中道德观渗入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教育应把培养道德人作为培养目标之一,道德教育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教育中占据灵魂地位,缺乏道德观的人才无法完成承担社会责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人的成功在更深层次上反映教育的成功,道德观培养就是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德性,提高做人的境界,使其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心灵素质,培养人的道德观,达到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教育中也应当将人性建设放在一定高地。道德观的培养应从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选课等全方位进行渗入。公共课培养爱祖国爱党的大道德观,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使之成为爱国爱党的中间力量,并在学习和今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中贯彻这一道德观。专业基础课强化诚信教育,诚信是最基本的道德素质,目前大学校园出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诚信降低的普遍现象,出现诸如此类考试作弊、论文做假、作业抄袭等现象,因此,相关科任教师应将去功利化的道德观贯穿在理论知识教学中,通过案例、视频、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全方位诠释去功利化道德观,培养学生诚信道德观。

(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完成“学习观”重塑

目前高等教育现状表现为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对人才的培养体现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然而素质在人才概念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素质教育则是相对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教育而言。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校所学只占一生所需知识的10%,其余90%靠后天在工作中学习获取。传统的高校学习思维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所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教育中应转为“教给学生什么”转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尤其注重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国贸专业素质教育中的知行合一

国贸专业核心素质之一是专业素质,包括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知识素质教育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教育中占主体地位,知识素质教育主要以教育者展开各种教学活动向受教育者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使其形成完善的专业知识基本结构。技能教育则是受教育者在完成一定知识能力培养后,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利用高等院校各级部门和外部实训基地提供的场地、人员,设置实训课程,购置相关教学软件,配置仿真实验室或沙盘模拟室,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3]。

综上所述,传统的国学理念从道德观、学习观和知行合一等方面强调守礼、正确的学习思维、知与行的统一,这些思想与国贸专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一致。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素质教育的国学理念构建势在必行。

四、相关措施及建议

(一)教师应树立国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结合的观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部分教育者并未系统培育过国学理念,国学理念在专业素质教育中的构建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在学术界和应用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可采取分步实施计划,包括:选派教育者参加有关国学理念教育的培训及讲座,让教师自身先有过硬的国学观,之后才能更好将其融入到素质教育环节;不定期聘请国学教育专家、相关行业操守先进的个人等人士到校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受教育者开展讲座;鼓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受教育者选择哲学、文学欣赏、传统文学、古典家具、书法等陶冶心情、培养文学素养的公选课。做为教师需要深刻把握素质教学核心,理清和探索国学理念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教育中如何构建、如何渗入、如何融合,逐步形成素质教育中国学理念如何构建的理论研究体系,并将其用于具体授课环节。

立体化教学体系助推学习观重塑

社会发展模式和人才需求模式发生改变,来自需求侧的变化引起高校重视。教师和学生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高等教育中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生学习能力,学会“怎样学习”,使学习能力成为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现有教学体系围绕终身学习观构建,形成立体化教学体系重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教育所需的学习观。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例,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第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了解社会最新需求,一定離不开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环节“2C”融合(高等院校为College,简称“C”,企业为Company,简称“C”)。第二,学校划出一定场地与企业签订协议,企业将其部分运营场所放在校内进行,让受教育者参与其中运行。第三,购置实践课程教学软件利用实验室进行模拟仿真实习操作[4]。

(三)整合资源建立知行合一的评价体系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教育中知识教学评分主要由教师给出,总评成绩由考勤、平时成绩(课堂提问、作业、小测等方式)、卷面成绩等三大部分构成,然而这三项成绩不同程度出现失真现象,作业和小测抄袭严重、卷面考试中存在作弊,这些现象导致最终总评成绩部分失真,诱发受教育者“道德风险”。因此,理论知识传授虽然由教师完成,但最终效果如何却需要教育体系中的全员配合。辅导员和学生团体加强学生出勤考核,院级和校级部门出台奖罚政策杜绝作业、小测和考试抄袭现象。校内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真实可信的受教育者知识评价体系。“行”环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导致其评价体系不够完整,目前实践教学仍主要停留在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虽然有校企合作,但也以企业参观和讲座为主,说明“行”的环节停留在“知”的简单延伸阶段。为改变这一现状,可采取“预就业”模式[5],通过签署校企合作协议,让受教育者以预备员工身份加入到企业业务流程操作中,企业指派导师进行实际操作,这种模式即打通了“知”与“行”的瓶颈,也为企业储备人才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济干、蒲晓东等著.大学生核心素质模型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人民出版社[M],2015年9月第1版

[2]周光迅、方建中等.哲学事业中的高等教育,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M],2006年5月,45-46.

[3]降雪辉.“理实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构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7年第5期,116-118.

[4]梁国平.基于产教融合模式的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初探,电子商务[J],2017,(1):70-71.

[5]苏杭.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导向的高校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经贸教育,2016(2):139-141.

[作者简介] 蒋颖(1972- ),女,湖南永州人,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农产品贸易。通信地址:350002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道德观受教育者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助学金道德观
试论劳动法的道德观
创新理念下大学生道德观问题探析
恩格斯的道德观及其启示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