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把控,细节量化,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2021-01-19 11:40叶余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6期

叶余

摘要:笔者利用名师工作室制定的课堂量化观察表,尝试从教师的热情度、课堂的调控度、目标的达成度、备课的精准度四个角度,就王伟老师《4.3角的比较(1)》这节课,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节课的认识。

关键词:教师的热情度  备课的精准度  课堂的调控度  目标的达成度

合肥市胡志杰教育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在胡校带领下,在各成员群策群力的努力下,工作室制定了“热度课堂”的维度量化观察表。并在之后的几次教学研讨课中,我们都尝试用量化观察表进行课堂观察,初步付诸了实践。在摸索中,我们对量化观察有了一定的认识。笔者就2019年12月17号工作室王伟老师在合肥市蜀山中学七(2)班为我们带来的一节《4.3角的比较(1)》送教课,尝试从“热度课堂”量化观察角度进行评价。

“热度课堂”量化观察角度是从六个维度进行的,分别是教师的热情度、备课的精准度、课堂的调控度、学生的活动度、目标的达成度和资源的融合度。现在就《4.3角的比较(1)》这节课,从中选择四个角度来谈谈我的认识。

王老师先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板,让学生进行角的比较,导入新课。接着在黑板上呈现了两个可以活动的角,让学生直接动手摆放两个角,并说明方法。学生操作展示后,师生一起进行归纳:叠合法和度量法。在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角有大小,未知角可以转化为已知角的“和、差”的形式。接着通过练习,让学生认识并巩固角的和差,并利用42°角与21°角之间特殊的关系,引入了角平分线的概念。接着再利用例1与例2以及一题多变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让学生锻炼画图的能力。虽最后因为时间的关系,例2的变式没有呈现出来,让听课老师感觉意犹未尽,但课堂不能仅仅局限在课上45分钟,后课堂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阵地。意犹未尽能让学生课后想去钻研。

回顾王老师的这节课,我有这样几点感触。

(一)教师的热情度

王老师课前精心准备,课中精准预设,课后预留空间,时时处处都展示了一位成熟教师的风采。而科学合理的课堂语言速度,温文尔雅的儒雅风度也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如沐春风,课堂充满欢声,不知不觉一节课就结束了。整节课提问23人次,涉及了前后左右各方位,课堂引导收放自如、提问严谨有序,热闹中不失严肃。王老师始终采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客观积极评价7次,点出问题2处,做到适度;书写漂亮、排版有序、画图规范美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热度课堂”的精彩。

(二)课堂的调控度

课堂上,王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探讨、归纳、表达等,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从观测数据来看,时间分配比较合理,略有拖堂。新课导入用时2分钟;新知学习用时22分钟;学生练习用时18分钟;课后小结用时3分钟。讲解典型例题2题,练习变式3题(其中有一个变式没有呈现)。王老师讲解恰当、必要,启发引导合理、有效,探究过程体现启发性有3处,有效利用课堂生成有3处。课堂中不管学生有没有归纳、表达到位,王老师都是先肯定学生的想法,再慢慢引导学生思考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想不起来的地方自己再给予补充说明。比如研究到叠合法的要求时,学生归纳了两个重合:顶点和一边重合。王老师利用操作演示让学生认识到两个重合外,还要求另一边一定要落在重合边的同侧。

(三)目标的达成度

例题练习的变式训练,教学资源的恰当融合,课堂语言适时的调控,让本节课无论是在知识点的深度还是在知识面的宽度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学生对新知识探究回答准确率达90%,对课堂练习回答准确率达100%,由此可见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十分到位,课堂效果显著,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很高。

(四)备课的精准度

整体上来说,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王老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析精准,对学生已有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分析精确,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和知识应用的能力,教学设计无知识性错误;教学重点把握准确,难点突破切实有效;所提问题思维含量高,能兼顾全体学生与个别学生;题目编排合理,能够新旧融通;板书脉络清晰、详略得当且美观;教学环节完备,层次清晰,逻辑性强。但笔者认为其教学设计中对本课时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和知识的框架认识不足。

对角的认识,小学是让学生能识图,能辨认角,强调会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并比较角的大小;初中主要是从静态来认识角,强调让学生从角的组成来认识角,运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认为更应该引导学生从动态来认识角:角是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形成的图形,从运动的观点说明角是有大小之分的。教材这样进行编写和设计,我想就是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不够,所以只要能够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即可。但中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我们在考虑问题时,不仅需要知道怎么做,还必须要多思考为什么这样去做,也就是我们挂在嘴边,常告诫学生的:学习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作为教师,更要去思考更深的问题:何以知其所以然?

笔者对本节课总感觉留有一个遗憾,一条贯穿角的大小比较内容的线索——射线,感觉王老师备课时没有利用好射线与角的大小的逻辑关系。备课中,如何立足这个关系进行自然生长?如果利用类比的观点,射线之于角的关系类似于点对线段的关系,那么我们从运动观点看,射线在旋转的过程中,就呈现了不同的大小,所以角度是有大小之分的。同时在实践中我们有了运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的思路:两个重合(顶点重合、始边重合),一个同侧(终边同侧)。进而我们才知道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实际就是用叠合法进行角的大小比较,其本质就是把待测的角与量角器上的固定大小的角进行叠合:对心对线看示數。从而知道度量法比较角的大小来源于实践,是叠合法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从运动的观点,对于一个角∠AOB来说,OC在∠AOB内运动,∠AOB被OC分成两个角:∠AOC和∠COB。此时我们不仅可以知道∠AOB=∠AOC+∠COB,而且随着射线OC的运动,∠AOC和∠COB的大小也是在变化的。当OC靠近始边OA时,∠AOC是小于∠COB的,当OC接近终边OB时,此时∠AOC就大于∠COB,那么在OC从OA向OB旋转的过程中,肯定存在一个位置使∠AOC=∠COB,那此时OC就是∠AOB的平分线。这样角平分线的概念的出现就比较自然,水到渠成,不会让人觉得太突兀。

上述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看法,教学之路漫漫,一路走来,带着一点点新鲜、一点点紧张、一点点喜悦,当然也有一点点的遗憾,我们正行走在“热度课堂”的实践中,无问西东,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江林,林荣凑,俞小平.课堂观察LICC模式课例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