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探究

2021-01-20 08:14卢莎丽陈韦燃
科技创业月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意愿实训大学生

杨 红 卢莎丽 陈韦燃

(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5)

0 引言

在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吉林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自2016年以来遴选确定了一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引领项目,推动省内各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并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了初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据相关统计,截至2017年底,吉林省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119门、专门课程673门和在线开放课程378门,其中54所高校实施了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制。此外,还成立了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全省共有98个单位自愿申请加入,其中高校54家、科研院所5家、企业39家。诸多学者针对吉林省创新创业教育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其中理论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上,并从教材选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考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部分学者则将关注点放在了产学研联合方面,希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创客”等服务机构、校企合作机构的创建与运营,建立高校、产业、研究系统的新型人才培育机制。本文基于创业者对创业教育的需求,研究大学生在学校能接受到什么类型的教育及效果,具体包括创业课堂、实训教育、创业讲座以及创业竞赛对创业决策的影响。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际调研并针对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创业教育开展对策,为完善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关于创业教育的可教性理论是学界研究创业教育影响创业行为机制的奠基性理论,其1985年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这样写道,“创业不是魔法,一点也不神秘。创业与基因毫无关系,创业是像任何其他学科一样,是可以被学习的。”许多创业教育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广泛应用了这一理念,认为创业者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被培养的。Kolvereid(2006)认为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影响创业行为,Gorman(1997)通过梳理1985-1994年的创业文献,进一步阐述了创业能力的可学习性,认为创业教育可以提升个体创业能力、激发创业精神。国内学者也对“创业可教性”理论进行了阐述,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能动性(李伟铭等,2013;张秀娥等,2015;张艳丽,2016;李亚员,2017;冯婧,2019)。

虽然创业教育的可教性与其增强学生创业能力的观点被国内外学者广为接受,但研究创业教育与行为直接关系的较少(屈佳英等,2015)。律琳(2017)认为,开展大创教育可以拓展就业渠道,缓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与竞争力。刘伟(2014)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普通教育和大学职业教育之外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对高校创业教育部门来说,随着创业教育开展次数的增加、创业教育方式的更加多元化,学生的创业意向也会随之提升,越有可能参与创业活动(李静薇,2013)。

关于创业教育维度的划分,王心焕等(2016)认为创业教育可以被分为创业课程、竞赛、活动经历三个维度,并由“是否参与过上述三项”来进行测量。而姚昊等(2018)年指出师资队伍与资金支持是高校对双创教育支持影响效度最大的两方面,平台服务与外部环境建设缺一不可。

姚昊等(2018)认为高校应构建五位一体系统平台,将组织机构、师资、经费配置、平台建设、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整合,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增强校企合作,设立新兴交叉学科推进高校创新创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协同发展。

综合前人研究可以发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课程体系设置、学校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等方面。而大学生可以获得的个人资源如资金也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将创业意愿的形成划分为学校教育因素和个人资源因素两方面进行探讨。

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认为个人资源与创业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创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因此,提出以下假设:个人的可获得资源与创业教育皆对创业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2 调查问卷

2.1 数据获取与描述性分析

本文研究对象是吉林省在校和毕业三年内的大学生。选取吉林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外国语大学三所大学学生来发放调查问卷。在校生和毕业生的比例约为8:1,样本选取有一定的代表性。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0份,回收率为97%。其中在校生259份,毕业生31份。

问卷第一部分为受访者基本信息,围绕受访大学生性别、年龄、学历、专业与学生干部经历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第二部分围绕已创业大学生展开,主要对其创业年限、企业组织形式、所处行业、经营状况及所受政策优惠情况等进行调查。第三部分则从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及大学生对各种形式创业教育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采用SPSS20.0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如表1所示,此次调查从性别、年级还是专业上的分配都比较合理。

表1 样本分布情况

在290份有效问卷中,男女人数为27:73,样本偏向女性受访者。本科在读学生比例为39%,硕士研究生在读学生比例为57%,经管类专业受访者达90%。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11%正在实施创业,其中创业年限在2~3年的受访者比例最高,达到创业者比例的55%。

受访者中有46%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而52%的受访大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创业。

在已创业的大学生中,企业组织形式多为合伙制与公司制,所处行业多为住宿、餐饮及互联网行业,60%以上的创业者已经实现了盈亏平衡或一定盈利。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主要面临着资金、团队、项目、信息及技术等阻碍,高达42%的创业者并未受到政府的相关帮助,68%的创业者资金来源为自筹,获得过政府相关帮助的创业者在申请帮扶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问题。

在与高校创业教育相关的访题中,83%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有关,并会基于兴趣爱好、行业发展前景、预期收益等因素选择创业行业,其在大学主要接受过创业课程、实训、讲座、竞赛等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但也有近10%的大学生未受过创业教育。

在所接受的各种高校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对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方式评价由高到低为:所在学校教师对创业教育的热情与付出,创业课堂教育,创业竞赛,创业实训,创业讲座等。受访者表示可以动员父母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家人改变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可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解决创业资金问题。

最后,受访大学生最希望接受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营销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培训,并希望针对个性化需求开展创业培训。

2.2 信度效度检验

信度分析是检验量表测量相关问题时的内在一致性与可靠性的工具,检验量表各题项间相符程度和两次测量的一致性,经处理该量表的Cronbach'sa系数值为0.843,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水平。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量表效度进行了检验,通常使用KMO值作为衡量标准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当KMO值大于0.6且结果达显著性水平时可以进行因子分析。经处理该量表KMO值为0.885,且达到显著性水平,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此量表经信度、效度检验,达到科学性标准且符合要求,结果可靠。

2.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3.1 霍斯默检验

将24题、26题、27题各题项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处理,得到霍斯默检验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Hosmer和Lemeshow检验

霍斯默检验的0假设是模型与观测值能够非常好的拟合,P=0.202>0.05,接受0假设,模型与真实数据能够真实拟合,且能够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真实反映出接受的各种创业教育与资源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2.3.2 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

将24题、26题、27题各题项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处理,得到处理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方程中的变量

有家人、朋友充分资金支持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是未能获得该资源的2.984倍,P=0.030<0.05;

接受过“创业课程”形式的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是未接受过该教育的0.229倍,P=0.001<0.05;而“创业课堂教育效果”则不是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P=0.951>0.05;

是否接受“创业实训”形式的创业教育不是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P=0.321>0.05;但“创业实训教育”效果每增加1,大学生创业意愿增加228%,P=0.013<0.05;

是否接受“创业竞赛”形式的创业教育不是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P=0.932>0.05;“创业竞赛教育效果”也不会影响创业意愿,P=0.182>0.05;

“创业讲座教育效果”也不会影响创业意愿,P=0.701>0.05;

“学校教师对创业教育的热情与付出”每增加1,大学生创业意愿减少82%,P=0.001<0.05。

3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3.1 问题

(1)创业教育课程未形成体系。当前的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一时无法改变。创业教育效果更好的实训等形式的课程开展较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半数同学接受过创业实训、创业讲座形式的教育,其他诸如创业竞赛、短期培训班等形式的创业教育参与者更是少之又少。各专业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时,并没有将其融入到本专业主修课程体系之中,而是以选修课形式进行,并不能真正将创业教育课堂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创业教育相关教材编选落后,陈旧、老套的教材并不能给予大学生当下经济发展水平下的贴合现实的指导,反而是相关课程内容步步落后于创业现实。而且,各种形式的课程教学评价方式考核的更多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而非动手实践的能力。

(2)师资队伍较缺乏。大学生创业知识获取的直接来源即为高校教师创业课程教学,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从事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缺位问题。创业课程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创业学的基础知识,如创业理论知识、法律知识、财经知识、企业运营知识等,更要求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参与过创业实践经验,至少也应该有在企业工作过的经历等。而多数高校创业教育领域的教师恰恰缺少实践经历和经验,这对于开展创业教育缺少优势和对学生的信服力。

(3)大学生对创业资源获取存在一定认知偏差。在调研中发现,有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对所需要的资源非常依赖于外界的帮助。长春某双创基地运营总监指出,创业基地项目申请初筛中最看重的是项目负责人的整体能力与素质,负责人的创业激情与头脑直接决定创业项目的优劣与发展。一般民营企业创业初期缺少竞争优势,应更多地寻求协同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者需要端正态度,正视自己的能力和企业实力,要清楚创业不是别人帮出来的,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学生创业者往往希望能获得创业基地的资金、技术支持。如果创业项目是真正的好创意无可厚非,但多数只是一般创意,好的创意凤毛麟角。当创业者只提供一个创意、想法,所有人财物支持都是由外部所提供时,就会轻视得来的机会和资源。

(4)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大学生创业之路的最大“拦路虎”还是启动资金。据调查,省内大学生的创业资金60%以上来自父母亲友的支持。换个角度讲,父母亲朋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的,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比无法获得资金的学生要大。政府虽然出台了各种大学生创业帮扶项目,但由于存在诸如信息不对称或是由于门槛等问题的存在,除了固定的专项资金,部分支持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并没有获得资金方面的政策支持。

3.2 原因

(1)创业教育处于起步或加速阶段。自2015年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来,推出了若干政策意见,各项创业推进事业虽然在按照规划稳步推进,但难免存在发展阶段避免不了的问题,如课程、教材、师资等。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从底层基础到上层设计,从符合当下创业现实需要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教材,到具有扎实理论储备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都需要高校、政府投入更大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系统的筹划与建设。

(2)受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创业教育本身认识不足。多数家庭在创业思想方面具有保守的一面,认为创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学生创业没有经验、一旦失败风险大。在家庭传统观念影响下,大学生更多是寻求稳定的工作。

(3)政府政策难以落实到位。主要存在诸如信息不对称、引导性政策无法落地等现象;由于门槛、领域等问题的存在,除了固定的专项资金,部分政策落实存在困难。但如果审核门槛过低,由于创业者的资金来的过于轻松,可能会导致决策不谨慎情况的发生,因此产生的倒闭企业资金回笼困难等问题也难以解决。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创业资金扶持

根据本实证研究结果,有家人、朋友充分的资金支持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是未能获得该资源的3倍,是在本研究中影响最显著的因素。对于有创业意愿但缺少资金来源的大学生,应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建立创业资金,并对创业资金的审核与发放进行严格的管理,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大学生创业资金管理系统,将高校、政府、企业专家组织起来建立综合评审制度,严格规范创业资金的申请,为有创业意愿和优秀创意的大学生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4.2 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调查中有67.6%的同学接受过创业课堂教育。这是普及率最高的一种创业教育形式,但效果差强人意,其对创业意愿的形成未产生显著影响。有52%的同学接受过创业实训教育,这也是效果最好的一种创业教育形式,创业实训教育效果每增加1,大学生创业意愿增加228%。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创业培训班等教育形式的开展率分别为54.5%、45.2%、11.4%,但仍有9.7%的同学未接受过上述任何形式的创业教育。

高校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来提高创业课堂教育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应多开展大学生更愿意参与的“创业实训”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并通过开展创业竞赛来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全方位地开展丰富多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4.3 出台相关鼓励政策

政府的创业帮扶政策门槛过低会导致资源滥用,相反门槛过高则会将真正具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拒之门外。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时,要进行充分研究和认证,平衡支持力度和需求程度,出台具有可行性、可控性的创业优惠政策,综合考虑大学生创业项目与创业实际的需要,进行政策优惠与资金发放的审核。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1.6%的同学认为在申请政府相关就业资助过程中手续繁琐、审批时间长,38.7%的同学认为申请门槛高、服务态度不好,因此政府不但需要综合衡量创业资助的门槛,还要注意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

4.4 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

对没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也应该重视创业教育课程,而不应仅看成不重要的选修课程。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知识可以开拓大学生的眼界,帮助其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即使将来不创业,所学知识也一样能够应用到工作岗位,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岗位。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帮助其拓宽未来的升学、就业途径。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不要将政府的创业扶持当作理所当然。创业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创意(idea)”,一个金点子总能发光并有机会获得资源。如果以不成熟的项目创意去申请创业帮扶,认为政府援助资源是自己应当获取的,那创业中的思想和行为就容易“跑偏”。通过系统的高校创业教育,应当使大学生对创业有科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创业思想,保持拼搏进取的心态,依靠自己而不是一味依赖外界的力量,努力培养自己的团队,加强学习与实践,提高创业能力。

4.5 打造“产学研”三位一体平台

目前高校的创业实训平台仅处在学步期,并未很好地承担起创业孵化的作用,其用途多为实习、讲座场所。而企业的逐利性使其难以真正承担起创业孵化的责任。美国产业界为大学创新创业提供大量人力、场地和实习岗位,成功的创业者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形成良好互动关系。借鉴其成功经验,我国应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搭建政府、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推进实训基地与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产业界人士可现身说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指导,开拓大学生的眼界与思路;孵化基地可为其提供部分资金、技术支持,真正为大学生的创业梦想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意愿实训大学生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