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衔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2021-01-21 10:18钱彦朝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综述

钱彦朝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起,有关语篇衔接的研究日趋增多和深入,将语篇衔接理论运用于外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笔者使用文献资料研究的分析方法,系统论述语篇衔接的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对语篇衔接的研究现状以及语篇衔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期促进语篇衔接在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篇衔接;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综述

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下,写作教学过于关注词汇语法知识,并以语法词汇为评价导向,忽略了语篇知识和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这导致学生关注的也只是语法与句式,而非语篇,因此他们的文章常常没有逻辑且缺乏连贯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上能达到整体意义上的语篇衔接和连贯。基于这一背景,笔者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语篇衔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试图为促进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有效运用语篇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一、语篇衔接的概念界定

关于语篇的定义,学者们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说法。Halliday和Hasan(1976)认为语篇指的是任何长度的、在语义上完整的口头或书面语的段落。Cook(1989)认为语篇是“一连串有意义的、完整的、为一定目的服务的语言”。在国内,黄国文(1988)定义语篇为“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胡壮麟(1994)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约束的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刘辰诞(1999)把语篇定义为“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或交际事件”。

衔接是语篇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语篇性(texture)的体现,也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个连贯的语篇必须具有衔接成分,而且必须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句与句之间在意义上有联系,句与句的排列应符合逻辑。如果一个句子组合缺乏这些特征,那该组合就不是语篇(黄国文, 1988)。

自Halliday和Hasan提出衔接理论以来,语篇衔接的问题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语篇衔接研究中充满争议的重要问题就是,不同研究者对“衔接”的概念定位和研究范围难以达成一致。

二、语篇衔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语篇衔接的认识大体分为两大派别:语义派和语法派。

其一,语义派。Halliday和Hasan(1976)认为衔接概念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当在语篇中对某个成分的意义解释需要依赖于对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出现了衔接。它是语言系统中语篇组织成分的一部分,是通过一个成分的意义解释依赖于另一个成分,把结构上没有关系的成分互相连接起来的一种手段。Van Dijk(1977)在从语义层面分析语篇时,详细阐述了衔接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连贯,是用来解释深层语义关系是否连贯的语法形式。Widdowson(1978)在Halliday 和 Hasan的基础上发展了衔接理论,他认为应根据语篇中命题的发展来研究衔接,在他看来如果在同一个句子内的不同成分之间或者不同的句子可以看出某个命题在发展,那么语篇就是衔接的。

其二,语法派。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了衔接与连贯的关系,他认为衔接是在预设整体语篇连贯的基础之上建立的,衔接存在于语篇的表层,是通过语法手段把语篇内部的各个成分加以合理的排列。它只是建构语篇的要素之一,它必须通过与语篇建构中其它要素的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在语篇中使用重复、省略、等衔接手段,有利于增强作者对语篇的有效表达,便于读者理解,同时也提高了整个语篇的经济性和稳定性。Parsons(1990)研究了衔接手段的数量和语篇连贯的关系,把语篇的衔接方式与语篇连贯的程度联系起来。此理论对解释语篇的连贯和衔接的现象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Baker(1992)认为衔接是一个将词汇、语法和其他不同部分文本联系起来的关系网络。它能将我们能看到和听到的单词和它们实际所要表达的内容联系起来。Nunan(1993)认为衔接是在文本中标记句际关系的一种形式联系。此外,它也是一种建构语篇的手段,使各种句子在语篇中得以有效衔接。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语篇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比较深入的专题研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对语篇衔接的观点也是不一而同。

黄国文(1988)系统地介绍了语篇分析理论,他关注的是语法层面上的衔接,把衔接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与逻辑衔接。

胡壮麟(1994)提到了衔接的多层次模式,他认为语篇衔接和连贯是多层次的不仅仅限于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多层次模式的最上端是社会符号层,包括语境、语用学。第二层为语义层,除及物性外,还有逻辑连接和语篇结构。第三层为结构层,包括结构衔接和主位结构。第四层为词汇层,有词汇搭配、照应、指称性。最后在音系层有语调选择、音调序列和音调协和、新信息和己知信息以及语音型式。虽然有关的衔接和连贯范围主要在语义层实现,但各层次对语篇的生成及其意义都起作用。就精密度而言,各范畴可进一步区分,直到无法再分为止。他认为任何一个语篇必然依赖其中的某些层次实现其语义的衔接和连贯。

朱永生(1995)充分肯定了Halliday的研究成果,也评判了其理论的不足:Halliday(1976)虽然承认语境因素和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篇连贯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分析中更注重对衔接纽带、衔接链等形式标记的研究,并将衔接程度的强弱直接与连贯程度的强弱联系起来,从而过分强调了衔接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话题、语境、背景文化知识等其他促成语义连贯的作用。因此,对于那些不能给出衔接标记形式的语言现象,他们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张德禄(2005)对语篇连贯的条件、衔接机制的范围及其與语篇连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衔接是语篇的不同成分和部分之间比较具体的语义联系。他们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层级性的;是显性的也可以是半显性的,还可以是隐性的。张德禄突破了语篇衔接只在语篇内部和只包括概念意义的组织关系的局限性,认为衔接的范围应该包括所有把句子以及语篇的部分组成语篇整体的意义关系,包括组织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衔接关系和语篇与语境的衔接关系。此外,张德禄提出语篇内不同类别的形式机制也可以建立起衔接关系。他提出了语篇衔接和连贯的关系:衔接是一种语义纽带,可以形成衔接链和衔接网络,而连贯是由这些语义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交织所形成的语篇整体,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完整的意义整体所产生的效应。这样,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语篇的衔接机制,借助语境,来判断语篇连贯与否以及语篇连贯的程度。

总体而言,尽管国内外研究者对语篇衔接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他们对衔接架构语篇、保障文章连贯的关键部分这项功能的认识上是完全一致的。

三、语篇衔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自Halliday和Hasan提出衔接理论以来,它就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对衔接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开始研究它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在语言教学领域中,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的实验来探究将语篇衔接应用于写作中的重要性。

(一)国外应用研究

Mcculley(1985)对抽取了493份作文对语篇衔接的特点与学生习作质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语篇衔接与学生写作的质量密切相关,并发现同义词、下义词等衔接手段的使用对学生写作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Ramasawmy(2009)将六十四位学生的说明文与记叙文两种文体作为研究材料,并将所选取的作文分为高级组与低级组进行分析,从对比分析中他发现高级组的学生文章中衔接手段使用频率高于低级组,表明在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数量与文章优劣等级有很大的相关性。Kim和Crossley(2018)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在标准化写作测试的背景下建立了二语写作质量的模型。在该模型中,评价越高的文章倾向于使用更为复杂的词汇,段落与从句之间的衔接更加合理,语篇的衔接特征更为显著。

对学习者在写作中使用衔接手段的差异性也有不少研究。Crowhurst(1991)曾对三个不同年级学生的议论文及叙述文两种文体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发现随着学生年龄以及年级的增长,学生们对一些衔接手段的使用如同义词呈正相关关系,而另一些照应如原因型和时间型的衔接却是呈负相关关系。同时,高年级学生的作文中同义词和词汇同现等衔接手段大量出现,这就说明随着学生的詞汇会不断发展的同时,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国内应用研究

国内对于衔接在英语写作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主要研究衔接在高校学生英语写作方面的应用,对于中学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为研究学生写作不连贯的原因,雷盛燕(2006)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的语篇衔接连贯问题进行分析,她运用错误分析理论,从衔接手段、主位结构及情景语境的角度来分析作文中的连贯错误,并对错误进行归类。结果表明,连贯错误主要存在于语篇衔接手段和主谓结构两方面,而这两方面的连贯错误是造成学生英文写作不连贯的主要因素。

为研究学生写作中使用衔接词的特点,吴晓春(2012)通过对比研究英语本族学生与中国大学生的写作中逻辑连接词使用情况,发现与本族语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在写作中使用逻辑联系词较多,但是种类不够丰富,并且使用的高频词均为比较简单,对于较为复杂的逻辑连接词使用较少。吴彩云(2019)通过对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的逻辑连接词衔接小句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学生大量使用逻辑衔接词,但是词类比较单一,而且错误较多、质量较低。而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母语负迁移以及思维模式的差异等。

为研究语篇衔接手段与学生写作质量的关系,徐伟成(2000)对国内某大学英语专业大四学生以及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的作文进行了研究。根据好坏的质量标准对这些作文进行分类,分析作文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并加以统计。结果表明等级好的作文中的衔接手段的使用比等级差的文章多。同时,中国学生的词汇衔接手段使用频率要少于母语者。李琼(2012)从高考范例中收集了 60 篇文章,通过统计英语作文样本中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来探究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与写作质量的关系,结论表明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与写作质量存在着相关性。同时,她发现在高中英语写作当中,使用较多的衔接手段为词汇衔接手段,逻辑衔接以及指称衔接手段。因此她提议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地进行逻辑手段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耿丹丹(2016)将衔接手段应用到了高中写作课的教学中。结果表明,在写作课中进行衔接理论及衔接手段的渗透对学生写作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在了解到衔接理论之后会无意识的在写作中增加对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从而增强了作文的可读性,提高写作质量。

四、结束语

相对国外而言,国内对语篇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国内对其的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均在不断扩大。衔接与写作质量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是否能通过应用语篇衔接来更好的完善高中学生写作教学,以怎样的方式在写作过程中讲授衔接手段才能将语篇衔接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为帮助英语教师更好地运用语篇衔接实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国内学者应进一步探索适合国内学习者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和实践框架,为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有效运用语篇衔接提供实践指导经验。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 R. de., & Dressler, W. U. (1981).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

[2]Halliday, M. A. K., &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3]Mcculley, G. A. (1985). Writing quality, coherence and cohesion.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19(3), 269-283.

[4]Ramasawmy, N. (2009). Conjunctive cohesion and relational coherence in students' compositions.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South University). Available from Pro Quest Dissertation & Theses: Full Text.

[5]Widdowson, H.G. (1978). Teaching English as communi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耿丹丹.高中生英语写作中衔接应用的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6.

[7]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8]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9]雷盛燕.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的语篇连贯问题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0]李琼.高中英语作文衔接手段使用情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1]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

[12]吴彩云.高中生应用逻辑连接词衔接小句错误分析[D].吉林外国语大学,2019.

[13]吴晓春.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外语学习者议论文写作中逻辑连接词的使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4]徐伟成.英语作文中的衔接、连贯与质量[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5):71-75.

[15]张德禄.语篇衔接中的形式与意义[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5):32-38.

[16]朱永生.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外国语,1995(3):36-41.

猜你喜欢
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综述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句酷网辅助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微学习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