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皮亚杰自我中心主义看幼儿“自私”行为

2021-01-21 15:42何思嘉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幼儿策略

何思嘉

摘要: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皮亚杰提出的自我中心主义对于我们了解个体心理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自我中心主义主要表现为幼儿只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来理解事物,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带有极大的主观性。然而幼儿的“自私”行为不同于道德观念上的自私行为。这种行为的产生既受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正确看待幼儿的“自私”行为并采取科学策略至关重要。

关键词:自我中心;幼儿“自私”;策略

学前期儿童的行为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幼儿行为的发展,有助于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幼儿的行为多种多样,不同的行为需要我们有正确的判断,以期明白其中蕴涵的意义来更深一步的了解学前儿童。

低学段的学前儿童在幼儿园往往会出现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志玩耍和沟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两岁半左右是幼儿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期,很多孩子有了自主想法以后,就会慢慢表现出这种类似“自私”的行为,其实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幼儿自我保护的本能体现,这是应该被我们尊重的一种本能。[1]它不同于成人的自私行为。

一、自我中心的含义

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来的。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需要进过三个过程,即同化、顺应和平衡。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的幼儿,具有我中心主义的思维特征,表现为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认为其他人的观点应该和自己保持一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例如,幼儿以为自己喜欢玩小汽车,就认为所有的人都喜欢玩小汽车。

皮亚杰曾明确指出,他用“自我中心主义”一词,是在认识上的意义,而不是在道德上的意义。这就意味着自我中心不包含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涵义,它不涉及道德价值评判。自我中心是一种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客观现象,是“一种稳定的,无意识的认识错觉”。[2]

二、幼儿“自私”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

皮亚杰将幼儿的思维分为四个阶段,学龄前幼儿多集中在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的思维开始出现了“质”的飞跃,但是这个阶段的幼儿还没有掌握“守恒”的概念,自我中心化还比较严重,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物。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充分的说明来这一点。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孩子是父母手中的掌中宝,许多家庭是父母围着孩子转,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尽可能的满足他们,但是这种做法对于孩子性格的培养是不利的。太过容易的得到想要的东西,降低了孩子的延迟性满足,久而久之可能会造成孩子的任性,认为每个人都要听自己的,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很有可能会生气、大哭大闹,甚至是通过抢夺的方式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于周围人的感受却没有办法体会。这些行为就演变成了我们看到的“自私”行为。

(三)身边人的榜样作用

幼儿获得知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从周围人中习得的。幼儿的模仿能力强,并且分辨能力还不够强,难以区分好与坏的行为。心理学家班杜拉基于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观察学习,他认为孩子总是“睁大眼睛和撑起耳朵”来进行观察。对此,成人的言行举止十分的重要。比如,家长为了逃避责任而说谎,孩子看到后就无意间成了培养孩子小气行为的反面教材。

四、幼儿“自私”行为的应对方法

(一)榜样示范法

成长中的幼儿是成人行为言语的模仿者,家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说当邻居有困难时给予帮助与幼儿一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等,久而久之幼儿会认为帮助他人是件正常且愉悦的事情。同时也可以给幼儿观看一些榜样人物的传记视频,让幼儿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感到震撼,并主动尝试去模仿,在潜移默化之下改变幼儿自我为中心的行为。

(二)移情训练法

移情训练法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训练方式,即让幼儿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体验和感受。引导儿童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考虑问题。自我中心意识较强的幼儿常常会说“我要”、“给我”,“我的”之类的话语,往往表现出只顾自己的“自私”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切身经验,遇到问题时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考虑一下。首先,在可以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过程,在游戏结束后,和幼儿一同分享和总结在游戏中的心得体会,引导幼儿主动的为他人着想。其次,可以通过绘本的阅读,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想法,尝试与幼儿进行交流,启发幼儿想一想如果自己是主人公时应该如何做。最后家长、教师以及幼儿园要形成教育合力,整个教育的过程需要三方的相互配合。

(三)游戏强化法

游戏强化法即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体会以期强化他们对某一行为的理解。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幼儿可以体会与他人相处的快乐,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同伴的感受从而慢慢理解他人的情绪。这种好的情感体验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思考,从而强化他们之后相同行为的发生。在运用游戏强化法应注意:首先,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成人可为幼儿创设积极且富有意义的游戏环境来促进幼儿认知水平的提升。例如为幼儿布置好“娃娃家”的游戏环境,有趣的环境能快速吸引幼儿进入游戏情景。在玩的过程中,他们自主分配好角色,有的做爸爸,有的做妈妈,之前不能理解的孩子,在“管教”其他幼儿时,慢慢能够体会到爸爸妈妈的想法从而能理解父母的情绪。其次,在玩耍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争执与争吵,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幼儿之间的沟通或成人的有效介入,能强化幼儿的合作、分享以及友好相处的意识,达到“去自我中心化”。

五、总结

自我中心意识是学前儿童表现出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一种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客观现象。但是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并不是道德上的意义,不涉及道德方面的评判,所以说这并不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因此,在厘清皮亚杰自我中心主义的基础上,还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化”,这也是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常伟苹.从心理学角度看学前早期幼兒的“自私”行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3):158-159.

[2]罗丰,刘德华.如何让科学实验有效地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化”[J].教学研究,2017,40(06):121-124.C1464D11-118B-412F-8FB9-067AB3CD1AA8

猜你喜欢
幼儿策略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我的手机在哪?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