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融入与实践

2021-01-21 03:01谢启禧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实践路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本文阐述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含义以及其特质,从而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利用正面时政要闻引导学生成长、利用榜样人物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心理课老师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优质品格和利用创新型模式探索体验式教学等路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

关键词:课程思政;心理健康;大学教育;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同向而行”“协同效应”为课程思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号召之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类课程的开展,越来越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追求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之下,各大高校都在积极研究实现课程思政的实践道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快的背景之下,国外的文化潮流以及观念都在对我国的文化和思想体系造成冲击,而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最新锐的人群,自然难以避免消极思潮和观念的影响。作为独立院校的工作者要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向以及其心理情况有清楚、整体的把握,并以此为基础,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实践水平。因此,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要求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概念陈述

从本质上来讲,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其以建设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作为

其实现形式,以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协同相应、积极追求“立德树人”的实现为根本任务。从某个角度来讲,相较于过去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是对其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在各类课程丰富内涵、深化思想的过程中,课程思政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课程思政最为明显、最为典型的特质即其融合性。具体来说,即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并不是一门课程,其对人思想的教化作用以及对价值管的引导作用需要在与其他课程的融合过程中,才能得到最为充分的体现。从本质上来说,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念,即要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以及各个环节,推动课堂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深度融合,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教化学生思想、引导学生价值观的目标。同过去的高等教育中直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模式相比较,一门课程在融合了课程思政这一观念之后,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发掘该学科中所固有的思政教育资源,同时对于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其内心的真实感受也更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教化和观念的引导[2]。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 培养目标不沖突

独立学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具有一定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两

种教育的教学目标并不冲突。独立学院思政教育目标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接班人, 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能够全面发展,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因此独立学院思政教育需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力与品质,同时, 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而独立学院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目标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因此,独立学院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趋同性,有利于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有效实施课程思政。那么心理健康课程具有发展性、普及性与整体性的特点,而思政教育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两者教育特点对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体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和谐,促进独立学院心理健康课程有效实施课程思政[3]。

(二)教学资源可共享

独立学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其可行性体现在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资源可共享。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多种思政元素, 而课程思政并非独立课程或某一项教学活动, 而是具有整体性的思政教育课程观,将思政教育中的多种思政元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全部过程、全部环节与全体师生中进行融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丰富教学资源。思政元素的多样性体现在其包括理论知识、历史资料、时代事件、文化风俗、国际关系、精神传承、道德法律与职业特色等,将这些元素融入心理健康课程中,能够有效拓展该课程的教育改革空间, 功效教学资源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心理学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哲学范畴,适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与实施过程中,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学教育资源也能够作为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使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成效,满足两种教育协同发展需求。

(三)满足时代的需求

独立学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其可行性体现在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存在一定时代性,能够满足新时代的教育现实需求。独立学院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大学生学习需求,特别“98后”、“00后”当代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 面对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多样的信息化载体软件、多元的网络文化,学生缺少有效辨别优质学习资源与不良教育信息的能力,容易造成当代大学生出现思想偏差,使独立学院的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全新挑战。传统高校课程教育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德育教育,使高校思政教育以外的课程忽视培养学生正确三观与提升学生信息资源辨别能力。因此, 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元素进行充分挖掘,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同时,为该课程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 使其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能够有效积极地应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满足当代教育的现实需求。

(四)与新媒体相融合

现在新媒体的崛起,推动了其应用领域的迅速扩张。其中,教育就是其发挥强大力量的一个重要领域。在高校教育当中,新媒体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介和工具。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来说,新媒体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了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独立学院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力量和积极作用,在各个层面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融合。心理健康教师可以积极地利用新媒体,通过开通微博、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等手段,融入到学生当中,以此为媒介,推动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为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便利。比如,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媒介,面向学生,定期推送各类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即与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文章等,努力将抽象、高深的道理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接近生活实践的内容,进而实现与学生的高效率交流。那么,独立学院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要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融合课程思政观念,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绝不会是简单的、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的调节和努力。这一举措要求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具有影响力。所以,独立学院要加大力度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利用正面时政要闻引导学生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注重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与潜能,其教学主题通常与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反应模式、塑造阳光心态、体验幸福有关。在每个专题讲授中,教师都可以加入相应的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时政要闻。例如,在“心理健康与成长成才”专题中可融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学生的殷切希望、对青年成才的高度关注、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指示,引导学生将自己成长目标融入到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中,增强学生的历

史担当。在“树立理想目標与规划美好未来”专题中可通过案例教学,融入新时代青年人的先锋榜样,引导学生见贤思齐,理解自己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在“认识与体验幸福”专题中可以介绍“幸福生活的心理维度”,包括“人间有大爱、生活有愉悦、人生有贡献、工作有意义”等方面,由此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友善”等内涵。在“情绪管理与积极心态塑造”专题中可融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党和国家对国民心理健康工作的高度关注及有效调节情绪、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性[4]。

(二)利用榜样人物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文化、学校和家庭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青年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班杜拉学习理论中的“替代性强化”认为:一般来说,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因此,心理课教师可以通过“心灵的启迪,榜样的力量”“我的偶像”等班级心理活动,让学

生分享心中的榜样,分析榜样人物所能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这样,既可以提升课堂趣味性,又可以利用“替代性强化”这种“模仿”机理,引导学生对榜样人物进行观察、体验,进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动机。

(三)利用心理课老师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优质品格

心理课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优势性格,塑造健全人格,帮助学生走向成熟和实现自我。受个人主义思想影响,部分学生以自身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作为价值取向,过度关注自我得失,缺乏集体主义观念。一方面,心理课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介绍”等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积极性格,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内心的积极力量,抑制消极力量,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面对外界环境的挑战。另一方面,心理课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实际情况,针对个别学生公民精神不足、责任意识不够的思想问题,开展专题讲授或个别辅导,让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公民精神和责任意识。

(四)利用创新型模式探索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优美的场景、温馨的氛围和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马上投入到学习状态中。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和办学效果。以“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影视教学法,播放爱国教育影片,让学生融入浓厚的爱国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培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树立为国家兴旺而努力奋斗的学习动机和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实施与实践, 需要心理老师

重视课程思政含义与实施课程思政可行性,通过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利用正面时政要闻引导学生成长、利用榜样人物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心理课老师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优质品格和利用创新型模式探索体验式教学等路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课程思政,促进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李会,魏国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31):131-133.

[3]代俭英.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湖 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2)103-104.

[4]崔树军,邱梦怡,亓晓航.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浅析[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10):54-57.

作者简介:谢启禧,男,汉族,1981年12月,广西凌云县,讲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名称:学习动机视角下大学生课程思政新模式的研究

项目编号:DZ201901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实践路径心理健康教育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