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021-01-21 16:29裴旭东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小学教育高职院校

裴旭东

摘要:进入新时代,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方向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针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根据国家发布的“职教20条”的有关内容,本文着重分析了当今时代对于高职小学教育人才的主要需求,了解了目前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科学设置、结构优化、培养过程等方面提出了针对目前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小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

幼儿进行小学教育,是为之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基础,是整个学习的开始,小学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幼儿一生的发展,因此必须注重。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在小学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后期各个学习阶段都不能比拟的,能够为幼儿后期的发展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回报[1]。当然,要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社会和家长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要配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合理的进行课程教育。但是,在当今的小学教育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的情况依旧存在,课程教学设置不科学,制约着高职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高职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高职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对于建设不足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教师队伍人数不足。随着目前国家以及家长对于小学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小学教育的工作量不断的增加,导致教师需求不足。第二,教师的整体素质不足以单独开展工作。目前大部分的小学教育的老师的招聘条件依旧较低,为了吸引人才,部分学校逐步的放低标准,使得小学教育教师的素质建设无法得到提高。另外,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考评体系不完善也是影响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小学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随着我国小学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区域之间的教育不平衡的问题逐步的得到改善,针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加强,小学教育教师的选拔标准也不断的提升。但是目前的教师队伍建设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在新的时代发展下,国家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大力进行人才队伍建设,保证小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国家对于小学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教师要逐步的创新教育培养的模式,针对幼儿特点优化课程设计,充分进行保教融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是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新的时代下,国家对于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人才培养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也说明了目前国家对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根据国家的要求,目前的高职院校中的小学教育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通过研究国家下发的“职教20条”,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国家对于高职院校小学教育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必须依据新时代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逐步的制定自身发展的方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的高職院校的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通过传统的课程教学为主,主要偏重于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的比重依旧不足。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并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关教育的调整,同时对于社会最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做到及时的融入,导致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教育水平。在教学形式上,高职院校依旧按照之前的模式,导致教学目标不能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无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教育方式的老旧通常会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岗位的需求。在学生的实习中,实习基地的管理相对混乱,导致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无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工作观,从而影响到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后期的工作发展。

(二)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师资总体上来说还存在严重的不足,而且对于高水平的教师对于的建设尚不完备。在课程的讲解中,主要是依靠及哦啊哈斯的讲授,对于学生自己的实践学习的课时要求和设置明显不足,对于教育的创新依旧比较匮乏。目前,虽然我国各个学校对于小学教育的教学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大,但是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前在人才招聘中却不受重视,除了学历的原因之外,大部分的的高职院校的小学教育的学生在能力和观念上都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导致专业性不强,个性化不突出。

(三)课程评估体系缺乏多元性

对于人才的教育是否成功,就需要通过对人才培养进行评估来衡量,由于人才教育是全面的,因此对于人才的评估也需要制定全面的评估体系[2]。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方面还不能满足实际的要求,评价的标准相对单一,考核的内容的设置一般都是以学校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不是按照国家教育的相关要求进行改变,因此对于学生评价的实际作用并不明显,虽然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的学习情况,但是却不能反映出目前学生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情况。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对于学生的培养往往满足了高职院校本身的要求,却无法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缺乏主动创新型,对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弱,无法满足基本的教育要求,也就降低了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整合优化课程结构

1、以职业能力为本,融合岗位要求标准

在原有教育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进一步的将岗位的需求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针对不同的岗位,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从而版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2、整合课程结构,积极推进“多证融合、课证统一”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教育课程的门数较多,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质量并不高,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的整合教学资源,通过积极的论证调整课程设置,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相关课程的优化,实现“多证融合、课证统一”。

3、共建多元教学资源,积极用信息技术来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职院校要积极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不断整合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加快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多渠道和多形式的方式展开教学,不断促进学生的的自主学习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保证学生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方向。

(二)开放培养过程,创新“教学训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的产教融合,不断加强学校教师和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人才的相互交流,及时了解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社会的需求方向,从而与时俱进的制定学校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另外,在与企业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校也要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实习进行相应的要求,要积极的借助外部的资源不断规范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行为,提升实习的实际作用。在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学训研”议题的人才培养发展,既要强调教师教育的引领作用,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作用,同时要通过实习寻来个加强学生的就业观的形成,学校要积极利用自身的科研成果不断制定适合高职小学教育发展的教育模式,价钱与企业之间的实践研究。

(三)打造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要逐步的完善自身的评价体系,多元化的构建学生课程教育的质量体系,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实习情况等,综合的对学生进行评价[3]。由于小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发展的,不是静止的,因此在实际的评价指标的建立中,必须通过多个方面的共同商讨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多元的、符合审核发展需要的评价体系[6]。在具体的考核内容上,高职院校也不能仅仅关注评价的结果,而是要将学生的课程考核等综合起来,不断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考核方式上也要逐步的多元化,通过多方面的互相评价不断提升考核结果的实用性。

结束语

通过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具体方式一定会有新的变革和发展,为了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人才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发挥也会更加的明显。在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必须紧紧依托社会需求的实际方向,不断提升自身专业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琳.改革开放 40 年小学教育事业发展中政府责任边界的演变与启示 [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01):37-42.

[2]史曉丹,郑敏 .“双创”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0(29):244-244.

[3]孙洁.高职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校园合作培养模式探究 [J]. 明日风尚 ,2019(14):241-241.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小学教育高职院校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