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与中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比较
——基于多元化投资视角

2021-01-21 07:38季仕锋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杂费教育经费学费

季仕锋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88)

作为当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是职业教育。澳大利亚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完善。但从长远发展来说,发展职业教育仍是各国关注的重点。无论是职业教育发展完善的澳大利亚还是正处于发展中的我国,都需要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扩大职业教育经费来源。

1 职业教育经费多元化投资概述

多元化投资指在一段时间内,企业或组织将自己当前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投入到某两种或者是多种行业中,预期在未来获得更多的资源[1]。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可将其分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公共组织投资、家庭与个人的投资[2]。多元化投资主要通过多重渠道的投入方式达到获取更大的收益、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升值,降低投资方投入风险的目的[3]。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为国家、社会、企业培育出大批优秀技术人才,在保障其稳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准公共商品的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利益相关者如国家投资、企业投入、个人学费、个人与社会捐赠对其进行投资。虽然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有很多形式,但是各国在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比重上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国家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经费来源方式,寻求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2 多元化投资视角下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经费来源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主要由技术与继续教育部门(TAFE)承担,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联邦政府、州政府)、企业资助和学生学费[4]。其中政府的投入比例最大,据统计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经费中,州政府投入所占比例为47%左右,而联邦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达到20%以上[5]。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投入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它保障了职业教育正常运转与发展[6]。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类型逐步改变,在运转、基建、科研经费基础上增加了职业教育发展基金与“新学徒制计划”,对于职业教育的支持面不断深化与拓展,将促使职业教育更为全面的发展。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经费的另外来源是企业资助,澳大利亚各行各业都比较重视职业培训,将它视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据统计,澳大利亚企业界每年用于各种形式的培训费约为25亿澳元,一些特殊行业还向TAFE 学院注入资金,以培养专职人员,还有一些行业通过奖学金形式向学生提供经费。企业给予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达20%左右[7],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了与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其他途径为学生学费。职业教育是澳大利亚第三等级教育系统中为数不多的需要学生支付前期费用而得不到贷款援助的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成本也在提高,TAFE 机构开始上调学费。同时,澳大利亚政府对留学生收取全额学费。学生缴纳学费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的其他途径,但是其比例不是很高,占总经费的5%左右[8]。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政府、企业、学费、留学收入)分析,发现其经费来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性,有利于保障职业教育发展拥有充足的经费。

3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有国家、企业、个人、社会团体资助等。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特别是2004年以后国家重视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后,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快速增加。其最近几年的发展状况见表1。

表1 2014~2018年中职与高职院校经费来源情况

从表1 可知,不管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政府投入是其经费来源的主要方式,此外学生的学杂费也作为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据统计,2014年学杂费作为在职业教育经费的比重高达30%左右,由于高职与中职所享受的国家政策不一样,学费所占比例也存在差异。在高职院校中,学杂费占比达35.58%,高于普通本科院校的11.14%[9]。中职虽然享受国家减免与补贴政策,但学杂费比例仍高达10%。学杂费作为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经费的重要来源途径,教育的公益性与大众性在职业院校中没有充分得到体现。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非常的薄弱,总共不到5%,作为职业教育的其他参与者对于教育经费的投入量微小。我国职业教育经费并没有真正形成多元化渠道,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要不断调整与优化。

4 澳中两国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比较分析

澳中两国职业教育都采用多元化投入方式集资,但在具体投入渠道与各渠道的投资结构和比例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4.1 两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渠道分析

澳大利亚与中国的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都是多元化的,但是在来源的渠道上存在一定差异。两国都有政府、企业、学费投入,但澳因其教育国际化战略,吸引了不少留学生来本国进行学习。留学生每年能为澳大利亚提供大约70亿澳元的收入[10],这些资金能为澳大利亚教育发展特别是TAFE 学院的发展,提供相当可观的收入。留学收入的增长与学校服务创收,增加了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比例。大量留学生为TAFE 学院的发展带来充足经费。而中国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步伐缓慢,不能通过海外留学生为其带来经费支持,个人与社会捐赠提供了一定补充。

4.2 两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结构分析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政府、企业、留学生学费和本国学生学费分别占比为65%、20%、12%、3%。多元化保障了经费来源的多样性,也降低了经费来源的风险性,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会因为单个某个组织与个人的资金问题出现经费短缺的状况。此种模式保障了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与之相对中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中,国家财政经费、企业、学费、个人与社会捐赠以及其他来源分别占比为66.93%、0.93%、28.73%、0.18%、3.23%。虽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但多元化结构并不合理。其表现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学杂费占据着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95%以上,企业、个人与社会三者之和不到5%的比重,其他社会组织与机构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发展与建设中来。此外学杂费占比过高,学生经济负担较重。

5 启示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与大多数国家一样,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为确保经费来源的稳定性,都在寻求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化,特别是寻求企业资助发展。我国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费比例较高、企业投入较低。因此,我国应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体系。

5.1 多元化投资,保障经费来源

多元化的投入,重视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投入,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在澳大利亚这种趋势逐步明显。中国虽也是多元化渠道,但存在明显缺陷,企业与其他组织和个人参与度太低,教育的成本负担和压力在国家与学生上,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要积极改变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现状,保障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渠道。调动企业与社会组织和个人投入的积极性,从政策上给予引导与保障。对于投资教育的组织与个人要给予政策的优惠与照顾,让其觉得投入有价值与收益,调动投入的兴趣。

5.2 拓宽投资渠道,加强学校自身“造血能力”

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充分利用人力与物质资源优势,开展与企业合作。通过向企业提供服务与向企业提供优秀的毕业生,换取企业对于学校发展的投入。我国职业院校可以效仿澳大利亚TAFE学院,利用办学资源筹措经费。通过向与自己院校相关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技术支持,来换取服务费用;与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协议,通过向企业输入优秀的技术人才,来换取企业对于学校的注资;可以通过自身优势开设校办企业或参股、投资于其他企业,通过企业来为自己获得经济收入;可以利用自身与校友的影响力来为自身发展募集教育经费。通过发挥“造血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获取教育经费,实现双赢,降低对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学生学杂费的依赖[11]。

5.3 均衡经费来源结构,降低学杂费

学杂费作为职业教育经费来源途径之一,为职教发展提供部分经费,但不能作为经费的主要来源形式,因为高额学费给学生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有违教育公平和发展成果共享的理念。高额学费还促使部分学生和家庭在本就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的情况下放弃选择,给招生带来一定难度,影响了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澳大利亚将学生学费的比重控制在5%以下,减少TAFE 学院对于学生学费的依赖程度。要改善现状,达到减轻负担和调整结构的双重目标,就要适时降低学杂费,一定程度上也倒逼职业院校积极寻求其他投入,拓宽投入渠道。要努力均衡各种途径经费投入的比例与结构,激发各投入主体自身需求与能力为职业提供相应的经费。不能将所有的责任与负担放到政府与学生的头上,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各个利益群体之间要相互协调,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共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与之能力相对等的经费,进而优化与均衡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保障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6 结语

教育经费在保障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元化的、优质的经费来源对职业教育的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应积极探索教育经费来源,拓展投入渠道,优化投入结构,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经费保障,促进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学杂费教育经费学费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我的兴趣班学费
管好用好粮食仓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
2007:义务教育学杂费也免了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孔子曰”之孔子的学费
2016年秋季起贫困高中生免交学杂费
中国将历史性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我国高职高专学杂费的地区差异研究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