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2021-01-21 05:44董梦知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2021年12期
关键词:贡院跳龙门蹄子

董梦知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在地,在明清时期,是贡院所在之处。

贡院是古代朝廷设立的考场。北京的贡院,每三年就要举行一次重要的考试——“会试”。会试在春天举行,是举人(全国各省在乡试中考中者)才有资格参加的考试。

清朝时,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这些人有资格参加由皇帝亲自主考的全国最高级别考试——殿试。因为殿试考中者可加官进爵,尽享荣华富贵,所以古代读书人多把进京赶考、考中进士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这一过程犹如一步登天,被人们誉为“鲤鱼跳龙门”。

明清贡院的南门正对着现在的建国门内大街,最初街的对面有条小胡同,叫“老人胡同”。当时,从这条胡同走到街对面的贡院,仅十几步之遥,这短短的一段路,却走过了无数化为“巨龙”直上青云的有才之士。由此,在这里才诞生了一个关于鲤鱼的故事,“老人胡同”也才得名“鲤鱼胡同”。

因为这条胡同离贡院非常近,所以各地考生进京赶考都会到此地投宿。当时附近还有“驴蹄子胡同”“笔管胡同”等,光听名字就知道都是“考试经济”的产物——古代考生千里进京,很多都會骑驴,所以必经之路上都是驴蹄子印,就有了“驴蹄子胡同”;“笔管胡同”里则是毛笔店一家挨着一家,家家都有专供考生选用的上等好笔。这几条胡同在那时闻名于世,人人皆知。一到会试临近,这片“考试服务区”就会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传说有一年春天,又逢京城会试,考生从四面八方前来应试。有一个河南考生,因为家里穷,只能自己挑着行李和书箱,迈开两条腿进京赶考。他提前三个月就离了家,日夜兼程地赶路。可等他到达目的地时,大小客店已经全都住满了。他恨自己时运不济,沮丧地走在街上,不知到哪里找个落脚之处。

这时,迎面走来一位老人:“这位举子,你为何唉声叹气啊?”考生经老人这一问,顿感一阵心酸,半天才说出话来:“老人家,我是从河南进京赶考的,走了三个月才赶到这里,谁知还是来晚了,连个住处都找不到。我在京城举目无亲,这可怎么办啊!”

老人见他是个有志气的青年,就说道:“莫愁莫愁!若不嫌弃,就到我家去住吧。”考生一听,喜出望外,连忙跪下给老人磕了个头,跟着他回了家。

这位好心的老人就住在“老人胡同”。这条胡同里住的人年轻时都在贡院当过差,老了便在这里住下来,胡同由此得名“老人胡同”。他们对考生的甘苦再清楚不过,所以才会产生一种特别的同情心。河南考生得到了老人的照顾,开始安心备考。

离会试还有三天时,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刹那间,雨水横流,沟满槽平,老人胡同里汇成了一条小河。雨下了一阵,天忽然亮起来,从云端落下一条大鲤鱼,足有二尺多长。这鱼从胡同这头游到那头,引得人们纷纷开门观看。大家正看得起劲时,突然一声雷响,这鱼腾空而起,直向贡院飞去。到了贡院上空,鲤鱼一翻身,化成了一条巨龙,钻入云端不见了。人们惊讶极了,纷纷议论说鲤鱼跳贡院,今年准要出一榜好人才。此事立即传遍了京城,“老人胡同”在人们口中就变成了“鲤鱼胡同”。

会试开考了。河南考生的一笔小楷端正漂亮,文章思路清晰、立意高远,真可谓才华横溢。考官们传阅了他的试卷,都异口同声地称赞:“好卷!好卷!”

会试中了头名后,河南考生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谢老人。后来,他又考中了进士,做了老百姓的父母官。为了感谢老人,他特意在鲤鱼胡同为老人立了个大牌坊。从此,人们也称鲤鱼胡同为大牌坊胡同。这条胡同更加声名远扬了。

这件事随着各地考生的返乡而传遍了全国。此后每逢大考,各地考生都抢先进京,赶往鲤鱼胡同投宿,就想图个“鲤鱼跳龙门”的吉利。商人们看准商机,纷纷来这里盖新房、开客店,但会试期间,仍是店店客满,一床难求。那些没能住进鲤鱼胡同的考生,不论住在何处,即便是住在北城,也要到鲤鱼胡同走一走,再过街前往贡院,象征“跃进龙门”,以图荣登金榜。

现在,贡院的旧址上矗立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大楼——古时的科举考场,成为了今天中国最高级别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随着建国门内大街的改扩建,很多当年的胡同和“鲤鱼胡同”一起,都不复存在了,只有那“鲤鱼跳龙门”的故事还在流传……

猜你喜欢
贡院跳龙门蹄子
狗蹄子花
江南贡院
南京江南贡院的“三门”
叫男人大猪蹄子,到底冤不冤
鲤鱼跳龙门
五彩小鲤鱼
《红楼梦》“蹄子”意象创意及译者的策略适应
可爱的小山羊
从泥鳅到跳龙门
贡院:一场梦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