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中考作文

2021-01-21 05:44谭扬子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2021年12期
关键词:行文小明要素

编辑的话

谭扬子同学是《东方少年》的老读者和老作者了。202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得知这个消息,杂志社的老编们都露出了“老母亲的微笑”,仿佛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材了一般。

本期我们特别邀请谭扬子同学,结合自己的经验,为大家讲一讲如何战胜中考作文。

希望这篇深入浅出、“干货”满满的文章,能够帮助大家不再惧怕神秘的中考作文,坚定自己写出好文章的信心。

中考语文科目中,作文分值最高,分差往往由此拉开,所以保证作文分数对提升语文成绩和总成绩的意义都十分重大。

那么,如何提高中考作文水平呢?我从平时积累和应考能力两方面详述一下中考作文的提分方法。

第一,平时要注意积累作文素材,学会思考和发表见解,提升行文能力。

不少同学写作文时喜欢用别人的事例,讲别人的故事。其实,中考作文的写作素材、写作内容最好是贴近青少年生活,尤其是贴近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多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事情的真实度越高、情感越真挚,就越容易拿高分。具体内容可以聚焦于自己的成长过程,讲述自己与他人的相处经历,以及自己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单却清晰的认识。比如:应对挫折,实现自我超越的经历;有关友情、亲情的感人故事;对卓越和真善美的追求;为他人、班级、学校、社会做出的微小但有意义的奉獻等。关注生活中发生的这些事,关注事情的细节,关注自己心理的成长、心态立场的转变、情感的变化等,就是我所说的“积累素材”。想写好中考作文,平时就要多积累、多写,只有平时将这些生活中发生的事详实生动地写下来,考试的时候才能自然而然地把它们“搬”到卷子上。

为了在考场上可以短时间内写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应考作文,考前最好对积累的所有素材(即自己平时写的随笔和作文)进行分类整理,让自己对它们非常熟悉。这样考试时只要审题完成就可以立刻动笔,省去了在脑海中搜索素材的过程。

考试中写自己熟悉的事情,运用熟悉的表达方式,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效果特别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面对不同的作文题时,我们有可能要对真实的生活内容进行删减、增加或修改等加工。加工时,要从始至终保持情感的真挚,不能大篇幅编造,或者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发表见解。简单真实才好。

其实,中考作文对考生的行文能力和思考认识水平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主要是考察记叙文的掌握。想写好记叙文,一是要学会把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说清楚,把事情写得完整连贯,有条理;二是要学会运用基本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把事情说得具体、生动;三是要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有逻辑性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观点、思考过程。

虽然中考作文不要求思想深刻,但是要求学生必须有思考的意识。这种要求体现在作文中,就是要让大家在讲完故事后给出总结,最好有“深化升华”的段落,表达出“通过这件事,我发现/明白/想到/感受到……”等意思。当然,尽量不要用这么刻板的语言,而要用流畅自然的方式,生动地表达出相同的意思。

谈到如何提升行文能力,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招数,只能多读多写。读书、读范文,欣赏和模仿其中优秀的构思和表达;不断地写作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摸索方法、提升能力。同时,也要学会改作文。从老师的评语中可以发现自己作文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比如详略不得当、段落衔接不流畅、环境描写较差等。如果能有意识地学习和改正,写出二稿、三稿,就可以逐渐让自己的水平接近满分作文的要求。

第二,要提升应考技能,做到审题精准、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扣题紧密。

审题是写作时首先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想审对题、审好题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寻找题目要素——去掉题目中的虚词(的、地、得),剩下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便都是题目的要素,也可以说是关键词。这些内容都是需要写作者认真理解和思考,并在行文中着重体现的。

扣题的过程,就是先寻找题目要素,理解思考,再围绕要素构思作文:开头结尾最好提到要素;文中与要素有关的情节段落要运用多元的写作手法详写,与要素无关的连缀性文字略写;对这些要素,作者要有自己的思考或独特的情感表达,尤其是结尾部分,最好能围绕要素进行总结、深化。

上面我说得可能有些抽象,下面我举个实例来示范一下这个审题、构思的过程。

上海2018年中考作文题《真的不容易》中有两个要素,第一个是“不容易”,第二个是“真的”。

“不容易”是形容词,意思是有困难、有波折。从这个词入手,我们要动笔写的故事就有了雏形:一件事,挺不容易的,它可能对主人公的心理形成巨大的挑战,也可能让主人公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更可能是这件事的过程非常坎坷,一波三折。

第二个要素是“真的”。这一要素很容易被人忽略,其实它非常重要。“真的”表达了一种感慨,其中隐含的意思是:不容易不是假的,也不是一般程度的。构思时一定要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比如主人公可能刚开始时认为某件事很轻松,但经历了坎坷后,看法转变了,感慨道:“唉,自己亲身体验了才知道,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并不简单!啊,真的不容易!”

这样,一个故事的情节大致就可以设计出来了。比如,开端是小明觉得“妈妈”这个“岗位”很轻松,不用上学,没有作业,天天看着孩子写作业就行了。接下来,是妈妈提议让小明在“妈妈”这个岗位上体验一天,故事的主题段就出来了:小明烧饭、洗碗、擦桌、扫地,还要送妹妹去上舞蹈课,监督她练钢琴。高潮是小明身心俱疲,崩溃了。他在妈妈的意料之中大喊:“原来当妈妈真的不容易!”结局是小明成长了,认识到了妈妈的辛苦……

总之,这个题目的逻辑是未体验,认为容易;体验后,发现不容易;看法升级,收获成长。通过前后对比,着重体现“真的”的内涵,通过动作、心理等描写体现出“不容易”的意义。而且,既然“真的不容易”是感慨也是认识,那么文章中就应该出现感情的抒发、态度的转变和认识的升华。

严格按照题目逻辑进行构思,可以使情节的发展符合客观规律。这样从头到尾,严丝合缝地“扣题”,考官就会看到考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高分作文自然就产生了。

审题能力的训练和提升主要靠多写多练。见的题目多了,分析思考多了,审题能力自然会有所进步。同时,审题之后列出提纲,按提纲行文,可以使文章结构更清晰,避免出现跑题这种重大失误。

中考作文看起来难,实则比较简单,考察标准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同学们只要努力积累,多读、多写、多思考,就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猜你喜欢
行文小明要素
作文指导教学尝试与思考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强化指导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做不到
做不到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短文改错中行文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