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融入地域文化资源研究
——以海南大学艺术硕士为例

2021-01-23 03:19陈晓芸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黎族专业学位硕士

徐 莹,陈晓芸

(1.海南大学 音乐与舞蹈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2.绍兴文理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海南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包括黎族歌舞、织锦、建筑等在内的各种艺术资源不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近年来,关于将海南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这一话题得到学界越来越多关注。一方面,大家就地域文化资源对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如邱海东认为:“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织锦艺术的传承与应用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邱海东:《海南民族传统手工艺黎族织锦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艺术百家》2012年第S2期,第427页。。”凌秋月也认为:“将黎族民居引入环艺设计手绘教学中,对于手绘教学的创新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对于训练学生的表现能力、技法的娴熟度、色彩搭配能力、线条运用能力、材料的综合运用、质感表现力、设计审美水平都具有非常大的益处,同时,手绘效果图的表现力对于黎族民居造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传承也是有益处的(2)凌秋月:《浅析黎族民居造型在环艺设计手绘教学中的重要性》,《艺术科技》2014年第2期,第50页。。”另一方面,部分学者还对海南高等艺术教育融入本土文化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对策。如张睿等指出海南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目前还存在“教育传承的观念淡薄”“本土音乐文化的教材严重匮乏”“师资力量的严重缺失”(3)张睿等:《管窥海南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传承中的困境及解决方案——以海南黎族民歌为例》,《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54-57页。等问题。董怀岩等则提出了设立“黎族音乐实验班”的建议,“黎族音乐实验班是开发黎族音乐文化、培养黎族音乐人才、研究黎族音乐的基地。以此为基础,逐步使黎族音乐文化得到保护、传承(4)董怀岩等:《黎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地方高师音乐教学改革》,《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131页。。”

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还存在两点明显不足。一是直接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极少,其中关于海南省艺术硕士培养的研究成果暂未出现。2014年以来,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授权点相继获批,并已经开展了多年的艺术专业硕士教育,但相关研究并未跟上。二是已有的成果大多是从专业教师角度去开展研究,更多关注了课堂教学本身,而未能从组织管理角度去分析问题,缺少宏观视野,因此难以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此,本文拟将海南大学艺术硕士培养如何融入地域文化资源作为研究对象,总结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融入地域文化资源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并给海南省其他高校提供参考。

一、海南大学现有做法和成效

海南大学于2014年获得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也是海南省内第一家获得该授权点的高校。学位点获批时,音乐、舞蹈、美术、设计领域放在艺术学院,戏剧影视领域放在人文传播学院。2019年学校进行院系调整,艺术学院又分成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限于笔者的具体工作单位及业务熟悉程度,本文主要讨论音乐、舞蹈和美术、艺术设计专业领域艺术硕士培养情况,暂不涉及戏剧影视领域。

从专业设置伊始,学校和学院就高度重视将海南本土文化资源融入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体表现在专业课设置、校外导师遴选及艺术实践活动安排三个方面。

(一)专业课的设置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出:“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2009年3月19日。。”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规范,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内容做出了根本性要求。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都充分考虑了海南地域文化对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并在“专业方向课”“选修课”等课程模块中设置了相应课程。具体见下表:

专业领域专业方向课选修课音乐海南旅游歌舞艺术赏析海南历史文化舞蹈海南旅游歌舞艺术赏析海南历史文化海南民间舞蹈采集与整理旅游歌舞案例讨论美术南海文化体系研究与创作海南特色绘画创作热带岛屿风情与美术表现艺术设计海南符号与广告设计海南人居文化专题热带旅游景观设计海南民间工艺美术

从表格中内容可以看出,4个专业领域已经全部开设了和海南地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其中美术和设计专业还开设了相关专业方向课。这些课程无疑都为相关专业的艺术硕士研究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海南地域文化资源信息,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及专业水准提升。如艺术设计领域的“海南人居文化专题”课程,采用的教材为《海南民族传统建筑实录》,课程内容包括“绪 文化形态与设计”“第一章 海南古代建筑的地域特征”“第二章海南独具特色的船形屋”“第三章民居”“第四章城市”“第五章祠堂”“第六章孔庙、学宫、书院与学堂”“第七章宗教建筑”“第八章牌坊”“第九章塔”“第十章桥梁”等。在教学方式上,共3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16学时,参观、考察、实践12学时,讨论、习作4学时。从内容上看,涵盖了海南人居文化的方方面面,能够将艺术设计理论与海南本土特色文化相结合。从教学方式上看,也能够兼顾理论讲授与参观、考察与讨论,非常契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需求。

(二)艺术实践活动的安排

根据《若干意见》的要求:“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近年来,海南大学先后与海南省歌舞团、海南民族歌舞团、槟榔谷景区、海南省美术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设计公司、企业等五十多家行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使其成为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基地,让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有更多接触和感受海南地域文化机会。

(三)校外导师的遴选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2009年3月19日。。”因此,除了在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安排方面突出海南地域文化之外,导师队伍、尤其是校外导师队伍的遴选也非常重要。根据最新发布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20年修订版)》对艺术专业硕士“培养方式”要求,各学科领域在选配校外导师时都要充分考虑实践性。如音乐领域和艺术设计领域要求“聘请高水平行业专家配合指导艺术实践”,舞蹈领域要求“聘用社会和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实践与研究”,美术领域要求“适当聘请校外高水平的艺术家参与指导艺术实践(7)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20年修订版)》(艺教指委[2020]1号),2020年4月3日。”。

目前,海南大学音乐舞蹈类和美术设计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共有校内导师50人,在聘校外导师25人,校外导师占导师总数33.3%。校外导师中包括正高职称18人,副高职称2人。其中既有来自中国美术家协会、海南省文联、省社科联、省广播电视总台、省琼剧院、省歌舞团、省群众艺术馆、民盟海南美术院等机关事业单位的专家,也有来自海南中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莱门国际建筑景观设计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老船长船木家具公司等企业界精英。这些校外导师与海南地域文化关联较多,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水平,在指导艺术专业硕士过程中起到了无法替代作用。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海南大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融入海南地域文化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以海南地域歌舞、美术、艺术设计为题材的创作和展演屡次获奖,其中2017级刘馨雨、王思锴同学创作的《中意》荣获由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18年海南美学空间设计大赛“一等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尽管进行了诸多尝试和努力,但目前海南大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在融入地域文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设计还不够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虽然已经设置了一些和海南地域文化相关的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但一方面概论、赏析类课程偏多,缺少足够深度,另一方面课程开设的针对性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到各个专业领域独特需求。

(二)研究生对海南地域文化本身研究还不够深入与基础教育主要以传授既有知识为主不同,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必须是以科学研究作为基础,这就要求研究生应当通过科学研究来促进学习。然而从学位点获批以来,尽管导师队伍每年获得与海南地域文化相关的科研项目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但研究生能够直接参与的较少,研究生作为主持人开展的相关校级、院级科研项目基本为零。从毕业论文选题看,2018届共有32篇毕业论文,其中与海南地域文化有关的是10篇;2019届22篇,与海南地域文化有关的是15篇;2020届共41篇,与海南地域文化有关的是11篇。除了2019届情况较好,2020届又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滑坡趋势。由于缺少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研究生们很难在艺术活动中实现创造和创新。

(三)教师缺少对相关具体教学方法研究虽然教师们都已认识到地域文化对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基本上还停留在教育理念层面。对于如何具体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们很少去申请这方面的教学研究课题,也缺少这方面的科研成果。

(四)校外导师队伍配备还不完善尽管学院已经聘请了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校外导师,但海南地域文化中有很多艺术院校主要是通过民间艺人来传承的,现有的校外导师队伍还是以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负责人为主,对于民间艺术虽有一定了解,但还无法直接指导研究生的相关具体学习活动。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四个问题,本文提出对策如下:

一是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针对各个专业领域特点和需求,可以再增加一定数量的与海南地域文化相关的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如音乐领域,可以增设黎族民歌演唱技巧的选修课;在艺术设计领域,也可以增开与黎族织锦和船形屋建筑相关的选修课。在实践课部分,可进一步明确海南地域文化采风的内容。

二是强化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有针对性的科研训练和引导。除了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的校级以上相关科研项目,学院每年还可以自主面向研究生设置一批与海南地域文化相关的科研项目。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不同,这些科研项目不以宏观理论为研究内容,而是重点研究海南地域文化中与艺术展演有关的具体内容,如歌唱发声技巧、绘画色彩线条、建筑器物造型等,通过科学研究促进艺术专业硕士提升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另外,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学院和导师要鼓励研究生多选取与海南地域文化相关的论文题目,让这类选题占全部选题的比例保持在50%左右,从而让更多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关注和研究海南地域文化。

三是从省里和学校层面增加与海南地域文化相关的艺术类教学教改研究项目数量,引导教师更多关注如何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学校内部每年在评审教研教改项目时,可通过提前发布指南等方式引导鼓励教师申报与海南地域文化相关的艺术类选题,尤其是研究具体教学方法的选题,并在评审立项时给予一定倾斜照顾。省社科联、省教育厅、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在评审立项时,也可以进行适当政策倾斜。

四是完善现有的校外导师遴选方式,聘用更多高水平民间艺人作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对海南民间高水平艺术人才进行一次全方位摸底。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批艺人,将他们请进研究生教学课堂,也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方式,让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们接受到更加“原生态”的地域文化艺术教学,进一步提升研究生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黎族专业学位硕士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黎族小伙闯“深海”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黎族母亲》等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对比研究——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