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使用对情侣亲密关系之影响研究

2021-01-23 03:19吕君怡郑保章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亲密关系情侣伴侣

吕君怡,郑保章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4)

一、前 言

随着媒介使用手段和媒介沟通方式的变化,两性关系中重要的形式之一——情侣关系的沟通交流也发生着突出变化,人们利用各种新兴的媒介形式与交往中的伴侣或未来可能成为伴侣的对象维系感情、开展关系,而社交媒体更能帮助使用者维系一段浪漫关系,许多人在面对恋爱关系中的诸多问题时也倾向于使用网络社交媒体作为处理问题的重要手段。美国著名科技网站CNET就曾对情侣对于社交媒体Facebook的使用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人遇到心仪对象时会将其加为好友以加深对其了解,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会在恋爱后立马在社交平台上更新状态以及在分手时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或短信等方式告知对方,由此可以看出社交媒体平台在情侣间处理感情问题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对情侣关系有很大的正向促进作用,不论是聊天互动、展示文字、图片还是感情状况的设定都能给予双方较为正面的感受。比如通过在网络社交媒体“晒”自己的现状、心情并保持互动等可以增进双方的亲密感与熟悉感,也可以使得信息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有效;而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展示自己目前的情感状况也会给对方带来安全感和亲密感,“秀恩爱”等行为更是促进双方感情升温的一剂良药。但是,社交媒体的使用也会给情侣关系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比如社交媒体公开展示的透明性则会引发对伴侣隐私的好奇打探,甚至是对过往或当今情感状态的猜忌,比如看到对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与异性朋友的亲密合照或是密切的评论互动时会产生误会或争执,英美两国调查显示:社交媒体的使用成为夫妻矛盾的重要导火索,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已经成为目前举证夫妻出轨、不忠等问题的合法证据。情侣间使用网络社交媒体越频繁,可能越容易给对方造成负面感受而引发嫉妒感,进而引发想对对方进行监视的冲动。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给情侣间关系带来的正负两方面影响越来越值得关注。

二、研究方法

(一)深度访谈

笔者在正式访谈之前对有恋爱经历的访谈者进行初步了解和前期沟通,在互相了解的同时拉近彼此距离并取得信任,随后再开展正式的深度访谈。对访谈对象的选择尽量保证能够覆盖18~40岁多个年龄段,覆盖不同恋爱时长、不同恋爱阶段的恋爱者并保证男女比例尽量均衡、职业类型尽量多样。本研究最终找到12位受访者,年龄介于20~40岁之间,男女比例较为均衡,尽量覆盖多种职业。每位被访者的访谈时长约为一小时,之后如需补充还会后续追加访谈次数,访谈时间为2019年3月1日至2019年5月30日,受访者基本信息如表1。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

(二)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以郑宇涵(2012)拟制的问卷(1)郑宇涵:《Facebook使用行为及依附类型对情侣亲密感与嫉妒之影响》,台北:台湾辅仁大学,2012.为基准,其中亲密感受量表同时参考MSIS量表(Miller&Lefcourt,1982)(2)Miller, R. S., & Lefcourt, H. M. The assessment of social intimac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982,46(5), 514-518.,亲密危机量表同时参考Facebook jealous scale量表(Muise,2009)。由于某些具体的测量指标与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所以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内容拟制初步的调查问卷,在进行调查问卷的前测之后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从而形成最终的问卷,以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支撑,辅以具体深入的访谈内容作为数据分析的补充与解释。

正式调查问卷的发放方式为线上发放和线下发放相结合模式,总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为448份。线上发放问卷主要通过立意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法,从身边熟悉的亲朋好友出发,选择目前正处在恋爱阶段的样本进行调查,再通过他们进一步寻找熟识的符合条件的人群进行问卷发放与抽样调查。线上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 75份。线下发放问卷主要通过走访大连地区符合条件的正处于恋爱阶段的人群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线下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73份。

提出相关问题和假设,并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Q1:社交媒体使用依赖是否会对情侣间亲密感受产生影响?

H1a:使用者每天使用社交媒体频率越高,其对伴侣的亲密感受程度越低。

H1b:使用者与伴侣的互动频率越高,亲密感受程度越高。

H1c:使用者使用强度越高,亲密感受程度越低。

Q2:社交媒体使用行为是否会对情侣间亲密感受产生影响?

H2a:使用者公开展示程度越高,亲密感受程度越高。

H2b:使用者监视行为程度越高,亲密感受程度越低。

Q3:社交媒体使用依赖是否会对情侣间亲密危机产生影响?

H3a:使用者使用频率越高,亲密危机程度越高。

H3b:使用者与伴侣互动频率越高,亲密危机程度越低。

H3c:使用者使用强度越高,亲密危机程度越高。

Q4:社交媒体使用行为是否会对情侣间亲密危机程度产生影响?

H4a:使用者公开展示程度越高,亲密危机程度越低。

H4b:使用者监视行为程度越高,亲密危机程度越高。

Q5:何种因素最能预测亲密感受程度?

Q6:何种因素最能预测亲密危机程度?

三、研究结果

表2 社交媒体使用与亲密关系相关性分析

每日情侣社交媒体互动频率与亲密感受具有相关性且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176,P=0.000<0.01),即每日双方在社交媒体上互动越频繁,亲密感受程度越高,故研究假设H1b成立。个体社交媒体使用强度与亲密感受具有相关性且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363,P=0.000<0.01),即个体社交媒体使用强度越高,其亲密感受程度越高,故研究假设H1c不成立。个人每日社交媒体使用频率与亲密危机具有相关性且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180,P=0.000<0.01),即个人每日社交媒体使用越频繁,亲密危机程度越高,故研究假设H3a成立;每日情侣社交媒体互动频率与亲密危机具有相关性且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238,P=0.000<0.01),即每日双方在社交媒体上互动越频繁,亲密危机程度越高,故研究假设H3b不成立。个体社交媒体使用强度与亲密危机具有相关性且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391,P=0.000<0.01),即个体社交媒体使用强度越高,其亲密危机程度越高,故研究假设H3c成立。

社交媒体公开展示行为与亲密感受之间存在相关性且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27,P=0.000<0.001),即社交媒体公开展示行为程度越高,个体恋爱亲密感受程度越高,故研究假设H2a成立。个体社交媒体监视行为与亲密感受具有相关性且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340,P=0.000<0.01),即个体监视行为程度越高,其亲密感受程度越高,故研究假设H2b不成立。社交媒体公开展示行为与亲密危机之间存在相关性且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49,P=0.000<0.001),即社交媒体公开展示行为程度越高,个体恋爱亲密危机程度越高,故研究假设H4a不成立。个体社交媒体监视行为与亲密危机具有相关性且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563,P=0.000<0.01),即个体监视行为程度越高,其亲密危机程度越高,故研究假设H4b不成立。

表3 亲密感受影响因素之阶层回归分析

表4 亲密危机影响因素之阶层回归分析

此部分以分层回归探究何种因素最能解释、预测情侣社交媒体使用的亲密危机,将人口统计变项、恋爱情况、社交媒体使用依赖、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进行分析,并厘清各变项与亲密危机之间关系为何。本研究区分为三阶层进行分析,阶层一为人口统计变项,包含:性别、学历、学科、性格类型;阶层二为恋爱情况,包含交往时间、恋爱方式、婚姻状况;阶层三为社交媒体使用依赖,包含每日社交媒体使用时间、每日与伴侣互动时间、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阶层四为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包含公开展示行为、监视行为。

亲密感受影响因素之阶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第四次回归投入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变量,结果显示学历越高,亲密危机程度越强(β=.081,p<.05);每日与伴侣互动时间越长,亲密危机程度越强(β=.083,p<.05);使用强度越强,亲密危机程度越强(β= .189,p<.001);公开展示行为程度越强,亲密危机程度越强(β=.113,p<.01);监视行为程度越强,亲密危机程度越强(β=.426,.001);此群组中以社交媒体监视行为(β=.426)对于亲密危机有较佳的预测能力。本模型投入第三组变量后,解释力增量△R2最大为.194,显示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能有效提升模型解释力。最终从各阶层进行检视,本模型四组变量对于亲密感受的整体解释力 R2达.390,且四个阶层均达显著水平,从阶层回归模型显示出监视行为最能显著预测亲密危机程度,并具有最佳预测能力。

亲密危机影响因素之阶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第四次回归投入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变量,结果显示双方交往时间越长,亲密感受程度越强(β=.112,p<.05);使用强度越强,亲密感受程度越强(β=.212,p<.001);公开展示行为程度越强,亲密感受程度越强(β=.280,p<.001);监视行为程度越强,亲密感受程度越强(β=.136,p<.01);此群组中以社交媒体公开展示行为(β=.280)对亲密感受有较佳预测能力。本模型投入第三组变量后,解释力增量△R2最大为.142,显示社交媒体使用依赖能有效提升模型解释力。最终从各阶层进行检视,本模型四组变量对于亲密感受的整体解释力 R2达.241,且四个阶层均达显著水平,从阶层回归模型显示公开展示行为最能显著预测亲密感受程度,并具有最佳预测能力。

四、社交媒体使用对情侣亲密关系影响的典型现象及相应建议

(一)典型现象

1.“双刃剑”效应:社交媒体使用对亲密关系具有双重影响

通过问卷分析和深度访谈综合考量发现,社交媒体使用对于情侣间亲密关系影响显现出典型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社交媒体的使用会对情侣亲密关系产生正面影响:情侣们通过在社交媒体分享生活现状、情绪感受,互相支持、鼓励,这些都成为面对面情绪表达的有益补充,提高情侣们相处的亲密感受程度;社交媒体的技术优势也使得双方的交流沟通更加便捷、高效、有趣,社交媒体不仅能将双方面对面羞于说出口的道歉或示爱流畅表达出来,大量丰富的“表情包”也为情侣间的沟通表达增添了诸多乐趣和更多的沟通渠道,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双方相处的亲密感受程度。而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频繁使用也为情侣亲密关系带来了挥之不去的负面影响:情侣们越沉溺在社交媒体使用上,就越在意伴侣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当伴侣在社交媒体上“秀恩爱”或互动程度不足时,会让自己感到失望进而对亲密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当伴侣在社交媒体上与其他异性互动过多或仍与前任保持好友关系、互动痕迹,则会让自己产生更加严重的嫉妒情绪进而引起双方的猜忌、怀疑与争吵;社交媒体交流方式限制,比如交流的延迟会使双方离不开社交媒体而无法专心工作、学习,社交媒体的文字表达容易引起误会等问题也会使亲密关系产生危机。

2.必备“掌中宝”:社交媒体成为维系亲密关系必不可少的工具

调查发现,社交媒体已成为情侣日常维系亲密关系必不可少的工具,当被问到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社交媒体你的爱情经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绝大部分人都认为难以想象甚至不敢想象,很有可能恋情根本无法维持甚至根本不可能开始。首先,对于很多情侣来说,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双方相识或开启恋情的“钥匙”。正如受访者ZWZ所说:现在认识人都是几大基本途径,获得她的联系方式,在微信上聊一聊,基本都是这样,如果没有社交媒体那肯定就找不到女朋友,不敢想象。其次,在情侣初始后亲密关系的进一步推进与维持过程中,社交媒体起到了“催化剂”的推动作用。如受访者RZX所言:每个人都不是每时每刻都有时间,你要想去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别人介绍然后当面聊天,但是,当面聊完之后,各自有各自的不同时间,那之后的时间怎么去了解对方呢?可能只有通过社交媒体聊天的过程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对方,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对方的喜好,让你们的关系更近,也是一个催化剂。但如果没有这个催化剂,可能在一起的时间就会变得长,甚至不会在一起,因为没有了解过程,除非一见钟情,但一见钟情概率太小。另外,对于异地恋的情侣来说,社交媒体对于维系远距离的亲密关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许多异地恋情侣表示如果没有社交媒体双方可能早就分手了。正如与男友异地了4年的ZXC所说:如果没有社交媒体我们这段恋爱就谈不下去了。电影《致青春》,男主角去了美国,女主角大喊“美国你还我男人”,我就一直想不明白去了美国为什么就一定要分手呢?后来知道就是因为他们那个年代没有社交媒体。

3.适度“秀恩爱”:公开展示行为促进亲密感受升温

通过问卷访谈和深度访谈综合考量发现,情侣在社交媒体上的公开展示行为(俗称“秀恩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情侣进行适当社交媒体公开展示行为是对亲密关系的一种肯定和促进。当亲密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情侣们普遍渴望对方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这种亲密关系,这既是对这段亲密关系的认可,也是对双方亲密感受的提升,得到别人的祝福和赞美也会让双方得到一定的心理满足。第二,大家普遍认为情侣的社交媒体公开展示行为应该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对内容尺度较大和展示过频的行为持明显反感态度。受访的绝大多数人表示,虽然自己处于恋爱阶段但并不会非常频繁地秀恩爱,因为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人反感,并且秀恩爱的内容一般都是送礼物、出游、吃饭等日常活动,不会展示过于亲密的照片或文字。第三,情侣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亲密关系的公开展示会有所顾忌,绝大部分人只会展示亲密关系中的正面内容,吵架、矛盾等内容很少展示,许多人会进行分组展示,或者屏蔽家长和长辈。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不想在社交媒体展示负面情绪,自己不喜欢看更不想让别人看到。部分受访者表示秀恩爱的时候并不想被领导、老师和家长看到,觉得这种行为是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但可能得不到较保守的长辈的认可,所以他们会有意进行分组展示甚至专门屏蔽一部分长辈。

4.“好奇害死猫”:社交媒体监视行为触发亲密危机

通过问卷访谈和深度访谈综合考量发现,情侣在社交媒体上的监视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情侣进行社交媒体监视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但很大原因是出于好奇而非信任危机。正如受访者LYH所说:我觉得情侣的网络监视行为挺正常吧,其实是一种关心。去看她社交媒体也不是不信任她,就是出于一种好奇心理。第二,大部分人认为情侣间通过社交媒体实施监视行为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应该保留一定个人隐私空间。正如受访者ZWZ所说:我可以接受和对方交换手机互查。我们很长时间没有在一起然后再在一起的时候对方拿我手机来看,你看就行了,反正也不会做一些不好的事,这种我觉得还是能接受。但双方在社交媒体监视上还是要有一定限度。有一种我不太能接受,就是之前看别人谈恋爱有很多情侣互相关联QQ,对方收到什么人的信息他就立马知道,那样我觉得一点隐私都没有,有的时候就算你和异性朋友正常开玩笑,这样去窥探隐私的话,看了也不会舒服,也会引起一些矛盾的。第三,情侣通过社交媒体监视行为确实可以发现一些亲密关系中存在的危机与问题,并为未来感情走向做出一定预判。正如受访者QSR所说:我觉得确实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为你感情下一步的走向做好打算。恋爱后期我觉得关系有点紧张,我就会经常看他关注的人和关注他的人的动态,看他给谁点赞、评论,我还会看他点赞的这些人微博里的照片和各方面情况。发现在我们分手的前些日子他老是给一个女的评论,后来那个人就成了他现在的女朋友。

(二)相应建议

1.避免过度沉迷,加强线下交流

过度沉迷社交媒体使用会挤压现实生活中交往时间与空间,进而可能引发双方猜忌、怀疑、不满或争执,所以应该尽量避免日常生活中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与沉迷,尤其要避免因沉迷社交媒体娱乐功能而忽略了与伴侣、朋友间一对一的直接沟通交流。另外,虽然社交媒体使用能对情侣间亲密关系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并不能替代现实中面对面沟通的作用。许多受访者表示有些话面对面说效果更好,而且有时在社交媒体上沟通出现问题时,往往两人一见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社交媒体上的沟通(尤其是文字沟通)很容易引起误会,毕竟你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和神态就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所以建议情侣们在使用社交媒体的同时也尽量增加面对面交流沟通机会,尤其是产生误会和争执时,尽量能够见面沟通解决,而不是继续在社交媒体上解释甚至争吵。而对于异地恋不能经常见面的情侣来说,视频通话效果好于语音和文字通话,尽量让对方能够即时看到你的表情和神态,以便于更好地沟通交流。

2.合理公开展示,促进亲密互动

情侣使用适当的社交媒体展示行为可以提高双方的亲密感受,所以建议情侣们遇到感动、甜蜜的事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展示公开,一方面是为了记录双方日常交往的点滴,一方面也让对方感受到伴侣对这段亲密关系的重视。适当的社交媒体“秀恩爱”行为不仅可以促进双方良性互动以及双方亲密关系的迅速升温,也可以得到其他人的真诚祝福与赞美。但是社交媒体毕竟是一个“公开场所”,不恰当的“秀恩爱”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情侣在进行社交媒体公开展示时务必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公开展示的时间频率。大家普遍可以理解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情人节、纪念日、重大活动)时进行公开展示行为,但是十分反感无时无刻、过于频繁的公开展示行为,甚至可能会屏蔽这样的情侣。第二,注意公开展示的内容尺度。首先,要避免“事无巨细”式的秀恩爱。受访者普遍表示十分讨厌日常再普通不过的事情都要秀恩爱的行为。其次,要避免“博人眼球”式的秀恩爱。受访者表示,看到社交媒体上情侣们秀的过于肉麻的情话和尺度过大的照片会感到不适、反感。

3.减少传播障碍,控制监视程度

研究发现,情侣间在社交媒体上产生的误会很大原因是沟通交流障碍所致,尤其是在使用文字沟通时。这就提示情侣间在社交媒体上交流互动时对易出现误解的内容要做必要的说明,同时配合相应的网络表情,这样会有效减少沟通障碍,有利于减少误会。研究表明,情侣间的网络监视行为最能显著预测亲密危机程度,且网络监视行为强度与亲密危机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虽然情侣间进行一定的网络监视行为确实可以了解对方动态及交往状况,甚至还可以找到对方“变心”或“出轨”的证据,但是研究结果启示:情侣间进行网络监视行为一定要控制好“度”,否则可能会为良性的亲密关系带来极大的恶性影响。情侣间在进行网络监视行为时要注意:首先,要了解对方对伴侣网络监视行为的底线是什么。伴侣查看公开显示的网络交往状况和痕迹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对方反对伴侣查看手机就不要强迫对方。其次,当在对对方进行网络监视时发现了蛛丝马迹需要仔细求证、冷静处理。社交媒体上反应的也许只是事实的一部分,避免还没调查清楚时就采取激烈极端的手段,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猜你喜欢
亲密关系情侣伴侣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先理解自己,再理解伴侣
如何“改造”性格相冲的伴侣?
选对伴侣,是一生最好的投资
假扮情侣
最好的伴侣,遇事先道歉
吵架
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