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克服职业倦怠期

2021-01-23 08:08
武汉广播影视 2020年12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新闻记者职业

周 炜

一位从事了新闻工作10多年的记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前三年激情满怀,五年过后热情消退,十年以后趋于消沉[1]。”实际上,这是职业枯竭症的一种体现,职业枯竭症又称为职业倦怠,在职业压力的长期作用下,会给人带来一种心理与身体被逐渐燃尽、耗干的感觉。新闻记者作为全球公认的一项高危险职业人群,在职业倦怠人群中,可谓是占比较大的,面对这一情况,如何帮助电视新闻记者平稳度过职业倦怠期就显得十分关键。

一、电视新闻记者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职业认同感下降

在刚刚步入电视新闻记者这一行业的时候,记者在从事新闻报道、新闻采访等工作时,往往显得干劲十足,不会过多要求采访地点或是采访对象。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以及经过拼搏获得越来越多的荣誉之后,有不少电视新闻记者容易出现工作热情消退、进取心下降的情况,逐渐不再似以往那般敢于拼搏、敢于挑战。新闻工作的千篇一律、日复一日,使得记者习惯在工作中谨小慎微,习惯于程式化地完成新闻报道工作和采访工作。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职业倦怠,表现了电视新闻记者不思进取、消极的状态。

(二)不能实现社会层面对记者的期许

社会公众普遍视新闻记者为一份神圣的职业。故此,社会公众对于记者职业表现的期许也是较高的,这主要表现为公众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常常会选择寻求新闻记者的帮助,即便在记者介入后很多问题都能够解决,但也有许多时候记者介入其中后,并没有成功解决问题,新闻记者在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无力感,多次之后就可能导致电视新闻记者在内心产生一种自我否定。

(三)新闻行业发展带来的压力

在提倡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涌现了许多的新兴传媒工具,其很大程度影响与冲击着电视媒介平台,因此,也进一步加大了电视新闻记者的压力。同时,国内许多电视台还实行了绩效考核管理,如果电视新闻记者绩效考核不达标,就会降低薪酬收入。并且,时常出现的突发新闻事件,也让新闻记者需要随时绷紧神经,这些都会加大电视新闻记者的心理负担。此外,电视新闻记者在日常采访中会接触到各类人群,由于各类人群所存在的背景差异,会要求电视新闻记者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否则将难以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二、克服电视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策略建议

诚然在克服职业倦怠的过程中,电视新闻记者本身发挥的作用占据很大部分,但仅依靠个人也不易良好克服职业倦怠,因此,文章重点从个人及组织两个方面,探讨了克服电视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策略。

(一)个人干预措施

1.正确看待职业倦怠

在出现职业倦怠的时候,部分电视新闻记者并未正确看待这一问题,错误地将职业倦怠和能力差、人品差或是神经病划上等号,因此不愿意承认自己存在职业倦怠。实际上,职业倦怠无关自身的性格或人品,甚至越优秀的人出现职业倦怠的几率更大。职业倦怠不是疾病,但若长时间得不到恢复与缓解,可能会引发一些身心疾病。所以,要想成功走出职业倦怠期,首先需要电视新闻记者正确看待职业倦怠,明确自身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并展开及时调整,从而使职业倦怠得以及时、有效地缓解。

2.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一般员工在工作几年之后,都能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而要想使自身在媒体发展中,能够持续发挥出作用,就需要有所专长或有特别之处。具有专长和专门兴趣,既能为组织提供更多的服务,又能赢得领导与同事的尊重,提高自我效能。所以,电视新闻记者要想预防和克服职业倦怠,应注意在平时适当调整自身的专长和兴趣。通过兴趣的培养,实现自身职业生产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良好提升,从而能够对所从事的行业长期保持一种新鲜感。

3.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即便处于相同的环境,但个体所具有的差异,也使得职业倦怠程度不同,致使这一情况的关键,就在于部分电视新闻记者懂得自我心理调适。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记者在发现自身进入职业倦怠时,应沉着应对,不要惊慌失措,要坚信自己一定能平稳度过职业倦怠期,并采取积极的自我干预措施。具体而言,应做好如下方面:

第一,明确自身工作的意义。倘若对于自身工作的意义认知不明,那么自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要明确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要重视自我的不断更新。若电视新闻记者在工作中不断有新的知识、新的思想输入,那么他总会不满足于现状,会在工作中产生创新的欲望;另一方面,敢于自我挑战,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目标或新的要求,且着手具体实现目标的计划或步骤。

第二,懂得调控情绪。职业倦怠的核心是负面情绪,它是电视新闻记者价值冲突、缺乏团体感、缺乏回报、缺少公平等诸多体验积累下的结果。因此,要想度过职业倦怠期,需要电视新闻记者懂得调控情绪。有许多调控情绪的方法,比如利用心理宣泄、诉说,转移情绪,或是自我激励、冷静控制情绪。

第三,电视新闻记者要良好平衡休闲、家庭和工作之间的时间。有研究表示,成功的从业者通常将休闲、家庭责任摆在与事业相同的位置。他们不是生活就为了工作,也不是通过工作来生活,对于他们而言,工作仅是生活的一部分[2]。朋友与家人带给他们创造快乐幸福的休闲生活,也为他们的工作输入责任感和动力,快乐的休闲假日和和谐的家庭生活,也有助于预防职业倦怠。此外,适当的体育锻炼,除了能够让我们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之外,也能够放松精神、缓解压力,有效改善长期的焦虑、抑郁的状态,是十分实用的一种心情调节方式。

(二)组织干预措施

针对组织而言,重点要做好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注重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建立。以人为本便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不断提高人的本质力量,尊重人性、理解人性,按人性规律行事。而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重点则在于,要建设完善的一套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又关注精神激励。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很多电视台都做到了物质激励这一点,但常常忽略了精神激励的作用。精神激励包含的内容许多,如培训激励、工作激励、参与激励及公平激励等。其中,公平激励是在精神激励与利益分配中,一定要贯彻公平、公开的原则;参与激励的重点在于要让员工参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决策或组织的重要决策;培训激励,则是提供给员工知识和技能增长的机会;工作激励则是结合员工的情绪与特长,灵活安排工作,尽可能让员工选择适合自身的工作,鼓励员工张扬个性和创新[3]。之所以电视新闻记者会出现职业倦怠,很大部分因素就是其感觉潜能用尽、发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作用下,员工获得了自我开发的机会,并拥有无限的潜能。

另一方面,建立职业倦怠检查与干预机制。职业倦怠的干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非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因此,工作组织应着手职业倦怠干预机制的建立,旨在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职业倦怠干预的工作。具体而言,要在内部建立检查、干预和预防职业倦怠的部门,部门成员应拥有良好的交流意识、服务精神及人文素养,同时要在组织其他部门设立相关的宣传员或联络员,他们的职责是配合预防、干预部门的工作开展。在确定了人员之后,需要他们学习掌握职业倦怠的相关知识,清楚职业倦怠的成因、后果,以及预防、干预的措施。在实际工作中,他们需要定期检查电视新闻记者的职业倦怠情况,检查对象多放在40岁以上的男性和30岁以上的女性这一职业倦怠的高发阶段,针对职业倦怠者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若情况严重,可展开个别辅导,结合心理学者的建议与诊断进行救助方案的制定,如调换岗位、安排休假等。工作组织若条件允许,可在内部设置职工文娱活动中心,通过让员工参与文娱活动,实现心情的放松及身体上的锻炼,同时,在活动中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也有助于团体感的增强。

结语

总之,各行各业都存在压力,职业倦怠是一种普遍现象,且伴随行业的发展及市场竞争日渐严重,职业倦怠的情况更为普遍,甚至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就电视新闻记者而言,要想良好克服职业倦怠,走出职业倦怠期,则需要其自身正确看待职业倦怠、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配合发力,从而实现职业倦怠的良好预防和缓解,使电视新闻记者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每日的工作,并做出新的成绩,让事业焕发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新闻记者职业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公共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记者应具备的素养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