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原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肌酶谱的影响

2021-01-24 13:06韩名娥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33期
关键词:磷酸肌酸心肌炎原发性

韩名娥

原发性心肌发病较缓慢,病因不明确,是一种以心腔增大为特点,最后发展为心力衰竭的心脏病[1]。疾病早期可能没有自觉症状,仅在劳累时或者轻度活动以后出现气急、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2]。随着病情进展,心腔逐渐增大,心肌细胞肥厚,心室厚度明显增加,可以导致心内膜增厚,心脏腹壁血栓增多,从而造成心肌纤维化,包括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以及限制型心肌病[3]。其实心肌炎是通过病毒感染所引起,该病主要以心悸、胸闷等心前区不适症状为主,在劳累或受凉后容易诱发或加重[4]。如果患儿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会逐渐影响正常的心功能,严重者甚至会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小儿原发性心肌炎多因病毒引起,所以在临床上一般以抗病毒治疗为主,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仍有提高的空间。本研究旨在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原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肌酶谱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茂名市人民医院2017 年6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原发性心肌炎患儿110 例,纳入标准:(1)检查显示心肌酶谱波动较大,同时心电图检查可见明显心脏扩大;(2)患病前的2~3 个星期内有病毒感染史。排除标准:(1)伴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2)有精神异常,不能配合本研究;(3)对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药物存在过敏现象。根据红绿双色球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5 例。对照组中男38 例,女17 例;年龄11 个月~12 岁,平均(8.7±1.6)岁;病程4~10 d,平均(8.64±2.13)d。观察组中男35 例,女20 例;年龄12 个月~12 岁,平均(8.3±1.5)岁;病程5~10 d,平均(8.23±2.26)d。2 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治疗,即使用利巴韦林(生产厂家: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779,规格:50 mg/袋)治疗,剂量控制在15 mg•kg-1•d-1;维生素C(生产厂家:郑州卓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375,规格:2 ml:0.5 g/支),通过静脉注射方式给药,剂量控制在150 mg•kg-1•d-1;果糖二磷酸钠(生产厂家:上海天龙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623,规格:0.25 g/粒),剂量控制在100 mg•kg-1•d-1,视患儿情况决定是否选择泼尼松进行治疗。本组患儿持续治疗1 个星期。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磷酸肌酸钠(生产厂家:海口奇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430,规格:0.5 g/支)治疗,按照患儿的年龄分配剂量,≤10 岁者控制在0.5 g/d,>10 岁者控制在1.0 g/d。本组患儿持续治疗1 个星期。

1.3 观察指标(1)比较2 组治疗前后心肌酶指标〔心肌肌钙蛋白T(cTn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心肌酶测定需在患儿接受治疗前后收集血液样本3 ml,治疗前则选择在患儿入院后6~12 h,治疗后则选择在患儿经过治疗后1 个星期,采集静脉血进行常规的血清分离。CK 使用酶偶联测定法,AST 和CK-MB 选择免疫抑制法,LDH 选择连续检测法,cTnT 则采用双抗体夹心的免疫学方法测定。(2)比较2 组临床疗效,其中患儿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退,心电图检测显示正常,同时心肌酶指标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为显效;患儿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部分缓解,心肌酶指标及cTnI 明显改善,而心电图检查中偶发异常为有效;患儿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严重的甚至出现病情加重,心电图检查显示异常,且心肌酶指标及cTnI 未得到改善或升高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比较2 组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效果,其中患儿心电图检测中发生心律失常或者ST-T 段相比治疗前好转程度达到90%或者完全得到改善为显效;患儿心电图检查中异常现象相比治疗前好转程度达到一般为有效;患儿心电图检查中异常现象好转范围不足一般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比较2 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心肌酶谱恢复时间。(5)观察2 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心肌酶指标 治疗前2 组cTnT、LDH、CK-MB、CK、AS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TnT、LDH、CK-MB、CK、AST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治疗前后心肌酶指标比较()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40/55),高于对照组的74.55%(4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7,P=0.002)。见表2。

表2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心电图改善效果 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7.27%(48/55),高于对照组的72.73%(4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7,P=0.010)。见表3。

表3 2 组心电图改善效果比较 [例(%)]

2.4 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与心肌酶谱恢复时间 观察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心肌酶谱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与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时间比较(,d)

2.5 不良反应 2 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小儿原发性心肌炎属于临床中一种较常见的病症,多数患儿均是因为上呼吸道或者肠道感染导致,患儿在疾病发作早期阶段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在诊断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漏诊的现象。经过临床总结发现,多数患儿在早期均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热、咽痛及腹泻等症状,但部分患儿无明显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易被忽略,进而错过了早期控制疾病的最佳阶段。患儿经治疗可恢复,且不影响日后的正常工作、生活,但心肌炎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以此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平时注意休息,饮食以清淡、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心肌炎急性发作时应马上卧床休息,及时检查心电图等以明确诊断,对症用药,治疗后也要保证有足够的睡眠与休息,否则容易反复发作。

磷酸肌酸能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在稳定人体细胞膜,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液循环,改善人体心肌营养方面有确切效果[5]。心肌梗死、心肌炎或者心肌病能够导致心肌细胞出现坏死,进而释放出心肌内的多种酶,这是临床中检测心肌酶的重要意义。在血清中通过对心肌酶的测定,可了解心脏肌肉是否处于损伤状态,也便于及早地发现病因,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心肌酶谱是针对心肌病变的一种敏感性检测指标。当心肌细胞发生病变时,早期心电图可能没有特殊的表现,或者表现不够典型[6]。但是心肌酶谱中的相关指标可能会随着疾病发展而发生特殊的变化,影响疾病诊断[7]。实际上在心肌损伤中,细胞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数量,与细胞的存活和收缩功能恢复能力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所以保持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水平成为各种抑制心肌损伤方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心脏代谢保护的基础[8-9]。通俗地来说磷酸肌酸钠主要是一种保护心肌的药物,它的主要作用原理是:可以起到稳定细胞膜,通过控制血小板来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而且在治疗的同时还能起到对心肌功能的保护作用[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cTnT、LDH、CK-MB、CK、AST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心肌酶谱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2 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表明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原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心电图改善效果,改善心肌酶指标,缩短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心肌酶谱恢复时间,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磷酸肌酸心肌炎原发性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引起1岁女童过敏性紫绀一例Δ
益心解毒汤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及对血清IL-6、IL-8、IL-35影响研究
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磷酸肌酸钠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治疗56例分析
左卡尼汀治疗心肌炎的临床价值及不良反应观察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爆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磷酸肌酸钠与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存在配伍禁忌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