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市政道路景观设计的优化分析
——以山东省烟台市港城东大街景观提升项目为例

2021-01-25 03:21孙明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1年1期
关键词:绿带水塘景观

孙明

(烟台市园林建设养护中心,山东 烟台 264000)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烟台市莱山区港城东大街,其是烟台最为重要的东西向交通枢纽。本项目所需设计范围为港城东大街的华庭路至海越路段,其与南北交通要道观海路相交,道路直通南侧为烟台枢纽立交轸格庄立交桥,现状道路两侧的绿带仅仅作为防护绿带用以隔绝噪声和粉尘污染。

项目场地总面积约16hm2,全长约1.6km,宽度约50m,项目现场的完整性强,除小区与学校路口外,并未发现有其他分割场地的道路及设施。场地周边以教育科研、居住、商业用地为主,现状植被基础优良,整体绿量大,常绿背景林厚重,部分绿地出现断层,整体覆盖率47%以上。从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上进行分析,现有的林带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三带式”结构,即背景林带(龙柏、蜀桧、毛白杨);前景林带(国槐、白蜡、紫薇、紫叶李);行道树带(白蜡)【1】。

通过对场地现状的调查,目前防护绿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景观植物品种较为单一、缺乏应有的季相变化、景观植物的空间层次感较为呆板;场地民众的参与度有所欠缺,大量景观空间被限制,无法达到“可观、可行、可玩”的功能效果;现有的水塘水质情况较差,水源供给不足,不是水体出现黑臭,就是出现水塘干涸【2】。

2 项目改进策略

2.1 充分保留现状,丰富季相变化

在现场调查中发现原有的防护绿带内虽然所种植的植物展示十分旺盛,从而起到了较好的防护隔离作用,大大降低了道路上车辆行驶时所产生的尾气与噪声对沿线学校、住宅社区的影响。但防护绿带内的植物经过较长时间的生长,其中的优势植物群落纷纷挤占了其他植物的生长空间,从而呈现出“防护出众而景观性欠缺”的困境。同时,在原绿带中植物以常绿或阔叶的绿色植物为主,缺乏季相上的变化【3】。

为此,本项目植物景观设计中以现有植物为基底,新增了大量的色叶树种与观花、观果类植物,在植物体型选择上为了构建更加丰富的景观层次感并便于后期的“插花式”种植,而选择小苗木、灌木、地被植物等为主,如国槐、北京栾树、丝棉木、合欢、五角枫等小乔木;紫薇、木槿、花石榴、红叶李、珍珠梅等灌木;金叶莸、八宝景天、萱草、费菜、北京夏菊等地被植物。通过上述景观植物的配置使得整段景观带在春、夏、秋3季均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季相变化,不同植物的树叶、果实、花朵等都能够为原本一成不变的景观体系锦上添花。

在景观植物布局时针对不同路段现有的植物采取了不同的搭配方案,如在黑松、圆柏、美国梧桐等为背景的林带中,采用了国槐、白蜡、白皮松、紫薇、黄栌等乔灌木为景观中层、而连翘、锦带花、金叶女贞、红叶石楠为景观低层,并在现有的冷季型草坪上点缀部分宿根草花。同时,设计中所采用的“插花式”种植形成了高低搭配的空间层次感,并且使单位面积内植物的绿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从而提高了绿带在降低车辆噪声和隔绝尾气污染上的功效(见图1)。

图1 场地局部景观效果图

2.2 提升景观绿带的参与度

全民健身作为国家倡导的生活方式,如何让原本空无人烟的防护林带成为周边居民健身锻炼的良好场所,进一步提升景观绿带的社会效应,让绿带从“看上去美”向“用起来好”的方向进行转变。

设计师发挥原有防护绿带的带状优势,沿绿带轴线布置了2 条贯穿整个街区的游步道体系,透水沥青浇筑的漫步道不仅能够为锻炼的人群提供舒适的体验,而且即使是降雨过后地面的积水也能够迅速地通过透水沥青表面的空隙渗透到场地内,从而起到了提高游步道使用率的作用。在游步道线型布局时,设计人员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现状场地内长势较好的防护树种,部分新增的景观节点均沿着人群最为密集的健身步道两侧进行布置,上述景观节点又使得游步道在线型和走向上更加趋向于自然界中的山间小路,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的游步道平添了居民在健身时的体验感,而各类景观节点所形成的障景、借景等效果,使得居民在健身的同时能够欣赏到更加优美的景色。大量的地被植物、花灌木被种植在游步道两侧,阵阵花香随着微风飘向了正在健身的居民,心旷神怡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同时,在游步道两侧还布置了许多景观置石和休闲座椅,从而让居民在健身时有了充足的休息设施,而其他居民也可将其作为社交的场所,三五好友促膝长谈。

考虑到居民除了漫步外还存在多种多样的健身方式,因此,设计师在社区出入口附近还设置了数块不同空间尺度的健身场地,健身操、广场舞以及各类健身器材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健身需求。同时,沙坑、滑滑梯、秋千、绳索钻等儿童游艺设施也被放置在绿带内,使其成为儿童的游乐园(见图 2)。

图2 健身步道实景图

2.3 水体景观设计

在本项目中有一处面积达到1 600m2的水塘,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城市道路所不具备的,设计人员紧紧围绕这一优势,使其成为场地内雨洪管理与生态调节的重要措施。

首先,对其进行彻底的清淤和疏浚,此举不但去除了原本淤积在池塘底部的大量淤泥,从而扩大了水塘的调蓄水量,而且能够减少因富集在底泥中的有机物再次返回到水体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其次,将水塘一侧的道路绿地内降水进行了统一的收集,并采用雨水管道向水塘进行汇集,将降水作为水塘最为直接的补充水源。最后,通过在水塘中布置部分水体净化设备来对汇集到水塘中雨水进行处理,进而使其达到公园绿地景观用水的水质标准。

由于现状水塘较为孤立,原本的道路两侧防护绿带设计也仅仅将其作为区域的蓄水池,未过多地考虑其景观性,致使其与周边绿带景观缺乏联系和呼应。在本次景观绿带提升中,设计人员在水塘内布置了睡莲、荷花等水生植物,睡莲与荷花等水生植物的枝叶在曝气设备所产生的小浪花中摇曳生姿,在炎炎的夏日平添了一种古典美。同时,为了提高水塘与周围景观绿带的呼应和联系,设计人员采用了美人蕉、菖蒲、黄花鸢尾等湿生植物作为过渡景观带,使水塘区域的植物群落能够逐渐向陆生植物带进行过渡。

另外,为了进一步巩固水塘的生态系统,设计人员还在水塘内投放了锦鲤、白鲢等滤食性水生动物以及螺丝等浮游生物。上述水生动物与其他水生植物共同组成了一处较为稳定的食物链系统。雨水中夹带的部分泥沙及有机物为水塘带来了充足的营养物质,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则大大提高了水体的透明度和含氧量,滤食性的鱼类则可去除部分蓝藻和生长过剩的浮游生物。

3 结语

随着全民健身的浪潮不断在各地涌现,居民对于健身空间的需求量在近年来飞速攀升,而在城市建设用地利益紧张的背景下,如何在仅仅具备生态防护功能的城市市政道路两侧防护绿带进行景观提升,使其在景观性与使用性上得到质的飞跃,成为学术界需要面对的一项迫切问题。本文所介绍的案例成功地采取了集约化发展模式,将生态性、景观性与使用性等多项绿地功能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在改变或降低绿地现有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较好地满足于居民对于绿地景观和使用功能的需求。

猜你喜欢
绿带水塘景观
水塘
北京不同道路绿带银杏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英国绿带经验对我国城市开发边界管控的启示
景观别墅
福州市主干道分车绿带对骑行通勤者暴露于细颗粒物的影响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法兰克福绿带体系规划历程与更新策略
醉在水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