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窑建盏烧制技艺
——凭火观色

2021-01-28 07:59谢宗伟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茶宗盏建盏陶瓷工作室
消费导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窑体匣钵建窑

谢宗伟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茶宗盏建盏陶瓷工作室

前言:我国自古以来以瓷而闻名。唐宋以前多为陶器类,宋以后制瓷技艺飞速发展,并领先世界多年。传承至今累积沉淀已有千百年,为近现代制瓷技艺累积做出不朽功勋。建窑建盏为两宋时期八大高古名窑之一,唐末创烧,两宋鼎盛,元明没落致彻底断烧。直至70年代末国家组织陶瓷专家成功复烧黑瓷建盏,发展致2019年建盏行业厂家增至数千家。现代化工业技术也许能代替古时的产量,但是论单只瓷器作品的品质,均无法超越古时美感。只有传承各项古法技艺流程,方可制出极致宋风建盏。

一、窑系特点

建窑系建盏主产区位于福建省闽北山区,南平市建阳区。千年前福建省五大古县邑之一,隶属于建州府,故得名建窑(又名水吉窑、乌泥窑)。因主要制作材料使用当地特殊粘土,和配釉使用的红麻石(赤铁矿)使得建盏成品最大特点就是含铁量较高。坯体微厚,手感沉稳压手,釉面肌理呈不规则自然形成。釉质坚硬,玻化面覆盖较多气孔或凝结小块石英沙粒。传统建盏主要以燃柴升温烧制。采用匠人人工拉坯、施釉、装窑、套装匣钵内烧制。以长时间还原焰气氛烧成,天气、木柴、人工、窑体等均影响烧制温度。正因为烧成温度影响因素太多,故建盏釉面号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二、古法技艺烧制

使用传统隔仓式龙窑,上午十点头间开始点火烤窑,由于闽北湿潮气候。所以窑体未使用过久易导致湿气过重,本次烤窑时间拟13小时。平常在窑体干燥时只需要7-9小时,晚上八点整:慢小火烤窑十小时后,通过观火口,匣钵表面泛灰油光,此油光为内部湿气附着,匣钵体还未见橙黄。所以判断窑内温度大致为500-680度窑体后部转黑烟,青烟渐少,可见窑体排湿见效。

午夜11点二十分观察出烟口,浓烟消散已小于一分钟,并可见明火。观测口见匣钵体已呈微黄,并渐转白,窑壁釉面开始泛光。所以判断窑内温度已接近1000-1100度,此时窑头大门封门。底部留12个5x5左右气口(火路)。转至左右两侧继续添柴。注意:此时左右两侧投柴口在投柴完毕后,需要用几根木头将投柴口封堵,留细逢进气。(其作用是防止大量冷空气进入窑体,于窑内热空气相冲导致匣钵以及盏坯冲线)如下图。用木头封门的作用是因为木头在燃烧时可以消耗部分氧气,加热进窑的空气,并做到边烧边还原。

凌晨3时:停火五分钟,消除部分积碳。待窑内部烟排干净。可见匣钵体呈红偏白色,明火处于漫游状态。所以判断此时窑内部为1220度以上,匣钵内盏体釉面已初始熔融。所以可以开始重点还原烧制。

1.还原阶段需要把排烟口用砖块覆盖,留细逢出烟。让大部分明火集中在窑内。部分火苗通过隔墙底部火口进入下一节升温。

2.还原阶段烧制木材最好使用干燥油性足的松木,容易产生大量浓烟,消耗窑内空气,并慢慢产生一个极好的还原气氛体。凌晨五点整:投柴数根,烟消时间仅为十秒。排烟口可见明火,明火为白色。此时温度为最高点,窑内温度可达1400度左右。匣钵体直接呈白色。匣钵火道可见内部盏已变橙白色,此时釉面纹路肌理恰好还原出现。(匣钵产生隔温作用,所以内部温度差在50-100度左右。此时只需要停止投柴,让内部自然降温即可。继续用同技法烧制下一节窑仓即可。此次烧制窑体的窑砖为手打土砖,而不是现代高铝耐火砖,因为耐火砖的特性是耐热强度高,缺点就是保温性太足。在高温状态下,温度保持的较均衡,在停止投柴时,温度不能有效降低,所以导致很多新建窑口使用高铝耐火砖烧制的建盏容易产生流釉沾底。使用土砖也是更好的效仿宋代古法烧制技艺。土砖的特性是保温能力差,但是散热快,透气性好!在极好还原气氛完成后,可以快速有效降温,将釉面肌理保持在最完美状态。

3.三天后自然冷却降温,窑内温度仍然可达百度左右,开窑门砖,保持半小时通风后方可进窑取匣钵。通风三十分钟后,匣钵温热,一般窑仓左右两侧及距离投柴口较近一墩匣钵保温时间不足,可见开窑盏品乌黑,口沿略黄,带微毫纹,坯胎底足呈红色偏白,是由于距离投柴进气口近,还原气氛弱,保温时间不足原因导致。继续深入取盏,取至第一横列单排第三墩(一般窑仓每横排列为五到八墩匣钵),此位置保温时间充足,气氛均匀。见盏品乌黑青亮,毫纹从底部延伸至坯腰半部,口沿干燥无釉呈柿紅锈色,外部釉色润度十足,釉色流淌沾至匣钵,俗称“沾底”。坯胎油润呈黑灰色。是由于此位置近距离明火持续保温高温还原导致。取盏至第二横排,每墩匣钵上半部盏品乌黑带青蓝色毫纹,毫纹从盏口沿伸至盏壁,未达盏底,釉面较多微小气孔,胎色呈灰黄色,外壁釉质肥厚,个别釉水像水滴状俗称“釉泪”,每墩匣钵越靠下部,胎色越油黑,釉色玻化效果越好。这是因为此排位置靠正中,温度,还原明焰均匀,是烧制成品的极佳位置。取盏至第三横列排,每墩匣钵上部分呈半玻化茶沫色,或呈酱黑色,伴黄色星点,胎足黄红色,匣钵越往下,橘皮纹越严重,玻化效果越差。这是由于此横列排较近距离隔墙火口,导致温度被快速抽离到下一窑仓,很难做到持续恒温。从单一窑仓整体来看,每个位置所出盏品都有所不同,每个位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说把明知道是较差气氛位置的匣钵剔除,那可能又会影响其他位置气氛,所以从古法烧制技艺看,这样的牺牲是必不可少的。

总结:传统建窑建盏是不可多的的瓷界明珠,手艺人采用当地宋法人工拉坯、原始木灰配釉、在未借助任何电子设备辅助的龙窑窑体烧制,凭匠人师傅多年经验判断,这才最真实、最接近宋代烧制工艺。

猜你喜欢
窑体匣钵建窑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的传承与发展
正极材料烧结过程产生匣钵结晶的研究
后司岙匣钵工艺特征及其对青瓷釉面呈色的影响
废匣钵粉加入量对堇青石-莫来石质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关于陶瓷色料生产中匣钵选用的几点建议
建窑鹧鸪斑种类研究
宋代茶文化影响下的建窑黑釉陶瓷茶具探究
蛋形辊道窑结构的窑体内部温度场分析
基于隧道窑窑体散热分析提出窑炉节能改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