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地方志理论研讨会综述

2021-01-31 00:41
上海地方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志书方志上海

张 莉 陈 畅

2020年11月11日,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的“2020年地方志理论研讨会”,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召开。

一、概况

研讨会的主题为“地方志理论研究:难点与问题”。自征稿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地高校、地方志系统、社科院系统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经专家匿名评审,31篇论文编入研讨会论文集,其中方志系统16篇、高校系统11篇、其他4篇。从事地方志理论研究和一线修志工作的参会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各抒己见、探讨交流。各家学术观点相互碰撞和启发,深化了对地方志理论研究中难点与问题的认识,凝聚了情感并达成诸多共识,体现了研讨成效。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黄敬斌,在开幕式上致辞。

除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之外,研讨会开幕式上举办了《方志学述论》赠书仪式。《方志学述论》是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复旦大学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编写的《方志学研究丛书》中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分为三章11篇,约18万字,历经两年编写完成,是对方志学理论尤其是方志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探索性思考和解答。

研讨会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召开。线下以上海本地人员参与为主,包括研讨会入选论文作者、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各区地方志办公室代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和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代表、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和市年鉴学会代表以及《方志学述论》编写组成员等70余人;入选论文外地作者,则以线上视频会议形式参加研讨。

二、主题报告

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复旦大学巴兆祥教授,浙江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潘捷军研究员以及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室主任唐长国分别作《邹逸麟方志思想及其指导价值》《唯物史观与地方史志工作》《地方志社会使用度“微信调查”研究报告》主题报告。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设都离不开对前辈学者已有成果和认知的追溯。巴兆祥《邹逸麟方志思想及其指导价值》主要从方志的概念与属性、方志的价值与功用、方志编撰、邹逸麟方志思想对修志工作的指导价值四个方面,总结了邹逸麟先生对方志学以及志书编修的贡献。

巴兆祥首先回顾了邹逸麟先生对方志和总志的关系以及对专业志和事件志的概念的厘定:“地志”统括总志和方志;方志下分地方综合志和地方专业志;只有涉及某一地区范围的才是专业志;所谓“事件志”,实为“记”,不能称地方志,不属于方志的范畴。

邹逸麟先生认为:方志的属性是资料工具书,优秀的方志都是保存了大量宝贵的地情资料,其价值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珍贵。邹逸麟先生强调做好资料收集、调查与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修志的第一步且是最重要的工作步骤。因此,邹逸麟先生主张,衡量方志质量根本一点还是要从“存史”的角度看它的内容是否真实、全面。总之,全面丰富的内容、实事求是的记录、地方特色的突出,是衡量一部志书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此外,应注重体例完备规范、文字典雅简练、引文严谨、评人述事允当、照片地图精美等。在此基础上,邹逸麟先生认为做好方志编纂工作,一是要确保志书质量;二是要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非否定前人成果的凭空创新;三是要体现地方特色,有地域特色的志书才是上乘之作;四是要将民生作为记录重心;五是要重视方志人才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

巴兆祥所谈的邹逸麟先生对方志基本概念的厘清,是方志学研究中最不可回避的基础问题。只有厘清基本概念,才能谈及方志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巴兆祥在总结邹逸麟先生方志思想基础上更是强调,其对当下的志书编修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地方志工作仍可以从中获益匪浅,如以修志促进地方史的研究、修志者心目中要将读者放在第一位以及要将民生作为记录重点、上海地方志重点应该记载近现代的内容等。

潘捷军《唯物史观与地方史志工作》则是从指导思想的宏观角度对地方史志工作提出建议。潘捷军开篇就强调,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导修志工作,这是习近平同志早在1989年就福建宁德地方志工作提出来的重要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唯物史观这个最基本的原理,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这一重要思想是我们工作的根本遵循。

潘捷军阐述了唯物史观的认识误区问题。其强调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唯物史观的问题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或者说是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这个重大的命题做了重新审视和诠释,有学者提出了富有见地之见,有学者则步入了新的认识误区。潘捷军阐述了以杨耕等为代表的唯物史观研究新论以及陈先达、周文玖等为代表的目前唯物史观基本共识,强调“那种认为唯物史观‘最基本原理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实际上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缺陷,而是后人对唯物史观的误解或曲解造成的问题”。

方志学和史学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唯物史观在地方志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潘捷军指出,当代方志学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个问题始终是影响方志编研工作的重大问题,包括年鉴、地方史等等。围绕这个重大命题,潘捷军阐述了值得关注的四个方面问题——关于详今略古到厚今薄古到详今明古问题、关于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问题、关于二轮修志中的实践问题、关于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问题。潘捷军强调: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等所要求的,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以唯物史观为指引,才能确保志书编纂时的全面、客观。潘捷军同时强调在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前提下,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志书的编纂指导思想可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要特别注意编纂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续志”特别要注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

社会调查是研究人文社会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地方志的使用调查目前仍属学界盲点。为了充分了解和分析社会不同群体对地方志的使用情况及其特点,加强地方志工作针对性和科学性,为地方志更好地发挥“存史、育人、资政”作用提供参考,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自2016年开始探索通过微信平台开展调查活动,相继推出“2016年地方志知晓度微信调查”“2017年地方志需求度微信调查”以及“2020年地方志使用度微信调查”。

唐长国的《地方志社会使用度“微信调查”研究报告》针对不同年龄、专业、学历的社会群体,调查了解他们接触和使用地方志的频率、习惯、倾向性、目的等。调查数据的分析结论为:使用频率经常化、种类差异化、志书当代化、程度功利化、时长小时化、频次月度化、改进途径网络化;不使用地方志的主要原因是接触机会太少,希望有更多的接触机会等等。调查数据从一个侧面量化地展示了当前地方志用户的总体面貌,也拓宽了方志学的研究对象。

唐长国在报告中提出了调查数据结论对改进地方志工作的几点启示:一是要坚持修志为用,提高地方志的实用性。针对研究性使用、工作性使用、知识性使用和兴趣性使用关注的不同内容,提供各种有用的信息。只有实用有用的地方志才会被使用。二是要坚持内容翔实,强化地方志的资料性。地方志书不仅要资料全面系统,而且要细节完备。三是要坚持查找方便,提升地方志的获取性。加强地方志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推进纸版地方志书进入公共服务机构。四是要坚持志鉴史并重,统筹地方志工作的均衡性。不仅要做好志书、年鉴的编纂工作,也要重视地方史工作。五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增强地方志工作的快捷性。地方志书要框架合理、目录详细、索引清晰,电子版地方志书争取能通过互联网精确检索、下载。六是要坚持面向大众,扩大地方志的受众性。持续开展地方志成果“七进”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和进网络。

三、大会交流报告

由于疫情原因,除上述巴兆祥、潘捷军、唐长国的3篇主题报告之外,只有上海本地的7篇论文在会场学术交流,所涉方面主要有方志文献、方志编撰、地方史和地方志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等。

(一)地方志理论研究综述。

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黄伟博士的《2019年方志学理论研究综述》从方志基础理论研究、方志编纂工作、方志管理事业研究、方志史与方志学史、志书研究与利用、方志人物研究、地方年鉴研究等七个方面,全面梳理了2019年学界方志学理论研究成果。通过比对可知,2019年刊发的方志学论文数量较之2018年减少了100篇左右;从论文主题分布来看,2019年学界的关注点较2018年不同,主要从志书研究与利用以及地方年鉴研究两方面展开;论文作者构成也与2018年有所区别,各省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人员的论文数量占比为60%,明显高于2018年占比,显示2019年地方志系统学术氛围、科研能力的提升。虽然2019年的方志学论文数量较之2018年有所减少,但是论文总数依旧很多、研究视角依旧包罗万象、所涉内容方方面面。尤其是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颇引人注目,如:年鉴研究当中的中外年鉴交流研究,方志术语的英译等之前较为少见的研究;方志学宏观研究涌现,对地方志事业发展新方向新思路的研究也屡见不鲜;新方志的整理研究提到正轨,为方志学发展又添一研究领域;对旧方志的整理、分析、利用,一如既往地是高校学者的研究重镇;由史志、史鉴关系引出地方志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地方志的资料性上,跨学科交叉联动、深入互动已成为地方志学术新动态。在总结成绩的同时,黄伟也指出了2019年地方志理论研究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如研究趋向于碎片化、地方化、区域化、保守化,宏观、出色的研究越来越少;研究缺乏深度,有一些研究角度新颖、视野广阔,但往往浅尝辄止。

(二)方志编纂。

欧阳田军的《对探索城市水文化入志入鉴实践路径的思考》指出,志书年鉴作为官方编著的资料性文献,是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载体,也应成为传承上海城市水文化的重要载体。上海水文化资源丰富,通过志书年鉴修编,加大对水文化的调查与整理、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挖掘、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提升、水生态文明的广泛宣传,水文化的上海地方特色和精髓将被不断地挖掘出来,从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一定要充分发挥志书年鉴的载体效应,不断加强水文化建设力度,及时修编成文、入志入鉴,讲好水故事、发扬水精神、传承水文化,使志书年鉴成为上海城市水文化建设和传播的一张“金名片”。

那么,如何在志书年鉴的编纂过程中更好地借助其平台优势和社会宣传效应,加强上海城市水文化建设能力,扩大水文化影响力?欧阳田军结合近十年来上海城市水文化建设情况、上海市水务海洋志书年鉴的修编实践以及对水文化入志入鉴成果的梳理,在水文化入志入鉴方面提出一些实践路径。如:与时俱进,紧扣水文化时代特点;政校合作,发挥水文化高地效应;建好平台,发挥水文化场馆优势;整合资源,做大水文化影响;面向基层,汲取水文化养分;聚焦热点,开展水文化实时工作等。

民国《上海县志》是民国《上海县续志》的续修志书,其体例传承创新于民国《上海县续志》。该志以先自然后社会为序,按自然、政治、经济、人文之顺序分门别类,反映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近代上海之地情,且根据门类记载之需以补遗、考证来补记断限前之人文情况。沈永清在《一部研究近代上海发展的必读文献——读民国<上海县志>随笔》中不仅介绍了民国《上海县志》的编纂情况及其框架结构、门类设置、体裁等,而且通过择其门类内容之要说明了民国《上海县志》是一部资料翔实系统可供今人研究近代上海史的必读文献;因其注重事实,求详求确,亦是一部足可供今人挖掘考辨的资料性文献。

此外,沈永清特别强调了民国《上海县志》所彰显的注重采访调查广泛搜集资料、编纂人员18人中有10人参与前志编纂、总纂和总阅亲自编纂相关门类、注重表体运用等编纂特色可为新方志编修所借鉴。

(三)方志文献。

上海市宝山区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上海的“水上咽喉”和“水上门户”,是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战争日军侵华的登陆地和主战场,也是遭受侵华日军暴行的重灾区。弄清这一段历史,是地方史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朱晓明《关于抗战档案文献及口述史料的开发实践与研究》全面展示了近25年中上海市宝山区党史、地方志工作者通过深入地情实证调查、寻访实录亲历者及后人等途径,积极开展抗日战争时期档案文献及口述史料的开发实践与研究宣传,并且围绕地方史理论的难点与问题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索实践所取得的突破。

无疑,朱晓明所展示的关于抗战档案文献及口述史料的开发实践与研究工作,对于地方史研究中档案及口述史料开发实践以及相关成果的宣传、提升社会教育等都具有重要启迪。

(四)地方史研究。

上海青浦地区处太湖水系下游,境内地势低洼,为确保农田旱涝保收,水利建设成为当地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从明隆庆四年(1570年)巡抚海瑞确立“由黄浦入海”的方针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灭亡的三百多年间,苏、松、太地区的水网体系基本定型。陈力《明清时期青浦地区的水利与社会》主要讲述了自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青浦置县到清末青浦治水过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存在的矛盾,通过治水思想演进、治水实践、水利经费来源,并以治水为契机深入探讨了青浦地区水利建设中所体现出的社会矛盾。

陈力文章中所考察的主要内容以及文后所附的《吴淞江历次疏浚表》参考资料多来源于康熙、乾隆和光绪版《青浦县志》以及民国版《青浦县续志》,充分体现了旧志对地方史研究的价值。旧志中记载的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其中蕴含的生态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直至今日仍具有生命力,值得借鉴。

周敏法在《被整体颠覆的上海早期历史——上海早期历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中通过对学术史的简单回顾指出:上海现存的历代方志,从南宋《云间志》开始,直到明、清、民国的十部《上海县志》,六部《松江府志》,以及从松江府分出的其他六县的历代县志,八百多年来形成了一个文本体系,对上海早期历史勾勒出一个轮廓(即“旧志上海论”),展现出上海地区源远流长、底蕴丰厚的历史文脉;现在学界流行的对上海早期历史的认识,主要是半个多世纪前谭其骧先生提出的观点,即“谭氏上海论”。

周敏法称已对南武城、静安寺、沪渎垒、前京城等古迹逐个重新审视,并对“谭氏上海论”提出自己不同的新解。他以为造成“旧志上海论”“谭氏上海论”观点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出于学者对涉及上海有关地名唐诗的不同理解、对“沪渎”和“华亭海”的理解差异、“疑古派”思潮的影响或是当代学者怀疑旧志编纂者水平等。周敏法同时指出,“谭氏上海论”观点盛行,影响面极广,涉及各种上海当代志书、辞典、教材、专著、论文、历史地图集等相关出版物,应该认真研究“旧志上海论”“谭氏上海论”的异同,把上海的早期历史研究清楚,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并提出相关建议。

中国为伦理社会,尤其重视人伦关系,如血缘、地缘、姻缘以及衍生而来的同窗、同年、同事等纽带联系。梁志平在《李鸿章的朋友圈:上海内地自来水公司创办人考辩》中认同“李鸿章通过近代交通、通讯网络和非正式的人际关系方式,在长江下游地区发挥着重要影响”这一说法。梁志平在文章中逐一考证了曹骧、杨文骏、唐荣俊、刘学询等上海内地自来水公司一众投资人、经营人以及上海内地自来水公司的建立过程后指出:复杂的政商关系,是中国近代早期企业的一大特点。上海内地自来水公司之所以由“粤商”来兴办,也许跟当时李鸿章幕府在上海的势力有关,毕竟这是国人自办的第一家自来水公司,与洋务派关系密切。梁志平文章的核心资料梳理于民国《上海县续志》,充分体现出地方志对于地方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价值。

四、结语

本次研讨会是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自2016年以来连续举办的第五届理论研讨会,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旨在结合高校科研力量和地方志一线工作者实践经验,推进理论研究和方志学学科建设以及理论指导实践工作上的新突破。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方志学理论架构、地方志编纂、地方史研究等主题,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对未来的地方志和地方史工作起到了推进作用。本次研讨会主要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地方志理论研究开放性推进。长期以来,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注重和复旦大学专家的交流合作。这不仅开放性地推进了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地方志理论研究工作,也进一步推进了上海的历史理论研究。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地方志理论研讨会,也为全国从事理论研究和一线实践工作的专家学者探讨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本次研讨会入选论文作者一半来自地方志系统以外,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地方志理论研讨会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地方史的挖掘深入。《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第一次明确将地方史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本次研讨会上,有关地方史的论文数量占比明显上升,涉及领域也有所拓展,从古代史到近代史都有所涉猎,充分体现地方志对于地方史研究的贡献。

第三,年度综述成为固定主题。2019年的地方志理论研讨会上,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就委托黄伟博士作了《2018年方志学理论研究综述》,全面梳理学界方志学理论2018年度研究成果。本届研讨会固定了这一主题。长期以来,方志学的学科建设发展缓慢,其一大原因便在于未能有效结合方志学的各项研究成果。不明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缺乏有效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这也严重影响学科范式的建设。年度综述如能一直延续,将有效弥补这一不足,有助于方志学学科建设的完善。

第四,指导思想和工作实践相结合。随着二轮修志进入尾声,总结二轮修志经验、谋划三轮修志,成为地方志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任务。如潘捷军所指出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审视地方志工作,用唯物史观来引领方志观。这也为下一步的地方志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导,有助于地方志工作在新时代与时俱进地发展。只有在思想上把好关,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修好志,才能建设好方志学学科。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在研讨会开幕式致辞中谈到:中国地方志编修虽然历史悠久,但方志理论和方志学的产生和发展却相对滞后。时至今日,方志学仍然是历史学科之下的三级学科,未能建立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方志学理论体系建构和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随着全国和各省市地方志“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地方志理论研究面临着总结经验、形成体系、构建学科、引领发展的重要任务,希望地方志工作机构能增强机遇意识,在守正创新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通过持续举办地方志理论研讨会等,为方志学理论体系建构和学科建设做出更多贡献,为方志学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实现更大担当出一份力、尽一份责。

猜你喜欢
志书方志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上海之巅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谈编译出版《西藏七大艺术集成志书》藏文版的必要性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