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信息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21-01-31 01:06杨琦晖
师道(人文) 2021年9期
关键词:将进酒李白文本

杨琦晖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正始中学)

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日渐与传统教学相融合。但是,在观摩古诗《将进酒》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师为了使课堂有科技味,刻意地设计了“有科技含量”的教学环节,真正关乎古诗文本的内容并不多。“蜻蜓点水”般的教学导致了娱乐有余、内蕴不足、科技遮蔽文本等问题。

信息化教学中,媒体确实需要由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但是任何工具都要运用得法,才能发挥其良性功效。诗言志,教学古典诗词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运用媒体工具,让学生在文本中穿行,以“探险”的方式与古人进行跨时空的对话。

例如,《将进酒》一诗中有三言、五言、七言、十言句,饮为三百,裘为千金,愁贯千古。教师可以追问哪些字词要重读、要快速读。为了让学生感知轻重缓急的朗读,可以适当插播名家朗读视频,于声音起伏中感受李白的心路历程。

古典诗词的信息化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预期,不妨在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精心创设情境,恰切选择资源

古诗词作为凝练的艺术,具有丰富的意蕴。应引导学生经由语言之路,进入古人之境。而其间经验唤醒、想象入境,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情境教学应该是古诗词教学的首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图、文、音、像于一体,在情境创设方面有着独特优势。《经典咏流传》节目上,“凤凰传奇”组合就用歌曲演绎过《将进酒》,优质音乐的氛围能够使人有较好的代入感,继而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用图像、音频构建文人聚会的场景,让学生虚拟为李白的化身,为其代言:“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配合肢体语言呈现醉态。在想象中重塑作品中的情境,然后设身处地以作者或作品人物的身份“生活”在这种情境中,这样就比较容易和作品表现的情感沟通,产生共鸣。因为文学欣赏本来就是读者通过想象力进行的艺术再创造。当然,要注意教学资源的选择。如果教师运用的素材过多,用时过久,很容易使学生看后仍停留于情境之中,从而游离课堂与文本之外。

二、用好多种平台,拓宽教学渠道

古典诗词的音韵美非朗读难以抵达,轻重缓急跟情感起伏是并举的。一般说来,爱应气徐声柔,悲应气沉声缓,喜应气满声高,惧应气提声凝,急应气短声促。这些抽象的音韵学理论知识,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能够在具象的听读比较(各个版本的朗读,如同学朗读、教师朗读、名家朗读等)中做出评判,进而增进自己对于作品的情感理解。信息化教学增强了对话的多元性,除了传统教学中的人人对话,还有人机对话。学生可以借助相关的APP,对自己的朗读作品实时打分,与名家朗读的音频相比较,及时知晓自己朗读存在的优缺点。

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网络,让学生自主获取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诗题的前世今生。信息技术超强的交互能力,能让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每位学生对于作品的认知程度。有些相对疑难的问题也能促成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三、勾连生活本真,建构文本意义

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对作品的意义分析。作品分析一般总是从外层到里层,从表层到深层。首先是对语言结构与语音语调的把握,其次是对形式和形象的感受,再次是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最后是对象征意蕴的搜索和探究。感性朗读后,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将进酒》中诗人的情感起伏:悲壮—欢快—狂放—愤激—癫狂—愁苦。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文学作品中的感情是经过艺术提炼后表现出来的感情,是一种审美情感。全诗结句“与尔同销万古愁”,表现出诗人以醉中的自由去消解自我在现实中无从得到肯定的苦闷。教师可以由李白的政治遭遇,延伸出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并结合李白的《行路难》,进一步感受以李白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怀才不遇。继而研讨“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怀才不遇?”“怎样才能避免自我在人世间怀才不遇?”依托网络平台查询、交流,大家对这一话题的理解会逐步深入,从而指导学生领会为人处世之道,受益终生。杜威有一句名言:“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的体验。”学习一旦与学生生活发生了联系,学生就会自然报之以极大兴趣,因为这是一种切己的学习,其效果是绝对持久的。

猜你喜欢
将进酒李白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将进酒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将进酒》解读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纸上的李白(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将进酒》朗读教学之五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