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耳后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

2021-02-01 15:15李创肖自安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肉芽肿木村肿物

李创肖自安

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长沙 410011)

2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益阳 413000)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15岁,主因“发现双耳后肿物10年”于2018年08月18日入院,患者家属诉10年前发现患者双耳后有肿物,无红肿、疼痛,无耳鸣、耳流脓、听力下降等不适,其后肿物逐渐增大,遂来我院就诊。体查:生命体征正常,神志清楚,双耳后乳突区可触及约2.0×2.0cm大小肿物,质韧,边界不清,活动可,无压痛,双侧颈部II、III区可触及数个小淋巴结。入院后予以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07×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值19.5%;尿常规、肝肾功能等结果均正常;喉镜示鼻咽喉未见肿物;耳部CT:双侧耳后乳突区皮下软组织对称性增厚,最厚处约1.1cm(见图1)。患者在局麻下行左耳后肿物切除术,术后予以抗感染、补液等治疗,术后病检结果示:镜下见淋巴结增大,淋巴血管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嗜酸性粒细胞脓肿形成,支持Kimura病(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见图2)。

患者为求切除对侧耳后肿块,于2019年01月22日再次入院,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19×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值19.9%;免疫球蛋白IgE 2163ng/ml,余尿常规、肝肾功能等结果正常。于局麻下行右耳后肿物切除术,术后病检示:镜下见淋巴组织增生,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左侧术后14个月、右侧术后9个月未见复发。

图1 耳部CT平扫双侧耳后皮下软组织肿物。Fig.1 CT image findings:Subcutaneous soft tissue mass behind bilateral ear.

图2 左耳后肿物病理淋巴血管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嗜酸性粒细胞脓肿形成(a.HE×400;b.HE×100)。Fig.2 Histopathologic results findings:Lymphatic angiogenesis,accompanied by rich eosinophil infiltration and eosinophil abscess formation.(a and b,Hematoxylin-eosin stain;original magnifications:a,×400;b,×100).

2 讨论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又称为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是一种罕见、发病原因不明的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该病多发于中国、日本、东南亚等亚洲国家,好发于20~40岁男性患者,男女发病率比约为3.3:1~6:1[1,2],儿童青少年木村病非常少见。目前木村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T细胞免疫调节紊乱及IgE介导的I型免疫反应有关[3],也有学者认为与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

木村病最常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头颈部无痛性软组织肿块,常累及大唾液腺(如腮腺、颌下腺)、耳周及颈部淋巴结[4,5]。12%~16%木村病患者累及肾脏[6],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伴蛋白尿、血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清IgE水平升高是木村病患者主要实验室表现[7],有文献报道,病灶大小与嗜酸粒细胞比例是相关的,并且病灶越大,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比例越高[8]。木村病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多表现为累及腮腺及皮下的多发病灶,伴多发、双侧颈部淋巴结增大,且密度或信号均匀,无坏死或融合,病灶与周围组织多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9]。与邻近组织相比,病灶MR信号强度在T1加权成像上为等信号或轻度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增强CT扫描多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增强,增强MR多表现为中度或显著增强[10]。木村病的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活检,光镜下特征性表现为小血管增生伴玻璃样变,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微脓肿形成[11]。

木村病主要是与血管淋巴样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ALHE)相鉴别,两者临床上多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皮下软组织肿块,组织学上表现为小血管增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因此常易混淆。ALHE常见于西方中年女性,病变较浅表,多伴有皮肤颜色改变,典型表现为红斑丘疹或结节,边界清楚,不累及淋巴结及唾液腺,少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清IgE升高。在组织病理学特征方面,ALHE镜下可见不规则扩张的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各异,异型性明显,无玻璃样变,且组织无大量增生的淋巴滤泡[12]。此外还需与淋巴结结核、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炎等疾病相鉴别,但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活检等不难鉴别。

本病属良性病变,预后多良好,但易复发,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由于肿块无明确包膜,边界不清,手术不易彻底切除,术后复发率可达到25%~51.7%[1,13]。糖皮质激素可使病灶缩小并抑制免疫刺激反应,尤其适用于合并有肾病综合征和复发的患者,但激素减量或停药后疾病易复发,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复发率可达45.8%[14]。此外,有研究显示来氟米特、霉酚酸酯等免疫抑制剂为治疗木村病提供了可能的有效方法[15],但考虑到此类药物全身副反应,尚需大量循证医学资料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部分木村患者对放疗敏感,但仅局限于缩小局部肿物的大小,对系统性疾病无明显作用。因此,需要针对病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肉芽肿木村肿物
横切面与纵切面联合定位法在乳腺肿物微创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结核肉芽肿形成及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激惹型脂溢性角化病的高频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
多层螺旋CT诊断在以多发结节、肿块为特征的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中的意义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临床病理分析
《台声》画坊
抗生素在脐窝的局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