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人民立场及其哲学底蕴

2021-02-01 00:00张云丽虞满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幸福观劳动群众

张云丽 虞满华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观,其中蕴藏着深厚的人民底色。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实现幸福生活的行动指南,也是让每一个中国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基本遵循。

一、主体向度:人民幸福是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宗旨

(一)奋斗立足于中国人民的幸福

任何一种幸福观都有它的主体,主要包括“这是谁的幸福”和“为了谁的幸福”两层含义,也就是站在谁的立场上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历史,而且还推动了社会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1]286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的主要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人民在习近平心中始终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是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鲜明底色。正如习近平所说:“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2]只要与人民同甘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这种深厚的人民情怀植根于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锻炼的经历。习近平曾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3]401在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党支部书记期间,他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帮助村民改变村庄落后的贫困面貌、提高收入等问题。陕西梁家河,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习近平,他逐渐适应了知青生活,不断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深刻了解当时农村的实际生活现状和老百姓的疾苦,帮助老百姓办成了很多的实事和好事,如办沼气池、翻修厕所、办铁业社和缝纫社、打井等,让村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和舒适。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是一幅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的生动图景。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在农村扎深了根基、接足了地气,为改变乡村落后的生活面貌、为农民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深刻诠释了“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认为人民是幸福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的统一体,要从实际出发,从老百姓最根本的现实利益出发,实现人民群众最大的“幸福”,“努力在为民动真情、谋利出实招中,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落到实处”[4]34。

(二)奋斗着眼于全人类的幸福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幸福指南,也是世界人民和全人类追求幸福的价值指引。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强调,奋斗着眼于全人类的幸福,拥有着世界的胸怀与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5]545放眼全球,经济衰退、疫情蔓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危机和挑战。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推动着人们之间的日益紧密的联系和交往,出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使国家和民族之间形成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从而推动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由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多样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交往合作日益密切了起来,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呈现出日渐交融、不可分割的大格局,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6]。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营造中国人民幸福的外部环境,也有利于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起创造和平安宁美好的世界。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中国秉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理念,积极分享抗击疫情经验,为20多个国家提供医疗救助,行天下之大道,与世界人民并肩“抗疫”,展现了为全人类生命健康、幸福负责任的大国胸怀和担当。马克思提出:“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7]7当前中国所研发的新冠疫苗,本着全球公共产品的定位,大规模地援助供给其他国家,大范围地为民众接种,给世界人民带来生存和健康的希望,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幸福是奋斗的目标追求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幸福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每个人都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马克思认为,幸福要着眼于人的现实世界,通过人的自由自在的活动,获得个人的幸福进而实现全社会、全世界、全人类的幸福。《辞海》中定义:“幸福是人们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预定目标和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8]2570幸福描述的是个人对于现实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理念,强调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而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幸福观。它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激励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奋斗实现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9],这些表述揭示了奋斗与幸福的辩证关系,是新时代的奋斗幸福观。奋斗和幸福相生相伴,幸福离开了奋斗作支撑,将会变得虚幻,奋斗没有以实现幸福作为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实现目标需要不断奋斗,只有奋斗才会获得幸福人生。奋斗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幸福,人们在奋斗中运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优势,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个人的目标和理想,这样他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充满生机、活力和热情,获得的幸福感就会更加真实。在奋斗过程中去感受幸福,才是最懂得享受幸福的人。奋斗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和行动指南。

二、价值彰显:奋斗是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底色

(一)以奋斗为底色,“扶贫先扶志”

现如今,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但仍然存在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亲自部署,亲自督战,与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在脱贫攻坚的前线阵地。在习近平心中,中国人民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家庭。哪怕只有极少数群众没有脱贫,小康社会依然不能实现。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打好脱贫攻坚战,决不能让某一个人、某一个地区陷在贫困的循环圈中。因此,我们要坚持全局的观念,集中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带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进而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满足。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脱贫攻坚的开展带来挑战,如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居家隔离和减少人员集聚等疫情防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要想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需要在“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标准下,做好贫困户的思想工作,坚持群众的主体意识,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人民主动脱贫、乐于脱贫、勇于脱贫,不是假脱贫,也不是等靠要,而是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去追求幸福、过上人民群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撸起袖子加油干”,让人民群众知道幸福生活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2020年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今后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奋斗,防止返贫现象的出现,同时也要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效的衔接。脱贫摘帽不是实现幸福生活的终点,是开启幸福生活的新起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因地制宜,防止返贫,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实效来赢得人民群众的真正赞同和满意。只有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发挥锲而不舍和“水滴石穿”之功,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才能与人民群众共同开创更加富裕美好幸福的新生活。这个过程既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也离不开扶贫干部的奋斗。只有通过奋斗,人民才会过上幸福的美好生活;人民幸福感得到满足,国家才会更好地繁荣发展;同样,国家的繁荣富强,就能为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提供坚强的保障。

(二)以奋斗为底色,增进民生福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党和国家取得的一次次伟大胜利,都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奋斗的结果。人民群众的幸福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民生问题。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紧紧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第一,推动改革,共享发展成果。把促进就业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不断加大民生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工待遇,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桎梏,深化制度体制改革,积极关注和解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第二,保护生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党中央站在全局的角度,提出要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建设青山绿水、美丽宜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12可见,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奋斗为实施路径,以增进民生福祉为依归,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得以提升。

(三)以奋斗为底色,清除黑恶势力

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人民群众是决定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人民群众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环境而开展的一场伟大斗争。这场斗争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保障人民安全,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指数和幸福指数,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黑恶势力不除,国不宁、民不安。基层社会治理是党中央政策执行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治理工作关系着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基层政府要善于利用自己知民情的优势条件,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巩固基层政权,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从人民群众最深恶痛绝的“黑”和“恶”下手。黑恶势力是文明之痛、社会毒瘤,要“拔出毒瘤”,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打响这场“战役”胜利的根本动力源泉。广大党员干部和其他公职人员,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身作则,做人民的表率,敢于同黑恶势力作斗争,依法查办,毫不含糊,努力揪出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老虎”“苍蝇”一起打,铲除群众身边的腐败分子,将黑恶势力暴晒于阳光下,接受人民的审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国家总体安全,进而不断推进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哲学意蕴: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哲学底蕴

(一)秉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现实的幸福离不开人们从事日常的生活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人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幸福,找到自身的存在方式,“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1]4。回归生活,寻找此岸世界的幸福快乐。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幸福是人们通过自身的现实活动而获得的一种积极和快乐的情感体验,而实践就是获得幸福人生的必然要求和主要途径。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136只有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解决实践问题。实践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人在实践中创造了生活,并在生活中获得了幸福感,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表现。幸福的核心是实现现实主体的幸福,让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最根本的利益。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就是靠奋斗的实践来实现的。我们的工作成效也是靠实践效果来检验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2]28实现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需要踏踏实实做好民生工程,不要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最关心的生活实际难题;敢于啃硬骨头,下大力气,增强狠抓落实本领,久久为功,一茬接着一茬干,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二字念兹在兹、无日或忘,坚持人民至上。人民始终是党和国家高歌前进的主力军,党员干部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人民多干实事、多谋利益。

(二)守正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核心的内容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其哲学基础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幸福思想最早出现在他的博士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在选择职业时,我们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己的完美”[7]7,体现了马克思青年时期追求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的决心。马克思毕生都在为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具体来说,就是人民群众的幸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他强调幸福不是简单的占有和享受,而是在奋斗的过程中精神的享受和丰富,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幸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幸福生活要靠人民群众自己去奋斗去实现。党的力量源泉是人民群众,践行群众路线,扎根群众、时刻不忘群众、处处团结依靠群众,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信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就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

(三)汲取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勤劳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体体现在广大中国人民勤于劳作、艰苦奋斗,为了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追求。劳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人类历史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劳动创造的。“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12]44人们经过劳动,获得了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物质资料财富,保障了日常生活所需,这是获得幸福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劳动也创造出了灿烂的精神财富。在劳动过程中,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形成创造性思维,进而不断加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赞赏,逐渐地形成了人们的精神文化财富,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在劳动中得以传承下来。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9]幸福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的主观感受,是人的精神的内在体现,人们在达到自由自觉状态下的劳动过程中收获了精神上的满足,就是一种幸福。拥有幸福生活离不开物质财富的积累,物质财富是通过人类勤劳的双手创造的,而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的精神财富才是体验幸福人生的真谛所在。马克思说:“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13]38劳动作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表达个人思想、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享受劳动、体会劳动的苦与乐、学会分享劳动的快乐,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满足感,从而提高劳动的热情和激情。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不仅自己努力工作、夙夜在公,而且带领广大劳动人民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并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艰苦奋斗、勤于创造的作风,全面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每一个劳动者感受到幸福的真谛。

四、结语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古往今来,奋斗是一切成功和幸福的源泉活水,只有在奋斗的过程中才能拓宽人生的格局,掌握幸福的真谛。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应时代变化而生,是对新时代何为幸福的思考,是对幸福如何实现这一哲学命题的回答,是对实现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时代指引。

猜你喜欢
幸福观劳动群众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启示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多让群众咧嘴笑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