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大学文化治理体系,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
——以商丘师范学院为例

2021-02-01 00:00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育人大学教育

司 林 胜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大学治理体系是一个包括大学治理理念、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实施机构的有机系统。”[1]近年来,围绕大学治理,学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具体探讨,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既有国外大学治理研究(1)参见钱颖一《大学治理:美国、欧洲、中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张丽娜《何以提升大学治理效能——基于4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治理关键要素的比较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5期;马培培《论美国大学治理中的学生参与》,《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也有国内大学治理探讨(2)参见张德祥《我国大学治理中的若干关系》,《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7期;李立国《大学治理的基本框架分析——兼论大学制度和大学治理的关系》,《大学教育科学》2018年第3期;胡娟《从学者治理、学校治理到学术治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研究型大学治理》,《复旦教育论坛》2021年第1期;杨光钦《大学治理理念及领导方式的系统集成改革》,《中国高教研究》2020第6期;张洪娟《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大学治理探析》,《江苏高教》2020年第5期;邱水平《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的若干重要问题探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0年第1期;甘晖《基于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学治理体系构建》,《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7期;眭依凡《大学领导力提升:推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1期。,内容涉及大学治理的各个方面。

大学治理是对大学运行的顶层设计,规定着大学的基本架构,对大学的运行和发展具有战略导向作用[2]50。大学治理研究的是大学各个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决策权配置问题,“仅在制度设置和组织结构上做文章是不够的,组织文化也应是组织治理的题中之义,而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反映”[3],大学治理应该有“思想引领”[4]。大学文化会使“大学成员对大学产生一种认同感,并会激发大学成员对超越自身的信念和价值观的承诺意识,继而产生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功能性行为,从而增强大学战略实施的有效性”[5],“大学文化影响着大学治理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有助于推升大学治理的能力”[6]。在此情况下,如何完善大学文化治理体系,提升大学治理能力,成为高校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是一个新的治理生态,“大学文化体系已成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涵养师生文明素养、提升师生对治理体系的认同感”、优化学校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文化“体现了大学的信念目标、价值取向、群体意识和精神气质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7]。

近年来,商丘师范学院积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不仅从顶层设计、条件改善、教学管理、学生服务等层面进行了大量实践,且将教师和学生同时置于“学习者”的位置,坚持立德树人,通过“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3)学界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关注较早,成果颇丰,但其研究中的“学习者”为学生,本文所说的“学习者”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确立了学校一切工作围绕教师职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进行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广大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自觉传导并潜心教书育人的良好局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了学生成长成才。以此为中心,培育了校园文化,提升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现就相关思考和具体做法略作介绍。

一、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

“大学初心,旨在育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功能也因时代的发展变化而逐步拓展,“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延伸到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但究其根本,立德树人才是大学的初心和教育的本质”,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办好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核心理念”,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8]。

坚持和完善落实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着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使立德树人成为教育者的一种自觉,成为一种教育常态。作为大学管理者,在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1.牢记一个使命。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必须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才能不偏离工作目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认知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2.扮演两个角色。要努力成为政治家,坚定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同时,要做好教育家,坚守教育情怀,掌握教育规律,不断优化教书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四个服务”能力。

3.上好三堂大课。在充分发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作用的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加强教育引导等方式,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组织好开学典礼、领导上讲台讲思政课和毕业典礼,做好入学教育、日常教育和离校教育。在不同阶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引导。

4.统筹四支队伍。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双带头人、专业教师在学生管理服务中的作用,坚持立德树人的一致性目标,形成“三全育人”的合力。

5.管好五个阵地。要针对课堂、宿舍、网络、社团、社会等不同学生工作阵地,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策略重点。加强学生学风和教风建设,让课堂真正成为育人主阵地;优化学生生活管理模式,推行书院制育人模式,让学生宿舍成为育人的重要载体;高度重视学生网络行为,主动开展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关注学生社团活动,保持意识形态和正能量的方向;关注学生社会实践和活动,保障学生安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6.关注六个群体。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作用,谨防学生干部官僚化、贵族化倾向,尤其要注意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关注学生社团骨干成长,加强学生社团活动和骨干的组织化建设,引导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的正确方向;引导学生创业精英成长,关注其价值观的形成,引导担当社会责任;满足学霸群体的学习条件改善,使其安心学习,增长本领,传递正能量;关注心理、身体、经济困难学生状态,使其能及时得到帮助和温暖;特别要关注“佛系青年”这一学生中的较大群体,这类学生往往是“键盘党”,不少时间活跃在虚拟世界中,“发牢骚、吐槽”几乎成为习惯,对待这类学生,要给予情绪发泄的适当渠道,要及时与其互动交流,引导他们关注主流和正能量,实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健康形成。

总之,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发生改变,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不同群体的学生都能在正确的培养方向上成长成才,达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9]。

二、积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生态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0]。教育生态系统是以个体、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而形成的开放性结构[11]。“在宏观稳定状态下各生态要素相互协作、彼此协调”,“具有动态的生产功能,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宏观和微观运行的协调发展”[12]。

商丘师范学院积极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形成师生广泛认同的价值取向,积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确立学校一切工作围绕教师职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进行的工作思路,通过打造良性互动育人环境,不断丰富具有商师特色的大学文化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一)学校发展定位聚焦学生发展,让学生学有所长

一是学校价值追求聚焦立德树人使命。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逐步从“办什么样的大学”回归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上,秉持“应天归德、智圆行方”校训,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努力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二是学校转型发展聚焦应用人才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和区域主导产业,全力推进“教师教育精品打造、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大型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质量提升、应用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综合体创建”等八大工程,基于学生的就业导向、创业引领、考研深造等个性化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深造有潜力,发展有空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是教学管理机制尊重学生个性选择。实施完全学分制,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按学分交费、按绩点授学位的教学管理机制,赋予学生在学程、专业、课程、教师等方面的选择权和个性化发展的可能。

(二)教育教学改革确立学生主体,让学生学有所获

一是专业结构调整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关、停、并、转”,增设了一批社会需求大、学生愿意学的应用型专业,关停了近20个长线专业,使招生专业压缩到64个,应用型专业达到80%以上,形成了“教师教育、商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服务、文化创意、先进制造配套服务”等6个应用型专业集群,优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资源结构,拓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空间。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应用能力。构建“产学研创相结合、教学做练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各个学院探索形成了“一院一品,一专业一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有效保障了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

三是课程教学范式强调主动自主学习。实施“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实施协作探究、翻转课堂、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项目化等教学模式,鼓励非标准化考核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忙”起来,提高学生学业挑战度,把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教学中,有效地提升了课程教学效能。

(三)产教融合发展面向学生能力,让学生学有所行

一是合作发展联盟建立产教融合机制。学校与神火集团等100余家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同成立“商丘师范学院合作发展联盟”,构建了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机制,推动了地方人才、技术需求与高校教育、科研及社会服务的无缝对接,完善了校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内部治理体制机制。

二是行业学院建设发挥引企入教作用。以“中科曙光大数据学院”“北斗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中科遥感学院”等行业学院为平台,引进企业技术和人才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使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需求。

三是校企共建平台加强产教协同育人。与企业共建有达内教学实训中心、汽车工程实训中心、青少儿编程教学中心等协同育人平台10多个,形成了产教协同育人的机制,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四是产教协同创新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与地方和科研院所共建有商丘科学院、河南省干制辣椒产业技术院士工作站等协同创新研发平台,汇聚高层次人才,面向商丘市产业集聚区和主导产业,加强技术开发和服务。

五是校地联合联动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以河南省豫东片区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为中心,依托中原名师工作坊,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职前职后一体化”“用一线名师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建立起“2110”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基础理论教育,1年校内理论与实践联合培养,1年中小学、幼儿园顶岗实践,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对接。

(四)师资队伍建设助力学生成长,让学生学有所依

一是教师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教学投入。学校设立三大教学奖励,重奖一线优秀教师。“校长教学质量奖”是教师教学最高奖,形成教学名师引领示范效应;“教学奉献奖”是教师教学“老黄牛奖”,发挥教学奉献引导作用,鼓励教师潜心教学,默默奉献;“青年教师教学奖”面向40岁以下教师,以赛代训,以赛促练,发挥青年教师引路作用,推进青年教师站好讲台。

二是教师发展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行动计划”,针对教师职业生涯不同阶段和教师发展实际,开展教师出国培训、单科进修、企业锻炼等系列教师培养活动,促进教师成长和教学发展。

三是教师师德师风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程》,出台《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加强师德师风和教学行为规范管理,树立师德师风典范,评选“商师最美教师”,严惩师德失范和教学事故,保护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权益。

(五)科研服务社会吸收学生参与,让学生学有所用

一是“1+N”合作建立科研服务地方机制。在与商丘市建立“1+N”战略合作协议基础上,与商丘市各部门和县区签订了具体合作协议,组织中层干部和专家对商丘市所有产业集聚区进行了系统调研,把握了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找准了学校服务地方的方向。

二是科研转型奠定科研服务地方基础。瞄准商丘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组建科研团队,搭建科研平台。广大教师通过横向科研项目服务社会,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而且扩大了学校社会影响,拓展了学生就业市场空间。

三是师生协同科研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在信息技术服务、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文化创意等专业集群中,教师在服务地方过程中吸收学生广泛参与,有力支撑学校服务社会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六)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探索,让学生学有所为

一是“一贯穿”引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践行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学生工作等“六个站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法。

二是“三个融入”助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实施专创融合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城市社区,搭建产教融合发展和双创平台,实现校内孵化,校外承接目标;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产业发展,在创业项目选择、创业指导、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与产业互动发展。

三是“五个拓展”保障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按照“空间、主体、项目、功能、过程”等“五个拓展”的思路,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多功能创新创业生态孵化链条,建设YOUNG创谷创新创业综合体。

(七)资源条件建设围绕学生中心,让学生学有所乐

一是校园功能完善满足学生宜居。加大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园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力度,优化完善校园功能,营造美丽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二是教学条件改善满足学习需要。加大力度建设改造教学实验实训平台并开放共享,建设数字化校园和智慧教室,改造图书馆和体育设施,使学生实验实训等教学条件大大改善。

三是生活条件改造营造人文关怀。投入大量资金对两校区电力增容,保障了教室、学生宿舍、食堂空调全覆盖的电力需求。同时,对老校区学生宿舍和家具进行整体改造和更新。宿舍楼新安装直饮水、吹风机、售卖机,宿舍区安装电动车充电设施,有序引进共享单车等服务设备,大大方便学生生活。全面升级物业服务和就餐环境,改善饮食品质,营造优质的服务育人氛围。

(八)管理服务优化立足学生本位,让学生学有所感

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让学生感知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感恩教职员工的付出。

一是制度设计提高权益保障度。在学校治理过程中,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形成对学生权益的根本保障,严格执行制度形成对学生权益的基础保障;适时修订学生管理制度,形成对学生权益的主动保障;及时响应学生诉求,形成对学生权益的直接保障。

二是学校管理提高学生参与度。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有利于增强大学相关决定的正当性以及被接受性,提高治理效能,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13]。通过学生代表全程参加校长办公会、食堂考核注重学生评价、教学质量评价加大学生评教比重、三大教学奖评审增加学生评委等方式,保障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话语权。组建公司化运营的玄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由学生自主经营和管理,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自主成立“教学信息员”“教管委”“图管委”“宿管委”“食管委”等组织,参与学校事务管理。

三是学校运行注重学生体验感。图书馆早晨7点前开门,延长开放时间,免除自习学生早晨进馆排队之苦;公布无课教室信息,设立考研专用教室和朗读室,解除考研学生占座之烦;食堂经营推迟到晚10点后,增加花色品种,满足学生夜宵之需;改革毕业典礼模式,使每位毕业生真正成为毕业典礼主角,去除毕业生被区别对待之屈;为毕业生发放具有校门进入、就餐、图书阅览功能的校友卡,给予校友返校之便。

四是学生服务追求学生满意度。实施“一会两平台”的学生服务模式,由学工部牵头,定期召开学生事务联席会,集中研究解决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跨部门问题。建立以党政办督查督办科运营的“商师立交”微博为主的双微矩阵线上服务平台,收集、协调解决学生日常困难和问题,以学生事务服务大厅、就业服务服务大厅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学业一站式快捷线下服务平台。

三、营造激励教师潜心育人的工作环境

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态度决定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我国大学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增进教师的参与[14],在此过程中,通过打造良性互动育人环境,促进教师发展和潜心育人,对于更好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一)创造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尊师重教氛围

牢固树立学校一切工作围绕教师职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进行的工作思路,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办学理念上,坚持立德树人,着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生态,真正确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在办学思路上,坚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定位,真正发挥教师是学校发展第一资源的作用,优化治理体系,改革相关制度,让教师主体地位凸显,潜心教书育人意识浓厚。

(二)确立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师生教学关系

践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理念,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深化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扩展课程边界,创新教学方法,变革考核和评价方式,践行教学的学术观、民主观和协作观,促使教师从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向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变,实现“知识传递—综合应用—拓展创造”的梯次课程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效能最大化,在教与学的融合转变中,形成教学相长、民主和谐、良性互动的新型师生教学关系。

(三)建立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教学管理制度

实施完全学分制,出台《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工作方案》《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试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赋予学生在学程、专业、课程、教师等方面的更多选择权和个性发展可能,改善学风,倒逼教师加大教学投入,改进教学质量。

(四)健全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教学激励机制

坚持实施“教学奉献奖、青年教师教学奖、校长教学质量奖”三大教学奖励制度,开展“最美教师”评选活动,让“教学优秀”的教师和“科研优秀”者一样在学校扬眉吐气。改革教师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增加课程系数,立项开展教学范式综合改革课程,加大教学改革成果奖励力度,调动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职称评审办法,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业绩在职称评聘中的权重,向教学优秀者倾斜。

(五)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教师发展制度

加强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强化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保障,保障教师发展专项经费,积极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持续开展入职培训、挂职锻炼、单科进修、境外培训、校本培训等八大系列教师培养活动,促进教师成长和教学发展。

(六)优化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教学评价机制

简化教学监控流程和内容,尊重教师“教学事权”,出台《教学质量免检教师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探索教师教学质量免检制度,减少简化那些单一重复、简单量化的教学评价指标,免于教师“戴着镣铐跳舞”,让教师回归本位、专注本职工作;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注重教学持续改进,出台《学生网上评教工作实施和管理办法》,改变传统地把学生当成专家的学生评教设计理念,重视开展教学过程评议,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评价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引导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和改革,持续改进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督导模式,构建教学督导团“精准帮扶”、领导“推门听课”、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教师互听课”等制度安排,实施《新入职教师教学质量达标认定管理办法》,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确保教学效果持续提升。

(七)改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教师评价制度

坚持“教学人人都要追求卓越”的教师教学评价标准,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逐步扩大教学质量优秀等级比例,不设优秀比例上限,优化优秀等级标准,给每一位教师提供了获得教学优秀的可能,引导其回归教书育人本分;改革教师科研评价机制,取消全员“工分式”科研评价办法,优化科研奖励办法,加大优质科研成果奖励力度,注重在职称评聘、晋级晋职、人才评定等学术评价中科研评价中的作用,避免学术生产力边际效应的递减和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维护大学的学术生态;积极探索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五唯”办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导向。

(八)强化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制度约束机制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规程》《教师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执行《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精神文明建设奖管理办法》,对师德师风和教学违纪问题“零容忍”。建立教师约束和退出机制,对于违反工作纪律和师德师风的教师,坚决调离教师岗位或开除教师队伍。

(九)改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教学科研条件

加大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园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力度,营造文明优雅宜人的育人环境,努力改善民生条件,让师生心情愉快,乐教好学。加大教学、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教学新场景和科研平台建设,支撑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活动。

(十)提升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管理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善待教师,优化管理流程,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主动关心,学会倾听,及时帮助教师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教师全身心投入,热心教学、潜心问道。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已经基本生成,初步构建起党委书记和校长主张师生权利、管理和服务人员保障师生权益、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的“三全育人”格局。

猜你喜欢
育人大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