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精准化探赜

2021-02-01 15:56马云天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技术支持教育资源精准

马云天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党政办公室,广西 桂林 541004)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1]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党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事关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

一、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新特征

(一)数据库加速扩充,促进防控科学化

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加速迭代,促进了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技术俨然已经成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方法,大数据的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大数据技术不仅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跨学科理论研究的视角,也为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了跨领域实践研究的方法,极大丰富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信息数据库,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克服了以前孤立的、局部的弱点,呈现出信息传播规模大、类型多、速度快、精度高等特征。大学生作为网络原居民,是数据信息的重要“生产者”;在数据连接、数据沉淀、数据组接的过程中,形成了无缝式、全链条、多元化的数据矩阵;如此海量的数据信息生成了研究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全部样本即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不仅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拓宽了信息领域,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数据资源。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可见,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根本性。大数据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特征,使得人们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与其他领域之间的要素分配和内在联系,深化对高校意识形态的认识。大数据时代信息大量、多样的特点,推动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定量分析的实践。大数据技术改变了哲学社会科学过于依赖定性分析的研究特点,使得理论研究更加数字化、科学化,研究成果比较直观、具体,有利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实证研究,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控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

(二)预测性显著增强,促进研判系统化

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作出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研判。大数据如实记录了人们交流交往、娱乐购物、行动轨迹等信息,大数据技术将人们的所有轨迹信息进行数据分类、加工、处理、分析,根据大数据的相关关系进行数据的集对分析和建模分析,进而探寻深层次的本质特征,从而对研究对象未来的发展变化作出科学的预测。因此,运用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分析当前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对其进行精准识别、精准管理,还可以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精准预测和科学预判。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不仅要做好当下相关领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也要做好未来可能会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相关因素的干预工作。针对已经掌握的大数据技术,需要对可能涉及的影响因子进行重点关注,或在技术上进行阈值设定;当影响因子达到阈值临界点时进行报警提示。如此能够尽早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实现大数据技术预测性功能的最大化。

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判,需要对大数据技术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分别进行探究,更需要二者的融合互补;主要是将大数据的思维、方法和技术等有效融入高校意识形态,不断丰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手段和理论研究。意识形态不是支离破碎的思想和观念,而是系统、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思想体系,系统性是其典型特征[3]。大数据技术实践的预测性也呈现出系统性的特征,大数据技术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特点。因此,大数据技术有力地维护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保证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长效性,促进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判系统化。

(三)决策力不断提升,促进引导精准化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对高校作出科学、精准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是复杂多变的。大数据技术正在成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能够精准地防范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科学地作出决策判断,从而逐步提升判断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决策力。大数据技术有利于处理好问题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数据精准识别和模糊计算的关系,有效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大数据技术有利于促进理性思维、预测性思维的养成,提高决策的精准性,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范能力,着力提升决策的效能性;大数据技术有利于转换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思维方式,影响高校评判意识形态安全的参考“指标”,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大数据技术实现了研究样本的精准选择和数据的精准分析。真实、准确、海量的数据信息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供了有效参考。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不再拘泥于内容和形式,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和精准匹配,进一步增强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吸引力,有针对性地满足了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实现了研究样本的精准选择。依托大数据技术,能够更为真实、直接、具体地掌握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监测和预防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有效的决策力促进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精准引导。大数据时代,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广播式”的教育模式、统一标准的教育内容,因针对性不强,影响教育效果。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不再局限于传统“点对面式”教育,而是转向“点对点式”教育,注重教育对象的需求精准化,促进教育对象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均衡发展。

二、大数据技术支持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精准化的逻辑演进

(一)党的领导:大数据支持下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逻辑先导

首先,党的领导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先导。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才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转变教育理念,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其次,党的领导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先导。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才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实现大数据技术在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下的理论升华,丰富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为其提供理论支撑,为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最后,党的领导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行动先导。大数据时代,掌握了大数据技术就是掌握了主动权,能够通过技术实现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把控,更好地发挥大数据技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作用。总之,在党的领导下,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才能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党的领导为大数据技术“赋能”,确立了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性质,筑牢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二)内在关系:大数据支持下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逻辑展开

大数据支持下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要处理好三种关系。首先,要处理好网络信息与大学生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原因。互联网将世界连成了“地球村”,网络信息传播呈现出速度快、海量性、复杂化等特点,其中别有用心的不良信息传播不容忽视。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对于不良信息的甄别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这个过程就是针对不良信息澄清事实、还原真相的过程,是引导大学生辨别真伪、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其次,要处理好高校意识形态传播者与网络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抓手。高校意识形态传播者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力量,能够准确解读网络信息,直接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这就需要高校意识形态传播者主动传播正能量,通过传播内容升华、传播话语变革、传播方式转换等实现对正能量信息的有效放大,从而实现有效传播;对于网络传播的负面信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及时、准确地厘清信息背后的意图,对负面信息进行有效解剖,指出其背后隐藏的危害,并对受众做好解读工作,消除负面信息隐患。最后,要处理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点。有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直接影响高校师生对高校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拥护,影响到高校意识形态在新媒体中的实际效能”[4]。这就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严格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传播话语、传播方式等的选择,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大学生的角度进行无声的润育,不断增强教育的影响力。

(三)立德树人:大数据支持下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逻辑归宿

大数据支持下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逻辑归宿是由高校意识形态的性质所决定的。高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强阵地,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立德树人成为大数据支持下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逻辑归宿,就在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要在切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5]不断解析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探索内在价值的过程,需要学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增强信息识别和判断能力,让大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理论的指导价值,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高效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学会有效化解矛盾、降低风险、转危为机,在危机中育新机、开新局。这就需要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深刻理解科学理论的时代价值,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对科学理论的内化。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既是教育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教育过程就是实践过程,这就需要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大学生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运用新思想正确识别和判断网络信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作出科学合理的行动选择,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防范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路径

(一)发挥技术优势,促进数据转化,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兴起,“数据信息的收集、集成、存储、交换、分析、融合、建模、预测、挖掘和使用都成为可能”[6]。大数据技术支持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精准化必须进行数据收集、数据整合、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的操作和加工。这个任务非常庞大,尤其需要数据挖掘、数据迁移、云计算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需要跨学科实现技术向理论的转化,需要跨领域实现数据向理论的转化,需要跨专业实现理论向理论的转化。

高校的学工部、团委、招生就业部、教务处、后勤处等部门拥有大量的学生数据信息,关键是如何利用数据技术优势实现从技术向理论的转化。可通过对海量数据信息的有效整合,发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聚合效应,实现数据技术的“理论化”。数据整合有助于丰富教育资源,数据分析有助于增强教育效果,关键是数据整合后如何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可从高校教育形式的改革、教育模式的创新入手,借助多样的数据模式,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提炼信息,从而将数据转化为可供参考的理论。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式的海量信息,大学生可能会很难辨别。这时教育者可从信息解析和评判入手,通过信息解析和评判,主动引导大学生认清事实,从正面通过理论的引导,实现数据到理论的转化。实现大数据技术支持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精准化,可以将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组建成大数据研究团队,以项目化的形式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数据共建和共享,促进数据实时转化,从而不断促进高校意识形态精准化的实现,提升工作的实效性。

(二)优化教育资源,识别供给需求,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针对性

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存在有教育资源的供需关系,实时、动态地把握好这种关系,对于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量巨大,信息内容鱼龙混杂,信息传播形式多样,海量的教育资源不管从何角度审视都呈现出多、杂、乱的特点。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资源,高校大学生应该选择什么、如何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此时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者应该从大学生的需求侧着手,主动优化教育资源,处理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资源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关系,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精准供给。

处理好供需关系,需要着重处理二者间的三种关系。一是以供给需,这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常用教育供给方式。高校根据已定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以满足大学生的教育需求。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呈现出教育资源需求的多元化,教育资源供给侧已不能完全匹配教育资源需求侧,需要教育资源供给提供实时、动态的供需匹配。二是以需给供。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方式等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判断和精准管理,“通过信息化、技术化的手段勾勒了教育对象的群像特征和真实需求”[7],从而在教育资源、教育方式等方面满足需求侧,实现了从“我给你什么”到“你需要我给你什么”的转化。三是供需平衡。这是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最理想状态,这个状态不是静止不变的状态,是一直处于波浪式运动的状态,供给侧和需求侧在动态变化、良性循环中不断进行。

(三)培育精准理念,聚焦网络阵地,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引导力

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精准化,教育主体既需要树立精准思维,又需要具备数据思维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教育需求呈现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这就需要教育主体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融入精准理念,以精准思维聚焦靶向发力;借助大数据技术,培养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的能力,以数据应用增强教育实效。教育主体培育的精准理念,需要在网络阵地具体实践。高校要逐步探索构建以网络课堂为主、学校官方媒体为辅的意识形态教育格局,从而逐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网络课堂实现了新的突破,借助各种线上教学软件开辟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实践。大数据可以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撑,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和大数据技术的有效融合。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研判大学生思想、行为等情况,为课堂教学提供精准的网络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真实性。媒体融合背景下,微信、微博、抖音等成为各高校网络宣传的重要阵地。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解读社会热点和焦点话题,实时引导网络舆情发展;用好大数据技术优势,从大学生需求的角度创新网络传播形式,以精练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幽默的语言吸引大学生成为学校官方媒体的“常客”;用好大数据技术的分析优势,提高教育资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促使网络新媒体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不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引导力。

猜你喜欢
技术支持教育资源精准
AR技术支持下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提升技术支持能力, 深化“林肯之道”
精准扶贫需要技术支持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iPad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探索*——暨“分式方程”的翻转课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