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凡尔赛人”的伪生活风格解读

2021-02-03 04:11张坤李梅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亚文化

张坤 李梅

摘要:“凡尔赛文学”这种以炫耀高端物质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话语表达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争议,但也被认为是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社会文化现象的折射。本文以布尔迪厄的“生活风格论”等社会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从“凡尔赛文学”经典来源入手,以“萝莉”亚文化为比较,认为其本质是网络亚文化对于经典内容的庸俗化演绎。研究发现,“凡尔赛”群体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生活风格并非具有完全的真实性,而是借助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进行的选择性或伪装性展露,是网络伪生活风格,其背后隐藏着严重的身份焦虑。

关键词:“凡尔赛文学”;生活风格;身份焦虑;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0-0053-03

一、绪论:“凡尔赛”来源、内涵演变及研究现状

“凡尔赛文学”是近年来最值得的关注的网络亚文化现象之一。媒体争相报道、网友狂欢式戏仿、消费市场的借用将其从小众玩梗推向了大众娱乐,甚至跻身《咬文嚼字》发布的202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中。本文拟以“凡尔赛文学”为研究对象,联想“萝莉”文化,将其置于网络亚文化的语境下进行研究,由表及里地对“凡尔赛文学”进行梳理与审视,从其经典起源出发,研究亚文化对经典的演绎,观察这种网络风格的生成以及背后的社会症候。

“凡尔赛文学”,也称“凡学”“凡尔赛学”,由微博博主“小奶球”所创,其命名灵感源自20世纪70年代三大不朽杰作之一的经典日漫《凡尔赛玫瑰》。由于漫画对18世纪末法国凡尔赛宫贵族生活进行了描绘,“凡尔赛”被用于指代高端、上流社會的生活。无论是雨果早年的诗歌《啊,凡尔赛宫曾是多么富丽堂皇!》中奢华的宫殿,还是缪塞的《站在三级粉红色大理石的石阶上》将其比作安静沉睡的古希腊或古罗马神庙,“凡尔赛”都与奢华的物质生活紧密相关。

“凡尔赛文学”原本只是互联网上一个小众的玩梗行为,被网友认为是一种“表演高级人生的精神”。其真正走红源自微博博主“蒙淇淇77”的博文。网友们发现此博主日常用一种偶像剧般的浮夸画风描绘着自己的优渥生活,完美契合了“凡学”,便开始对其微博进行大规模的复制与戏仿,并将更多内容添至“凡学”的话题下。此时的“凡学”已经走向大众娱乐,在大众文化领域完全背离了创作初衷,意在解构和反讽的“凡学”被其欲消解的本体所取代。

“凡学”一经流行即遭受了巨大的争议。目前,学界针对“凡学”的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是将“凡尔赛文学”当作网络亚文化新现象进行研究。江凌等(2021)认为这种网络亚文化新现象折射出青少年孤独、焦虑、对生活感到迷茫和困惑等群体心态。二是进行青少年网络心理研究。陈晶(2021)认为“凡尔赛文学”以自卑为心理基础,以修辞术为形式载体,其本质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三是从文学视角进行研究。杨乐等(2021)在现有网络语料的基础上对“凡尔赛文学”的语用预设策略、语用功能和流行成因进行了探讨。

二、戏仿:当经典遇到网络亚文化

后亚文化(post-subculture)时代到来,青年亚文化抵抗精神衰落,显现出娱乐化、消费主义等特质,一切经典面临着被颠覆的命运。

《凡尔赛玫瑰》这一经典动漫典故被网友借用,成为社交网络上一种“伪贵族叙事方式”的指代。早在“凡学”之前,网络上对经典的演绎就已经开始,受众以具有经典性与知名度的各类经典作品为源文本,利用新兴媒介技术进行文本的重新编码。经典以各种亚文化文本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同样作为二次元文化的“萝莉”(Loli,即“洛丽塔”缩写)也是亚文化与经典碰撞的结晶。“萝莉”一词可溯源至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经典小说《洛丽塔》,“洛丽塔”先是脱离小说语境,被代指一种服饰风格,接着在与对日本文化影响巨大的ACG(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文化相结合后融入动漫等影视作品中,作为流行语频繁出现在网络话语之中,并被赋予可爱、娇小等内涵。以文学经典为开端,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萝莉”形象已经和原著截然不同。

从“萝莉”到“凡尔赛文学”,人们热衷于对经典的庸俗化演绎,不再直接对抗权威与经典,而是将意义稀释于娱乐化的表达之中。那么,经典在网络上是怎样被演绎成亚文化的?被演绎的经典本身具有哪些和网络亚文化相契合的特质?“凡学”能掀起网络狂潮的本质是什么?诸如此类的新亚文化现象又映射出了怎样的社会心理?

作为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热词之一,“凡尔赛文学”的爆红正是因为发酵出富有反讽与抵抗意味的狂欢式戏仿行为。戏仿源自英文“Parody”,原本被大量运用于文学作品之中。

作为戏仿所依赖的源文本,文豪大家的著作因为其经典性与流传度而被大量征用,在对宏大叙事的降格中完成后现代与经典的对话。当下,戏仿的对象从经典文学作品拓展至网络上随机爆红的经典素材,构筑出大众文化狂欢的美学风景。

以“蒙淇淇77”的微博为“凡尔赛文学”标准的典型文本,大众在“凡学”的标准内不断对其文字进行戏仿,并在大规模的拟写与模仿中形成了“凡学”的评判准则,网友们比较谁的戏仿更有“凡味”,更加贴近原作。对“凡学”的戏仿通常通过保留源文本叙事结构以及修改片段来进行,例如对“蒙淇淇77”的一条微博进行“去外太空开Party”“外星人坐火箭”等夸张而脱离实际的戏谑性改写。其与源文本的对比充满了讽刺,产生了喜剧性的效果。

“凡尔赛文学”的仿文呈现出显著的反讽意味,体现了网络青年亚文化典型的风格化特征,是对当下社会物质崇拜、炫耀成风现状的调侃、讽刺与批判,用戏谑的方式来实现对于现实的跳脱。这种对网络流行语句的戏仿与商业及恶搞文化关联密切,区别于《洛丽塔》之类纯文学的戏仿对社会的批判及对艺术的创新。“蒙淇淇77”在文字中自觉将自身物化为物恋与欲望的对象,并且通过对自身性别的消费最终实现消费大众的盈利目的。当“凡学”玩家们以主动戏谑自己的方式消费原本抵抗或反讽的受众时,对其源文本的戏仿极有可能沦为价值虚无的空洞搞笑。

三、解读:经典的亚文化特质

网络时代,经典在“符码混合的繁杂风格”“东拼西凑的大杂烩”中跌落神坛,消弭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经典作品中一些与网络话语建构相契合的特质开始被挖掘,在网友的二次创作中被编排为形象、符号和可消费的范型[1]。

名著《洛丽塔》受到精英的青睐,同时也被大众所追逐。当《洛丽塔》与大众文化发生碰撞,其中的情欲成分不可避免地成为大众的狂欢之源[2]。流行与狂欢被注入文化之中,包括《洛丽塔》电影的改编热、“洛丽塔时装”以及“萝莉”文化的风靡。消费社会里,波德里亚口中作为“景观”之一的“形体”中所包含的美丽是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吸引受众的不二选择。与“萝莉”相关的传播文本中,漂亮、健康的身体形象与时尚、可爱的穿着构成的美麗形体融入了趋势和流行之中。商家关注到其对受众眼球的吸引力,将“萝莉”从动漫、游戏中拉进了卖场。

消费文化语境中,大众取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与尊重。在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中,消费社会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一种新型结构,大众文化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讨论艺术经典的传承与传播,无法忽略大众文化这一当代社会生活的主导性文化形态。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开始显现出西方消费社会的种种特征,人们的生活被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紧紧围绕,在无节制的物质与文化消费欲望的刺激中,产生了大规模的文化生产与消费活动。

游戏、动漫等能够满足受众即时性、娱乐性文化需要的文艺消费形式层出不穷,艺术经典亦开始明确承认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质”。《凡尔赛玫瑰》具有的正是大众的物质趣味。

四、生活风格与伪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style of life)最早出现于心理学领域,后多应用于文化社会学领域。布尔迪厄在其代表著作《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内反复提及生活风格,并指出品味是“生活风格之根源的发生公式”。布尔迪厄认为,生活风格的意义是在阐述社会不同阶层文化趣味的分配问题中逐渐呈现出来的。他巧妙地揭示了生活风格与资本及其属性之间的关系,即资本属性表现为生活风格的形式,在大众诸如身体、娱乐的日常消费中体现出来,并以服装、烹饪、室内装饰等“象征亚种”来表达意图。布尔迪厄关于生活风格的阐释具有重大的学术影响,本文也主要采用其对生活风格的界定,认为生活风格是“特殊偏好的统一整体”[4]。

新媒体时代,社交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型象征亚种,网民通过社交媒体构建关于自我的生活风格。在对社交媒体的使用中,大众的阶层地位感知受到影响,网络甚至可以实现阶层的重塑。但同时,社交网络与现实也存在生活风格不符,沦为线上展演的情况。

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风格的产生需要挪用已有物品并对其意义进行篡改。学者克拉克在《风格》中借用列维·斯特劳斯的“拼贴”这一概念解释了亚文化风格对于现有物品的挪用方式。“拼贴”即把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内的物体进行重新排序和语境更新,由此生成新意义[5]。

“凡尔赛文学”的书写者们利用社交网络碎片化的特点,发布大量彰显自身高格调生活的内容,通过对时尚商品的挪用与占用,把各种不同的场景、服饰等糅杂在一起,拼贴出自己的线上生活风格。“蒙淇淇77”在历时数月的互联网“凡学”生产与纪录中,按照自己的品位标准,完成了“凡学”风格的制造,最终把自己打造成了典型的“凡尔赛人”。

通过社交网络中肆意的风格拼贴,“凡尔赛人”设计出了自己的衣食习惯、行动方式和环境场景。类似“要赚很多很多钱,在他难过时也陪他去巴黎哭,去纽约哭,去伦敦哭”……这些风格拼贴的背后,往往体现和表达着这一群体的自我意识,即主导互联网思潮的中等收入阶层青年的价值观。生活风格被包装成为流行文化和时尚,不断在社交网络上被塑造和强化。

齐美尔指出,中产阶级认同某一品味,进而去消费相应的内容来展现对应的自我形象,通过对品味的追求更加隐蔽地制造了区隔。

由于过多的、过于明显的炫耀被认为是低级的、没有品位的,“凡学”不再明目张胆地进行炫耀式消费,而是上演一出看似低调的奢华。然而,这种生活风格并非由人们现实生活中所拥有的资本及属性所决定,而是对向往阶层的生活风格的模仿,是借由社交网络匿名性等特征对自身品位的重新塑造或伪装,是伪生活风格。正如“蒙淇淇77”在走红后接受真实世界的审视时,人们发现她的婚姻生活并不如微博中展示的那样完美,其在走红后接连接受媒体采访以及在微博趁机兜售广告的行为也让网友质疑其真实收入与经济能力,更有细心的网友揭露其多条微博都经过多次修改编辑后发出,存在严重加工或造假的痕迹。

五、结语

网络时代的身份焦虑,“凡尔赛文学”的走红暴露出社交网络上伪生活风格的盛行。由于生活风格被认为能够通过展示人们日常的物质消费及其过程来揭示社会关系结构,区分不同阶级及阶层,因此人们利用社交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作为表演前台,暂时抛去现实生活,而为自己打造全新的、符合自己阶层想象的人物形象与生活风格,其本质体现了网络时代人们的身份焦虑。

“身份”源自拉丁语“statum”,意为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学者阿兰·波德顿在其《身份的焦虑》一书中指出,人类自我认知主要依赖于他人的看法,获得上层身份能够令人欣喜,产生受人关注、富有价值的感觉。

不同于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的炫耀性消费,“凡尔赛人”认同明显的炫耀是没有品位的、不得体的。

因此“凡尔赛人”隐藏起自身的真实品位,选择呈现能够得到赞赏的品位,娴熟地运用明贬暗褒等手段进行隐晦的炫耀,力求在无意间透露自己的财富、社会地位和超凡脱俗的生活品位从而得到认可。

急速转型和暴富频出的社会给社会成员带来至少物质和财富两方面的阶层压力,作为互联网原生民而出现的年轻一代对此更为敏感。有人勾勒出热衷“凡尔赛人”的人群画像:很贵的东西记不清价格、房子大到不好打扫、美貌成为困扰……但共同点是,他们通常具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和不菲的经济实力,在某方面受到别人的认可与关注。人们对于“凡尔赛文学”的执着也是对获得和保持良好社会身份的担忧,忧虑自己当下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或会堕至更低的等级。然而,对富裕阶层的想象是容易的,现实社会身份的获得是困难的,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进一步导致了身份焦虑的产生。“凡尔赛人”通过模仿贵族生活方式发一段高格调的文案构建与高阶层相符的符号,成为社交网络中的“凡尔赛贵族”,实现了虚假的阶层跃升,从而暂时缓解了身份焦虑。

参考文献:

[1]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5.

[2]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97.

[3] 道格拉斯·凯尔纳,樊柯.消费社会批判:法兰克福学派与让·波德里亚[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4-47.

[4] 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上)[M].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72.

[5]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张坤,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学新闻、文化传播与媒介批评。李梅,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文学新闻、文化传播与媒介批评。

猜你喜欢
亚文化
出圈:青年亚文化与“主流”的互相靠近
亚文化是读懂年轻人的有效方式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传播的本土视角:从媒体异视异色(vice中国)、透明人看亚文化的延伸
亚文化的力量
虚无的抵抗,模糊的收编
“二次元”渗透下电影的审美趋势
场景传播对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影响
把脉“腐败亚文化”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