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现状及传播路径

2021-02-03 04:11韩淑俊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国际传播

摘要:黄河流域孕育了连绵不断、传承有序的黄河文明,黄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但目前黄河文化在国际上的认同度较低,影响力较弱,需对其内涵精神进行新的演绎,需探索更有效的国际传播路径。文章基于国际传播环境及黄河文化的新时代特点,对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可行的实践传播路径,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和黄河文化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0-0075-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新时代黄河文化符号体系建构及传播理路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2400410379;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认知视阈下英汉动量结构的语法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ZZJH-151

一、引言

交流使文明多彩,互鉴使文明丰富,文明的独特价值因交流和互鉴而彰显。黄河流域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孕育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视察河南时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黄河文明起源于黄河,这与世界上其他三大古老文明趋同,古埃及文明源于尼罗河,古印度文明源于印度河,古巴比伦文明源于两河流域,但这四大古文明只有黄河文明延续至今。从夏商周到汉唐北宋,以“长安—洛阳—开封”为东西轴线的中国大古都的“黄河时代”是中华文化的顶级辉煌。在长达3000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是中国历代重要王朝的政治中心,黄河流域孕育了闻名于世界的科技发明,汇聚了历史上各领域的顶尖人才,融合了诸多民族文化,生成了多元化思想理念,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因其古老性、延續性、内涵丰富性、典型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国家国际形象的重要名片和独特标识,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时代,黄河文化需要赋予新的内涵,注入新的价值观,黄河文化亟待传承、发展和弘扬,因此对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进行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探讨黄河文化的内涵精神,分析其国际传播现状,探索其国际传播的可行路径。

二、黄河文化内涵精神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黄河两岸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及精神财富之总和[2],不仅包括宗教、民俗、艺术、黄河史等文化因素,饮食、住宿、出行等生活习惯,还包括无数黄河工作者积累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治理理念与经验。黄河流域孕育的黄河文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其内涵精神丰富。一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黄河文化孕育了伏羲画卦、炎黄二帝、协和万邦,黄河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促使炎黄子孙从鸿蒙走向文明,使中华民族从积贫走向富强。二是革故鼎新、锐意创新精神。黄河之水奔涌不息,水患不断,黄河流域水患治理的过程,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是彰显勇于抗争、永不言弃精神的过程,也是衍生开拓创新智慧的过程。大禹治水“变堵为疏”,潘季驯“以河治河、以水攻沙”,创新精神在黄河治理中得以充分体现。三是以人为本、无私奉献精神。黄帝时期的部族管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均体现出竭诚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岳飞倾尽一生为国尽忠、千古留名,焦裕禄身患癌症却坚持工作,铸就了“焦裕禄精神”,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不仅是黄河文化的充分概括,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四是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精神。黄河流域人民在治理黄河过程中,以对母亲河的崇敬之心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秉持“天人合一、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自然伦理观,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五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精神。古往今来,黄河文化因强大影响力辐射四方,同时也因广纳八方智慧而更具包容性。正因为兼收并蓄、容纳百家的恢宏气度,黄河文化成为世界上发展时间最长、影响人口最多的文化体系,成为数千年延绵不断、最具有生命力和持续性的优秀文化。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3]。黄河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得以强调,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具有重要价值。首先,积极传播黄河文化,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推介给世界,可以将黄河内涵精神展现给世界,可以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骨子里自强不息、锐意创新、无私奉献、敬畏自然、海纳百川的优秀品质,为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作出积极贡献。其次,积极弘扬黄河文化,可为黄河流域企业发展提供创新支持。通过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加强企业创新发展,改革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形成新型企业链,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经济支撑。最后,积极弘扬黄河文化,可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支撑。黄河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推动黄河流域奋勇向前发展的永不停歇的精神“永动机”。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奋斗文化基因赋予了黄河流域人民勇往直前、不怕困苦的精神力量,黄河文化孕育出的无数甘于奉献的英雄人物,为民族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黄河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遗产,可与世界人民共享,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因此,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既可增强文化认同感,又对坚定文化自信产生深远影响。

三、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现状

黄河沿线文化资源优势明显,名胜古文化遗址、人文景观数不胜数。仅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地上和馆藏文物在全国居于首位,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自然、人文景点2万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0多个,省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超过1000个[4]。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太昊伏羲祭典等在国际上享有盛名。黄河文化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与民间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进的立体传播格局,但传播深度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缺乏传播受众差异化

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文化传播,受众经济背景、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相异,受众对信息的态度也相异,因此传播主体可对受众进行细分,如重点、次重点和一般受众的分类,或顺意、逆意和中立受众的分类等。但目前,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缺乏对受众群体的细化,缺乏对受众价值观的充分考虑,未能充分采用当地受众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未能充分激起受众共鸣,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二)缺乏特色鲜明的创新推广模式

黄河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然而现阶段黄河文化推广模式单一,仍然以传统媒体传播为主,运营方式缺乏创新,产业融合下的黄河文化推广仍然局限于黄河沿线景区建设及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黄河文化推广特色不明显,静态展览多,互动体验少,缺乏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

(三)缺乏复合型的国际传播人才

在大数据智慧时代,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模式需要创新,需要推广智慧型模式,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因此,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人员既要具备娴熟的外语能力,又要具备深厚的传播专业功底,还要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然而,目前黄河文化传播人才储备严重不足,黄河沿线省份缺乏培养此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严重限制了黄河文化的深层次推广,亟待系统考虑及统筹规划。

四、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实现路径

(一)受众差异化传播路径

跨文化传播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原则是文化接近性原则,当受众对所传播文化、语言、习俗等较为熟悉时,更易于接受该文化、语言、风俗等。因此,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要考虑国际受众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要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区分传播对象,进行针对性、精准化传播,要以受众为导向,改变单向传播思维模式,充分了解受众特点及偏好,消除文化隔阂,“入乡随俗”,通过更开放、更包容的思维方式,以双向传播模式进行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保证国际传播的有效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保证黄河文化价值观在传递过程中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增强黄河文化的吸引力和认同力。

(二)多元主体合作推广路径

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必须充分调动各类传播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团体、高校研究机构及媒体。政府层面可提供政策支持,比如河南省文化旅游厅发布的《2021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工作要点》提出“提升文化市场管理水平和执法能力,努力提升河南文旅影响力”[5]。企业层面,可基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戰略,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培育知名黄河文化品牌参与全球文化产品市场竞争,提升产品国际贸易份额及市场占有率。社会群团层面,可利用其特色优势进行产业拓展,推动黄河文化更好地实现国际传播。高校与研究机构是黄河文化的研究主体,承担着探索黄河文化精神内涵,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责任。媒体扮演着推动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角色,要充分融合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打造融媒体立体、多元传播渠道,全面展开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以上每个主体各司其职,形成多元合作体系,以政府机构和官媒为主,积极培育市场化文化企业、海外传播公司等,充分发挥高校与研究机构的智力支持作用,将黄河文化推向国内受众和世界舞台。

(三)多产业融合产品培育路径

黄河文化国际传播须将黄河文化与其他产业,尤其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产业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较低,但能带来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综合效益。旅游产业发展规模较大,后劲强劲,对国民经济有突出贡献。因此,要将黄河文化旅游业打造为支柱产业,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结构调整;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建造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黄河文化景观;要基于文化独特性原则,利用各方资源,启动精品名牌打造工程,在黄河沿线建设一批国际影响力强、知名度高的名城、名镇、名景;要打造黄河文化产业链条,利用现代技术及创新思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文化精神资源物化于商品价值中;要充分挖掘黄河文化资源,打造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品牌;要利用现代技术,打造旅游智慧服务、管理及营销模式,提高旅游产品及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发展旅游配套相关产业,提高经济效益。

(四)线上线下双渠道传播路径

黄河文化国际传播需要关注手段多样性。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资源的迅速扩张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渠道多元化提供保障。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渠道广泛性、形式多样性、强互动性、强时效性、强亲和力等显著特点,同时因算法技术的精准推荐,新媒体传播的裂变传播效应显著。因此,黄河文化国际传播需要借助影视、网络、微信、微博、自媒体视频等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推介,提高国际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为宣传推广洛阳牡丹文化节,2019年洛阳市有关部门与两大社交媒体平台抖音和今日头条共同推出“跟着抖音逛洛阳”和“抖音达人在洛阳”等活动,推介洛阳美景、美食。后经统计,抖音APP“跟着抖音逛洛阳”话题发布视频总数1300余条,总播放量超过4300万次,点赞和评论超过400万[6]。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搭建国际交流服务平台,通过持续沟通交流提高不同文明的认可度。

(五)多方位统筹保障路径

黄河文化国际传播需要提供政策、资金、法律、人才等多重保障机制。政府具有主导作用,可通过交流活动将黄河文化推向全世界。如2017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斐济中国文化中心共建合作项目,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艺术培训、文物、图书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产生了较好的国际影响。积极探索建立面向海外、适应不同国情的数字化武术文化中心、太极文化中心、中医药文化中心等。资金是基础保障。以河南省为例,截至目前河南省财政厅已划拨多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法律层面的支持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提供安全保障,提高对国外政策法律的熟悉度和认知度是有效防控和规避法律风险的重要前提,是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基础。人才层面的保障主要涉及加强文化产业和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的建设,以高校、科研机构及各类教育机构为主体,培养文化产业智能型人才和国际传播人才,促进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

五、结语

黄河文化彰显着自强不息、拼搏向上、乐于奉献、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新时代的黄河文化焕发着勃勃生机,其传播主体应基于国家政策保障和新媒体技术对黄河文化进行多层次、多元化国际传播,积极开发相关产品,创新内涵精神,促进文化产品的国际推介及传播,让黄河文化走向世界,让黄河文化精髓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N].人民日报,2019-09-20(001).

[2] 朱伟利.刍议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传播[J].新闻爱好者,2020(1):32-35.

[3]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1/03/c_1125420604.htm,2020-01-03.

[4] 张祝平.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学习论坛,2016(10):66-70.

[5] 关于印发《2021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工作要点》的通知[EB/ OL].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网,https://hct.henan.gov.cn/2021/02-07/2092687.html,2021-02-07.

[6] 侯迎慧.从自媒体看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策略[J].新闻爱好者,2020(12):75-77.

作者简介 韩淑俊,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汉对比、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国际传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