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校美育新样态,以美育成就教育期待

2021-02-04 07:53王喜凤彭瑞敏李香玉
教育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艺术

王喜凤 彭瑞敏 李香玉

学校美育是“五育融合”育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德智体劳四育相互融合、和谐共生。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探索学校美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构建符合新时代特色和本土化特征的学校美育建设体系,既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如何让学校美育工作的抓手多起来?如何使学校美育育人评价机制更有效?如何加强美育工作扎根时代生活?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一线美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基于各自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各校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探究学校美育的新样态,以美育成就教育期待。

以“四大抓手”推进美育工作

蔡乔中:首先,需要明确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学校美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抓体系化建设。美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构建完整的美育教学体系,就要着力抓好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全面建设。

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美育工作的关键,也是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美育教师的思想觉悟、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决定了美育工作的实效性。

课程是教学的核心,构建系统性美育课程体系就是要将感性素养、美学原则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高度贯通起来,既要体现在艺术类课程之中,也要渗透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之中,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能力着手,全面渗透并扩展到培养学生追求诗意人生和人文品格的深刻理解和价值取向。

教材建设要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长期以来,我国大中小幼艺术教育一直处于条块分割状态,尤其是高等艺术教育与基础艺术教育严重脱节。抓体系建设,就要抓大中小幼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特别是要注重教材的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

评价机制是“指挥棒”,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改进和完善美育评价机制,就要确保将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只有紧紧扭住美育评价机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才能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发生根本性转变。

再次,抓平台建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各校)美育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搭建平台,有利于打通学校各部门、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通道,促进美育资源的整合、联动与共享。如成立全国高校和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地区性学校美育教育联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美育教学团队、名师工作室、专业工作坊、艺术创作中心和艺术展演交流平台的建设。

最后,抓景观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景观,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美学倾向,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我们倡导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主旨,进行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的设计,使学校的“亭台楼阁、廊舍管所、树木花草、山水湖墙”等,都融入学校景观教育之中,使其成为一种艺术情境、一种人文土壤、一种家国情怀的文化认同。

搭建适切平台,培育现代“美青年”

林添才:安溪沼濤中学是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校,为促进办学理念的落实和美育特色的深化,学校着力开展了以下工作——

创建有校魂的特色学校。学校努力构建两个教育支点——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积极探索切合学生的素质起点和个体特长的教育方式,建构适切的教育,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分层、精准、有品质的教育。全校师生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融合,形成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同怀兴业之志,共尽创业之责。

构建尚美德育育人体系。学校致力推动初、高中三年德育梯度目标(站直、走稳、跑起来)的实现,站直是一种人生姿态,走稳是一种行动准则,跑起来是一种价值取向。树立全员育人、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通过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探索德育一体化实施路径,着力唤醒学生心灵自觉,积极建构内驱力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打造尚美特色教育。学校以美术教育为主轴,进一步完善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出台《沼涛中学美术能力等级考试制度》,开设教师国画班、涛中画室、写生基地,并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对接,建立美术素养评价标准等,为师生品行打上深深的“尚美”烙印。

其一,形成“美+”教育体系。学校积极拓展美育的内涵与外延,将“美”的内容分为五大类(即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教学、美的活动、美的课程),并将其作为美育工作的指向标。其二,探索“美+”课程建设。学校在原有的“赏美、创美、健美”三个层面上,建构以“校园文化形象课程系统”“学科课程审美化系统”“综合美育实践活动课程系统”为主的三维课程系统,开发人文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文学类等校本课程。其三,探究“美+”课堂教学模式。立足实效生本课堂,开展“1+6”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展星级教师及教学能手邀请课、骨干教师邀请课、新教师点课等学科教研活动,引导教师提炼“美+”课堂品质特征和表征,凸显“美+”课堂特色,构建“美+”课堂教学。其四,建立“美+”导师育人制。学校出台《涛中学子行为标杆》,围绕“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手、走好自己的路”三个梯度,力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五,建设“美+”校园。物质文化层面突出“美”字,把学校建成“生态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突出“特”字,将学校建成“精神特区”。

我校美育工作的目标是引导每一位学生向美而行,培育现代“美青年”。

以美育课程规划统整美育行动

罗兴琴:我校始终将美育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提出了“做美的教育,办美的学校,塑美的教师,育美的学生”办学愿景,并进行了积极探索。

美育师资建设。通过教师培训活动,如礼仪培训、音乐会欣赏、书法沙龙等,打造教师的外在美、修炼教师的内在美;提升全学科教师的美育课程意识,各学科与美育特色深度融合,发掘学科的内涵之美;培训艺术类专业教师,提升学科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

美育环境建设。建设美的视听环境,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视听觉感知力,发挥“以美感人、以景育人、以美育德、以美化人”的积极作用。比如:利用班级文化墙,展示各班独一无二的班级文化;利用艺术长廊展出学生书画作品;不定期举办来自重庆美术馆、市区美协书协的作品展。

美育课程建设。

课内——美育学科课程。我们的美育主张是“课堂立美  美育童心”。一方面,我们以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为主体实施美育,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指向以美的专业技艺育人、以美的文化育人,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美感力,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和审美理想。另一方面,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师发掘不同课程蕴含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美育启迪和浸润。

课外——美育活动课程。将学校的活动进行整合、提炼,达到美育活动课程化。依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设计出各有侧重又具有连续性的系列活动。如:每年举办新年音乐会,艺术节开展木雕展、蜀绣展、书法作品展、美术课堂作业展;每年迎新活动开展写春联送祝福、拓印年画、陶艺等美育体验项目。

校内校外——美育生活课程。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师生共建美的学习生活空间。学生发展部牵头进行校园公共区域“行为美”班级考评。学校还组织学生外出参加美育课程。学生的彩墨画、书法作品、京剧节目走进多个社区进行展演,联动社会呈现艺术之美。寒暑假布置“三个一”美育家庭作业(看一场电影、欣赏一场音乐会、看一次书画展)。此外,由家长委员会组织每班每学期走进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去发现和感受自然美、社会美。

营造“乐·创”校园文化,构建“乐·美”美育课程

万莉:环境熏陶,在美的殿堂里涵养天性。美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部分,不只存在于课堂内,而应浸润整个校园,让学生行到之处、看到之处皆是“美”的教育引导。我校营造了富有美感、阳光向上的“乐·创”校园文化,让建筑设计凸显美育文化特色元素,对人文景观进行美学空间再造,将公共空间设计成学生美育成果展区,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课程引领,在美的认知中汲取美好。学校在“乐·创”文化顶层设计下,构建“乐·美”美育课程,实施美育课程化管理,主要从以下三个渠道抓落实。

其一,艺术特色引领。以艺术教育引领美育,凸显美育育人价值取向。成立艺术团,打造“向阳花”艺术教育品牌,全面推行“艺术长短课”;普及形体课、舞蹈课、戏剧课等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发现艺术特长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每年通过教研鼓励舞蹈、合唱教学作品原创。

其二,开发美育校本课程。除开齐开足国家和地方美育课程外,学校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了舞蹈、合唱、管乐、戏剧、朗诵、口风琴、捏塑、剪纸、书法等数十种个性化美育社团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表现力。

其三,實施美育与学科融合项目,创新美育实践。整合课程,将美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和学校教育教学各领域,增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含的美育资源。如:通过实施主题课程,探索“美育与学科融合”新路径;挖掘历史、文化、民俗中的美育资源,汲取中外美育课程的精华;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美育的协同机制,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活动体验,在美的释放中陶冶情操。以体验净化心灵,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搭建平台,面向人人,如高雅艺术进校园、走进音乐厅聆听大师声音、参观画展、办学生个人书画展等;艺术季,举办一个都不少的“校园小达人”艺术展演;合唱节,班级分声部展演、举办个人音乐会、聆听欣赏交响乐团、话剧院的高水平表演。让学生在各类活动的美育影响中,形成阳光、向上、自信的精神气质和生活样态。

将美的元素融入生命成长

严卫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明确了美育在“道”与“术”两个层面的地位,美育不再是副科,不再可有可无,而是学生核心素养之必备品格。美育是素养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加强中小学美育已成为时代的共识。

美的定义众说纷纭,我个人倾向于美学大师朱光潜的描述——美是心与物的融合。罗店中学将美育定位于审美教育,以生命发展为目标,以艺术教育为依托,以美育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美育融入“艺味课堂”建设,在教学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创意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改进美育评价,以美育融合德育,推动体育与劳动教育,强化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突出美育对人的全面塑造,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

罗店中学的办学理念为“艺术见长, 尚美成人”。所谓“艺术见长”就是以音乐、美术、舞蹈、心理戏剧、健美体操、民俗文化等为载体开展多元艺术教育。所谓“尚美成人”就是将美的元素融入德智体美劳的全过程,去成就人、成全人,培育“全人+审美力”的时代新人。“全人”是朱光潜先生提出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审美力”即感知、发现、创造美的能力。

罗店中学并没有把美育工作的重心放在艺术特长生的培养上,而是致力于全体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这种素养教育,不仅仅为升学,更是为了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审美素养会成为学生未来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是生命的张力与心灵幸福的能力。

最后,谈谈艺术教育和美育的区别。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载体,通过艺术的欣赏与创造迁移至鉴赏美、创造美,具有可操作性,但美育并不等于艺术教育。艺术依托可见的技能,而美育融入内在的修养。有些艺术未必能显示美,有些美育载体也不一定具有艺术性。美育是将艺术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提升人的综合素养。美育是人类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情感意识觉醒的标志,是人类对人性与人格完善的一种追求。

朝阳向美,为每一名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王小涛:培养能够辨别与认识美、善于发现与创造美的有良好审美素养的人,是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必然要求。朝阳中学通过课程建设、学科融合、优化环境等路径,实施学校美育,为每一名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建设美育课程,提升学生审美素养。西南大学美育研究院院长赵伶俐教授说:“美就是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实践的智慧、创造性和自我净化等本质力量的显现;美育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提高自身和社会生活精神内涵的教育。”在赵教授的指导下,学校聚焦艺术规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依托学校“starry”合唱团、“声动我心”声乐社团、美术社团、版画社团、“朝阳舞社”舞蹈社团、“染艺坊”蜡染社团等开设艺术选修课程,着力挖掘传统经典艺术和美育精神的内涵,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审美格调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施高中课堂美育,推进学科审美化教学。倡导学科美育与跨学科美育课程,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美育资源。我们认为,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必然包含美育成分,有其美学力量。在赵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学校高中语文、英语、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都在推进审美化教学,通过审美化教学促成教师教得精准、学生学得精准,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美的理想,健全美的人格。朝阳中学英语选修课“英语影视歌曲赏析”,已成为市级精品课程。

着力建设美育中心,大力营造美的氛围。美的校园文化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是灵魂与生命的关系。朝阳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基于“自强、厚德、合作、创新”的朝阳精神构建起来的校园核心价值追求,是朝阳中学独有的、培养具有朝阳气质的朝阳人的审美实践。

依托新校区,我们建成了美育中心,着力推进校园美育氛围的形成。学校的美育中心大楼成了朝阳学子练习吹拉弹唱、浸润琴棋书画、攀登艺术高峰的殿堂。校园的主体文化色彩“朝阳红、梦想蓝、幸福黄”是美的,每周一“学生正装日”是美的,“蓝花楹剧场”是美的,“我和蓝花楹有个约定”诗书画摄影活动是美的……学生们在朝阳校园中感受自然之美、成长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和人性之美,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提升审美的情趣和格调。

心向和美,做美育教育的歌者

刘旭光:从三维目标、五位一体、核心素养的教育架构中,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目标无不蕴含着美育教育的内容。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一次完善而系统地提出《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对学校教育体系的再认识、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明确了新时代美育教育的独特作用。对“为什么要做?做什么?怎么做”,都给予了充分的意见说明,同时也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为提升全民素养找准了突破口和落脚点。

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实现办学水平的创新与发展,回归教育原点,推动书香校园建设,以文化人,以创新和美育,不断加强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生命教育。在这一过程,美育教育在不断内化、衔接和润泽着学校整体教育架构。2015年,我校加入全国和美联盟,成为首批会员单位。学校以“做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善性、有精神、有信仰、有担当、有美感的教育”为办学思想,将美育教育融于和美体系之中,倡导美美与共的和美课程体系与核心素养的完美结合。

2018年11月,在第六届全国和美论坛上,我做了题为“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生命教育”的演讲,受到中央教科院专家王磊的高度评价。我认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必须从课程和育人体系上做足文章,定位“生命之美,致敬生命”的办学理念,聚焦国民素养提升的前瞻方向。

首先,充分认识并落实《意见》的实施路径。其次,做足规定动作,内化形式,走进学生心灵。比如上好开学第一课,办好开学典礼等,开展唱红歌、诵古诗等活动,使美的东西得以流传。再次,从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下功夫,使美育教育与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课程高度融合,构建美育教育与德育教育、高效课堂、平安校园、家校关系、社会实践的和美关系。通过课程体系建设真正让美育教育落地。

《意见》给教育工作者敲响了生命之钟,让我们将生命质量、生命品质、生命成长作为教育目标,开启多彩的教育人生,做一名生命的歌者,在多彩的生命教育中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享受自由、健康、向上的人生。

“线上+线下”,未来美育新样态

李丁:四川天府新区第三小学在建校之初就提出“尽兴致乐 悦美悦心”的美育理念,并构建起三级美育课程体系:开齐开足音乐、美术、书法等国家课程;开设管乐、陶艺、扎染、古典舞、艺术体操、国标舞、剪纸、古筝、小提琴、数码钢琴等20余门拓展课程;定期开展校园音乐会,举办各种美术展,邀请世界各地艺术家走进学校,让学生与大师面对面,积极组织合唱比赛、班级啦啦操联赛、校园剧、古诗文诵读等活动。

疫情之下,邂逅云端美育。“停課不停学”期间,我校艺术学科教师积极开发居家学习艺术课程,推出一系列艺术活动,组织学生通过绘画、陶艺、超轻黏土等作品为抗疫英雄加油助力;又通过“玩转打击乐”“乐团云训练”等活动为学生带去居家学习的美好体验。

云端美景,初探未来美育。立足学校发展实际,我们架构起“一心两线三维”的美育教育新样态,即以“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教育追求为核心,线上线下双驱动,“线上+线下”课堂、展演和竞赛三维并行。

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周末或假期,教师运用云端推送微课,学生通过微课获取新知、自主探究、积极实践。日常教学以线下为主、云端为辅,双轮驱动、取长补短。“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中,学生在线上观看微课,了解基本知识和技能,再回到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充分体验、探究、巩固技能,最后回到线上将学习成果以视频和图片形式进行展示汇报,教师给予点评和反馈,实现及时的多元多方评价,提升了学习效果。

乐思促行,开启美育新样态。思考一:“线上+线下”的美育教育新探索,改变了以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带来了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转变。思考二:“线上+线下”的美育教育新探索,使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化为新技术的实践者、双线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思考三:未来教育的一大显著特征是学习场域去中心化、学习时间弹性化。云端美育通过微信、QQ、网站、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广泛呈现,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泛在,学习的影响力逐步扩大。未来,我们会通过搭建智慧教室、5G课堂、创建课程资源包,运用AR、VR等技术手段为美育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场域。思考四:未来美育的学习内容逐渐去标准化,更加凸显时代特征。教学内容除了常规的美术、音乐课程之外,捕捉全球话语、社会热点、民生焦点将成为课程建构的重要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生命保护意识、心理健康意识,树立全人培养的理念,为新时代社会发展培养接班人。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艺术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打破平衡
纸的艺术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