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新引擎:培育“新工科”素养人才

2021-02-04 07:53苏浩泂黄玉霞
教育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储能工科新工科

苏浩泂 黄玉霞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以下简称“储能中学”)是一所革命老校,是上海市黄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一直积极寻求发展机遇,构建特色办学品牌。然而,学校特色创建始终停留在摸索的层面,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如何让革命老校焕发青春风采,实现既凸显高位引领又契合自身特色的内涵发展?学校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和发展优势,借助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启了一条特色高中创建的探索之路。

聚焦“新工科”,推动学校变革

创新型人才培养,尤其是新工科人才培养,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做起。2019年7月,储能中学与上海理工大学(以下简称“上理工”)在“新工科教育向基础教育延伸”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愿。储能中学将依托优质高校资源,以培育高中生新工科素养为办学特色,创建特色高中。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改革,深入五育并举、聚力创新教育,探索以新工科素养为特色的厚基础、强实践的工程型、创新型、国际化高素质人才一体化育人新模式。据此,学校制定了《上海市储能中学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创建特色高中发展规划(2019-2024)》(以下简称《规划》)。2020年9月,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揭牌仪式顺利举行。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前,探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教学、评价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新工科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战略,是探索和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此次合作聚焦的新工科素养人才一体化培养目标,既是高校对新工科早期人才培养的关注和重视,也是中学教育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回应和变革,更是对于一体化育人实践的创新探索。

“新工科”理念下的学校发展路径

储能中学希望培养一批既有爱国情怀又有工匠精神和现代工程师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基于此,学校进一步明确:我们将以高中特色办学撬动储能中学传统育人模式的转型;以依托高校合作办学增强创新实践的实力和底气;以创设新工科特色课程打开分类办学的有效路径;以教师团队的“创新+”智慧实现学校跨越式的提升和发展。

坚持红色底色传承,明确学校特色发展定位。学校办学理念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以知行统一、践履所学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科学思维为重点;培养学生为国效力、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能力。我们制定了新的办学目标——创建 “新工科教育”特色鲜明,具有“创新发展力、协调统整力、绿色生命力、开放竞争力、共享幸福力”的现代大学附中。同时,将“培养人文情怀深厚、新工科素养见长的现代高中生”作为学校育人目标。

厘定新工科素养校本内涵,完善储能特色育人模式。我们对新工科素养进行了校本理解与界定——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新工科人才培养向基础教育延伸过程中学生所需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我们要培养的新工科素养是爱国精神与社会责任、科学思维与工匠精神、综合实践与创新素养、自主学习与多元发展。为此,学校设计了六大重点项目,并形成储能特色育人模式,即构建“红色+责任”的学校德育工作、推进“选择+融合”的学校课程体系、创设“智慧+兴趣”的“智趣课堂”、开展教师“储能之星”培育工程,促进教师的发展与成功、打造上理工-储能新工科创新实验中心、建立新工科特色创建的评价机制。

突破局部重点,撬动学校特色课程的整体推进。在新工科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点是要形成凸显新工科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并且在日常的课题、课堂、课程和实践活动中渗透与呈现。从课程角度,其核心突破口是發展特色课程。我们研究了四步推进计划——从拓展课打开思路,进一步学习新工科内涵和前沿学科;在基础课和研究课中融合渗透,逐步架构新工科校本课程群;让拓展课丰富起来,形成系列新工科类课程;创建涵盖三类课程体系的新工科课程理想结构。

在特色课程的创建过程中,我们还要努力梳理原有校本课程,对其进行改造、重构,使之为新工科育人目标服务。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学习、思考和审视学校育人特色与自己任教学科的关联所在,并自觉在日常学科教学中积极融入和渗透学校育人特色的内容,最终保障学校特色育人具有深厚的土壤和各学科的协同支持,从而形成合力育人的健康生态。

“新工科”激发校园新气象

在储能中学的特色创建中,上理工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资源共享、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与储能中学开展深入合作。

合力打造凸显新工科素养人才培养的特色高中。储能中学在“储传统之能、储实践之能、储科学之能、储智慧之能”的办学追求下,以新工科素养培育为抓手,激活中学办学活力和育人方式的深度变革,合作将聚焦新工科素养,共同构建育人体系,注重学生新工科专业兴趣、专业志向、专业精神的激发,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素养、工匠精神、社会责任等方面素质,在课程构建实施、教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习空间创设、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实践,全力打造一所以新工科素养为特色的有影响、高品质特色中学。

合作开展区域创新教育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上理工确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建立起涵盖“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储能中学有着打造创新教育标杆校的目标和信心,努力成为一所培育未来工程师的创新学校。储能中学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将面向全区学生开放共享,为区域内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的学生提供多样化、丰富性创新学习实践新平台。

共同建设新工科教育中学创新实验中心。为发挥上理工的光学工程、动力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一流学科优势,我们将以现储能中学南校区为基地,共同合作研究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体现新工科教育特色、跨学科综合的中学创新实验中心,打造集专家团队指导和实践研训为一体的新工科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项目与创新特色课程主要涵盖能源、工程、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在高校教授、专家的带领指导下,为师生的研究性学习和项目化学习开拓学习视野、创新学习方法。

整合资源拓宽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领域。储能中学通过项目纽带,引入上理工国际教育资源,依托高校在教育、文化和科技对外交流方面的经验和优势,支持学校开展师生国际交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与生涯规划发展路径,提升学生跨文化国际理解力。

储能中学的校名,出自《天演论》中的“物竞天择,效实储能”。面对学校未来发展的转型和升级,储能中学的教育理想是——效实于理想信念的家国情怀,储备好奉献中华崛起的才能;效实于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储备好实现报国之志的智能;效实于国家强盛的历史重任,储备好建设创新强国的潜能;效实于新理工科的创造本领,储备好具备国际竞争的技能。在这一过程中,这所革命老校,必将焕发出创新时代的“精气神”。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

责任编辑:王梦茜

猜你喜欢
储能工科新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考虑用户优先级的云储能用电策略优化
储能: 碳中和下的新赛道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电力系统中的能量储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