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区应急教育的质量:佑护幼儿安全之必需

2021-02-13 16:19郭冠群刘晶波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应急家庭社区

郭冠群,刘晶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一、问题的提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国迅速蔓延,使得人们生产、生活的节奏被打乱,生命安全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例如,在疫情大面积爆发时,全国上下被迫停工停学,城市交通被严格管制,广大居民被要求居家隔离,工作、学习随之转为线上进行。这些非常态化的安排使得很多家庭,尤其是幼儿家庭的内部生态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上混乱状况的原因有二:一是突发公共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容易引发难以预料的不利影响;二是应急教育的不足导致人们缺乏基本的应急常识和技能。对一个社会而言,危机事件的突然发生实属在所难免,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如何防范。

早在2006 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分别从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和监督管理四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1]。这一预案是从国家公共安全、社会管理层面上提出的,是各级管理部门的工作准则,并不适用于直接指导公民。对于公民,尤其是直接经验较少的幼儿来说,获得应急知识与技能技巧最有效的方式是进行专门的应急教育。全面实施应急教育是有效提高应急管理整体工作水平的关键性环节[2],常规化、高质量的应急教育能够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为人们的正常生活设置一道保护网。

在国际社会上,自20 世纪90 年代起,相关文件、报告和基金援助项目中就开始出现应急教育的字眼及相关内容。21 世纪以来,伴随自然灾害、人为灾难以及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应急教育便逐渐成为国际教育和全民教育研究中不可缺失的领域[3]。然而,国内应急主题的研究多存在于公共安全、社会管理学和医疗卫生等学科领域[4-5],这些研究大多从宏观视界讨论突发公共事件下社会、政府的应急体系与应急预案,很少讨论应急教育的规划与实施。仅有的少量研究也大都指向大学生和中小学生[6-7],忽视了对其他群体的关注,尤其是针对幼儿群体。在实践层面上,现有的应急教育多出现在学校或家庭中,其重视程度与实施效果并不如人意[8-9]。在组织层面上,社区是与家庭和学校最为接近的单位,同时也是家庭、学校的重要依托,社区理应承担相应的职责,发挥其强大的资源优势,展开专项的应急教育。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主要处于实验阶段[10],在全国范围内已有上百个实验区,但实验区章程中并未有关于应急教育的详细规定与说明。综上,本文聚焦于社区应急教育质量提升,分析当前社区应急教育现状,尝试从多个维度为开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幼儿应急教育工作提供可行性策略。

二、社区应急教育的内涵与功能

(一)社区应急教育的内涵

我国社区教育起初被称为社会教育,起源于清末民初的“通俗教育”和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中文里原本并没有“社区”一词,这一概念主要是费孝通先生对英文词汇“Community”翻译而来。不同国家所认可的社区教育概念与内涵有所差异[11]。在我国,社区教育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12]。关于应急教育的概念内涵,至今为止各界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国际组织倾向于理解为紧急情况下所采取的教育、教学、学习援助及相关的干预措施[3];国内的相关研究与规定中所提及的“应急教育”更侧重于安全教育,主要指紧急情况发生前关于自救、互救,旨在提高个体生存能力为主的教育[3]。从以上两种主要概念内涵的陈述中不难发现,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对应急教育中的“急”的理解不同,对“紧急情况”的认识存在分歧。

本文所探讨的社区应急教育则是以社区为依托,从常态保障和应急措施两方面展开的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教育,旨在降低部分人为造成的灾害发生的比例,减轻非人为灾害中的伤害,提高个体自救、互救与生存的能力。

(二)社区应急教育的功能

1.保障幼儿人身安全和主体权利,为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首先,从幼儿期的特殊性来看,处于该阶段的个体好奇心强、探索热情高涨、社会经验少等独特的发展特征使其极易处于危险之中。一旦发生危险,伤害的不仅仅是幼儿个人的身心健康,还影响着家庭和社会。因此,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保护儿童安全永远被放置在重要位置。然而,这种保护不仅需要关注到人身安全,还包括儿童权利。儿童作为能动的权利主体,有权提升自己的权利保护意识和能力[13]。因此,针对幼儿及其家庭开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应急教育同时也是尊重儿童权利,支持其积极参与选择与决策的体现。其次,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幼儿身心发展从不确定性逐渐发展成型,其各项能力、品性都在此阶段打下基础。由于紧急事件种类复杂,想要完全的掌握并熟练解决具体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应急教育。

幼儿教育不是对幼儿进行的教育,想要支持幼儿的成长,就不能只对幼儿“做工”,而是需要将与之密切相关的成人囊括进来[14]。社区作为与家庭、幼儿园联系最为紧密的外部环境,其影响作用可以辐射到社区内部的全体成员,包括幼儿、家长及教师。就应急教育而言,以社区为依托开展活动可以提高更广大居民的认识和参与程度,同时社区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其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优势能够为社区中的各类成员提供多种条件和参与机会。显而易见,社区的效能是全方位的、整体的[15]。

2.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陷

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应急教育是一个非正式环节。学校重视程度较低,几乎没有专门的课程与对应教材,专职的应急教师更是微乎其微[16]。幼儿园开展的应急教育则具体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教育的整体时间较少;教育的内容具有偏向性,主要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玩具安全、生活安全等[17],内容更新较慢,一些幼儿园还在用“老拐子、大灰狼”等,未涉及当下社会的一些新兴的安全、应急主题;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多为知识教授的形式,实践训练的机会较少;教师利用的资源多为教材、宣传手册、教育短片等,资源的丰富度较低。受以上更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在应急教育活动中的参与机会无法得到保障,总是“浅尝则止”,教育效果不甚理想。针对以上的一些问题,社区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18],改善幼儿园应急教育现况。社区通过提供专职教师、应急物质资源及真实的演练场地,保证幼儿在成人甚至是家长的陪伴和帮助下参与实际演练,如此可以大大提升教育效果。

随着“双职工”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家长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被工作占据,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倾向愈发显著。当前,家庭应急教育主要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专业性,组织模拟能力有限等问题。如生态系统理论所述,社区作为幼儿及其家庭生活与发展的直接环境,一方面能够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为家庭提供支持以间接满足幼儿的需要。一系列实证研究证实了以上的结论,即社区提供的支持显著影响着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由社区参与的家庭支持服务更容易被家庭获得,且效果更好[19]。社区为家庭提供的支持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物质支持、精神支持以及信息支持[20]。物质支持主要包括资金、物资资源、场所;精神支持主要体现为志愿者主动地加入家庭教育,用实际行动为社区中每个家庭提供现实的帮助。信息支持方面,社区方便开设应急教育的专题讲座或论坛,邀请专家讲解并示范系统的安全与应急知识和相关技能。

3.促进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区的建立

1999 年,《面向21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明确了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指出通过开展社区教育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21];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曾明确指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需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开发社区教育资源[22]。无论是以上所提及的文件政策还是现有研究,社区教育均被视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的重要抓手[23-24]。产生这一理解的根本原因在于,比起终身教育事业和学习型社区的难以推进,社区教育在实践层面上更具可操作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社区教育的开展情况不尽人意。大部分居民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性较低。马斯洛认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的需求,这些需求是有层次的,越是低级的需求就越基本。这些需要的出现一般是按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顺序[25]507-508。尽管这一顺序并不绝对,但不难看出安全需要是最为基本的需要。因此,以应急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切入点也符合个体发展的内部需要,有利于促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我国社区应急教育的实践困境

立足于文献分析,在做了现状考察的基础上发现,不少国家早已致力于探索减灾社区的模式。如,世界卫生组织推出了“安全社区”模型,美国则构建出了“防灾型社区”[26];其他国家大都也实施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相关工作[27]。这些灾害管理的社区项目中常常会涉及以社区为依托的应急教育。

在我国,社区应急教育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据调查,我国约有46%的民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了解非常有限,26.6%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28]。国内虽已建立了上百个经由世卫组织认可的“国际安全社区”,但这些“安全社区”大多在一线城市试点,如北京、上海、香港等[29]。危险系数较高、应急能力较低的地区并不具备申请和建立“安全社区”的条件。由此来看,建立“国际安全社区”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很多研究者看到了应急教育的迫切性和学校、家庭实施应急教育的必要性,却忽视了以社区为依托开展教育的价值,从而导致当前社区应急教育工作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第一,对社区应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开展相关工作的连贯性不强。提及教育,人们会认为是学校的职责。事实上没有任何一项教育是学校能够独立完成的,社区作为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理应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职责。然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社区教育甚至没有被单列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展开论述。因此,目前社区教育处在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态,处于教育“边缘化”的境地。应急教育本身指向的是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这些事件大多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低发性等特征,使得应急教育极易被忽视,却总是在安全事故或紧急事件发生后才开始强调具备应急意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导致应急教育活动的实施缺乏连贯性。

第二,应急教育的主题单一陈旧,尤其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当前应急教育仍是一些常见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的避险与逃生。如地震、火灾、用电安全、交通安全等,忽视了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教育。当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由于缺乏基本的应急知识与技能技巧,其心理容易受到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从而导致恐慌、焦虑、担忧、抑郁等负面情绪[30]。正如此次的疫情,公民在不得不居家隔离时或多或少的出现了焦虑、情绪波动较大的心理反应。幼儿的心智发展还未成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又极为敏感,其抗压能力也极易受到影响。成人的压力或许还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及与外界沟通得以缓解,而幼儿的压力和焦虑则更依赖外部疏导来减轻。

第三,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质不高。我国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主要由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兼职人员以及部分志愿者组成[31]。从队伍的整体构成上来看,人手匮乏且专业素质普遍较低等问题凸显。以专职教育工作者为例,当前专职教师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一项针对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调查报告显示,40-49岁、50-59岁两个年龄段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41%和28%,合计近70%,而20-29岁的专职教师仅占6%[32];学历层次方面,比起其他类型的教师队伍(如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教师、高等教育教师等),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明显偏低[33];从业年限方面,由于专职教师队伍的流动率较高,工作年限最长者也仅7-8年[32]。稳定、专业化水平有保障的社区教育队伍才能够有效实现基本目标。当下,社区应急教育工作人员大多并非应急管理专业出身,很少经过系统、科学的师资培训,从而应急教育浮于表面,实施效果不尽人意。

第四,应急教育的对象范围较窄,仅限于青少年群体。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伤害是世界各国0-14岁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34]。有研究者曾对上海市2695 名0~14 岁的儿童进行伤害调查,发现伤害发生率为10.61%,并且年纪与伤害发生率成反比[35]。很多理论与实践都曾指出幼儿对于一些危险的存在很敏感,但有时受制于经验或能力的限制无法更准确的预估和防护。仅凭成人一味地保护无法有效降低伤害发生的几率,只有增进幼儿对灾害和突发事故的认识与了解,使其具备基础的应急技巧和能力,才能更有效地避免或减轻因灾害或事故带来的伤害。

第五,未对幼儿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针对幼儿的应急教育,除了要关注幼儿本身,还需要考虑到其所依存的家庭。《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曾提出了要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36]。然而,目前社区对于幼儿家庭的支持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是以信息性支持为主,即向家庭科普宣传一些基本的家庭教育常识,较少针对家长的教育技能技巧进行辅导。除此以外,社区还应针对家中幼儿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家庭的特点提供有侧重点的指导。

第六,应急教育多流于形式化,覆盖全类型的应急演练落实不到位[37],居民缺少实操的机会。社区提供的应急教育大多是宣传教育,最常见的形式为开展专题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这种活动形式很容易走上形式化的道路。由于缺乏实操,居民参与性与投入度就无法得到保证,如此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居民对社区应急教育活动失去兴趣,而居民的消极反应又反过来挫伤社区开展应急教育的积极性,最终只会形成一个无止尽的恶性循环。

四、优化面向幼儿及其家庭的社区应急教育的策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区应急教育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应在扎根本土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的成功经验。例如,在日本,社区居民个人、团体组织及企业共同组成志愿者队伍,创建了社区居民互救机制,旨在实现社区资源的最大化整合;英国政府建立了公共服务一体化网站、“社区防灾数据库”和“社区应急方案模板”等以推广优秀的社区防灾减灾经验;澳大利亚侧重于构建社会参与型减灾模型,通过应急管理中心免费为居民提供防灾减灾教育材料[27]。本文主要从总体框架部署和实际提升路径两方面,为提升面向幼儿及其家庭的社区应急教育质量提供可行性策略:

(一)总体架构部署

为了保障社区应急教育的实施,首要工作是提升其在整个教育中的定位。基于我国国情,提升重视程度最有效的途径是积极推进立法进程,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利用法律的权威性、强制性保障相关工作的运行[38]。在社区教育的相关政策中,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形成“由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市场有效介入、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的体制[39]。关于社区应急教育,理应建立起将公共安全与危机意识落到实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确保层层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其次,完善社区应急教育的内容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从安全保障层面上来讲,社区作为幼儿时常活动的场所,理应确保其安全,应当重视在社区内设置专门的儿童活动区域,同时确保这些活动区域的安全。从实施应急教育的角度来讲,在开展具体的专项活动之前,社区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应急教育的氛围。具体可以利用社区中的一些宣传媒介,如报刊栏、小区广播、物业公众号等,宣传普及有关幼儿应急教育的相关资讯,使得优化后的社区环境为后续开展应急教育系列活动起到良好的铺垫与强化作用。在设计教育主题时,应加强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教育,帮助幼儿及成人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貌,掌握基本的应急技能技巧,并组织面向幼儿及其家庭的自救、互救应急救援演习等。此外,应急教育还需关注到居民在公共事件突发时容易产生的显在或潜在的情绪、心理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为其疏解负面情绪进行指导。

再次,优化社区应急教育的人员配置,建设高水平的专职教师队伍。社区师资队伍的专业程度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社区教育专制教师队伍专业力量薄弱,社区教育专业知识体系和教育途径匮乏,专业伦理和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的统一性缺失以及专业特许保护措施缺位等因素的限制[33],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任重道远。因而,为了提升社区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理应从上述四个方面入手。第一,鼓励专职教师自主学习;第二,提供学习机会与资源;第三,建立专业知识体系,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第四,保障专职教师的专业地位。

最后,积极开发社区教育资源路径,合理配置相关资源以服务于幼儿群体。社区教育资源具体为,社区内被用于开展社区教育的一切物力、人力、财力等有形资源和制度、文化、政策等无形资源的总和[27]。社区教育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灵活等特点。为了更丰富应急教育的活动形式,可以创设幼儿安全活动区角,并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活动区,有条件的可以开放尽可能形式多样的活动区室。如,安全视频观看区、情景模拟区、实战演练区、家庭互动区等。除此以外,社区可利用相关机构的资源支持幼儿进行角色体验[40],如社区中的消防队、公安局、医院等,让幼儿能够亲身体验这些与安全与危险直接相关的职业。具体可以采取设立安全教育基地的方式。比如,在消防队,幼儿可以参观消防队中的车辆、器材和设备等,并在消防员的讲解下实际操作一些简单的器材。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既可以得到一定的消防知识,也可以习得基本的防护操作,远比坐在椅子上单纯地观看消防视频生动高效的多。又比如,参观医院的一些科室,邀请医生来为幼儿科普一些有趣的卫生常识和急救知识。一方面可以让幼儿在一种更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到危险和病害就在身边,从而丰富安全卫生常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近距离观察医生的工作,体会其工作的辛苦和付出,从而缓和对医院、医生以及疾病的抵触和恐惧情绪。

(二)实际提升路径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应当主动地营造出全民学习的氛围,统筹协调区域内的工作,促进各部分的联动,充分发挥不同群体与组织的功能,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社区教育网络。本文主要尝试为开展幼儿应急教育工作提供策略,因此,具体提升路径也主要从幼儿教育的两大主体出发:

1.针对幼儿园的支持与辅助工作

社区与幼儿园共同努力,建立有效的教育互通与应对机制。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幼儿园与社区是幼儿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幼儿园还是社区,又或是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都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为了提供优质的应急教育,社区应该密切关注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幼儿园也应积极关注社区动向,开放地依靠社区,积极主动将社区资源有效整合在活动中。幼儿园与社区双方以促进儿童发展为共同目标,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互通与应对机制,有利于幼儿园与社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速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社区向幼儿园开放社区资源,与幼儿园共同开展专题活动。整合社区资源并将其融入幼儿园活动中是当前的重要趋势。社区资源主要可以划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三者的划分实际上是相对的,彼此也存在相互渗透和交叉的情况[41]。针对应急教育而言,社区物质资源主要有物质设施与服务机构,如消防队、警察局、医院、超市等。幼儿园可以与社区联合开展实地的应急演练,进行沉浸式学习;人力资源主要指社区成员中具有某种专业知识技能、独特经历与兴趣爱好并提供相关经验的个人或组织。如,消防队员可以进园给幼儿传授消防自救常识;幼儿园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入园讲座并为幼儿园的防灾教育课程提供建设意见;文化资源则是以物质和精神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源,在应急教育中体现为社区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打造和渲染出来的安全教育的社区氛围。

2.针对幼儿家庭的服务与指导工作

家庭教育的社区支持,主要指社区旨在保护、教育孩子以及为孩子的成长创造适宜的家庭教育环境,因而为家庭教育活动提供的服务和指导[20]。当然,在对家庭提供支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为幼儿提供直接支持,同时也需要关注到成人的学习。只有大人成长了,孩子才能实现更完整更稳定的发展。具体如何提供支持,社区可以参考以下的建议:

第一,建立有效支持家庭的社区管理体系。我国社区发展历史较短,缺乏一定的经验积累。社区相关机制的建构等同于居委会或家委会,职能也主要沿用传统的调解邻里纠纷、计划生育、卫生管理等[42],科学、系统的应急管理经验尚且留有空白。家庭作为社区的基本组成单位,社区如果能够建立起有效支持家庭的管理体系,既可以提高社区整体的安全与应急管理水平,又可以改善家庭的应急教育现状。需要强调的是,在管理人员中应当有家长的参与,即由家长共同推举代表作为家庭与社区沟通的“传声筒”,让社区能够听到家长们的声音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社区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家庭中的“真问题”。

第二,针对幼儿与家长采取形式多样的应急教育指导。由于家庭结构、居住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交流减少。因此,社区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应急教育指导支持家庭中的教育活动,促进家庭之间的友好交往,进而形成稳固的教育关系网络。其一,根据子女的不同年龄阶段与性格特点安排有针对性的课程。例如,针对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家长可以帮助其理解一些基本常识;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家长可以培养其基本的防范和自救技巧。其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家庭进行指导。如针对主干家庭而言,如何统一家庭内部的应急教育理念,减少内部冲突,可以专门面向祖父母开设一些课程。再如特殊家庭,即拥有特殊儿童的家庭或父母为残障人士的家庭,社区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其三,社区可建立家庭咨询服务中心。咨询人员可以引进一些专家力量,也可号召社区中教育经验丰富的家长;另外,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附设心理咨询室。家长面临着工作与教育子女的双重压力,幼儿的安全问题又时常是家长心中紧绷的一根弦,为了让家长更好的享受家庭生活,适当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其排解部分负面情绪和压力。

任何一个精致的设计和完善的路径都要经过反复的推敲与演练,考核与评估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为实现常规化、高质量的社区应急教育除了需要在以上几方面下功夫,还须尽快拟定并落实专项考核制度与评价标准。综上所述,提升以社区为依托的应急教育的质量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应急家庭社区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庭“煮”夫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恋练有词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