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2021-02-20 11:28邹爽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渗透策略传统文化

邹爽

摘 要: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已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版语文教材对文言文的编排做出了数量与学段上的增加调整。因此,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文章在明确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意图,提高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意识的基础上,笔者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课为例,谈谈如何以文字、文学、文化构建教学内容,实现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的内容编排做出了较大调整。其中,文言文篇幅由原来的4篇增至16篇,从只编排于第三学段,扩大至第二、三学段,可见增加数量之多,跨度之大。

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文言文教学,几乎每篇文言文都可以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层面展开。以文字、文学、文化构建教学内容,实现文字、文学与文化的三位一体,能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

一、追本溯源,探寻文字之美

文字落实是准确理解文言文文意的基础,要求学生对每个字的形、音、义都能理解清楚,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放过”与“突出”相结合。即文言文中那些字词古今词义一致,学生容易理解的,不需作特别处理;学生结合已有注释、经验或插图就能自行理解的字词就“放过”;而那些古今异义的字,则在教学中必须予以“突出”。

比如《伯牙鼓琴》中主人公之一“锺子期”的姓氏“锺”,统编教材为何改人教版的“钟”为“锺”,而非常见姓氏书写的“钟”呢?在文言文教学中,对汉字追本溯源,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古义,特别是汉字的本义。

当学生提出姓氏“锺”的疑问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出示“钟”的变化历程,引导学生探究汉字之美。

“钟”对应的繁体字为“鍾”或“鐘”。“鍾”本义指青铜制成的大酒杯,引申为积聚;用于姓氏人名,“锺”氏其始祖居于“锺离”,是以子孙聚以邑为姓氏。“鐘”则是倒垂悬挂的青铜器,用以报时、集合的信号音,引申为抽象的时间名词。《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规定,作为姓氏人名时,“锺”为规范字形;《汉语大字典》和《新华字典》中的“锺”也只有“姓氏”这一个义项。

以上教学中,通过展示“锺”的字理及其演变,将识形、释义完美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了“锺”的本义,也领略了汉字构字的精妙与博大精深。

二、巧设情境,品鉴文学之味

古人讲究炼字炼句,炼字炼句并不只是技巧上的追求,更是一种情意甚至是理、志、道的追求。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我们不妨找到这些能够承载思想、意志的关键字句,对其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品鉴文学之味。

《伯牙鼓琴》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即子期对伯牙的两次赞叹“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既写出了伯牙琴技之高,又表明了子期与伯牙是为知音。然被世人尊为“琴仙”的伯牙,在遇到子期前会缺少赞美吗?琴技出神入化的伯牙,他的琴声里当然也可以有清风、朗月,有碧空、飞鸟……为什么在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中独独写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呢?

教师通过巧设情境,辅以有关“太山”和“流水”文化意象背后的拓展资料——“巍巍乎若太山”意指像大山一样高峻,“汤汤乎若流水”言曰如流水一样浩荡。山岳高耸,顶天立地,韩婴称其“万民之所瞻仰也”;水流湍湍,生生不息,孔子以喻“君子之德”;而在儒家思想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以伯牙鼓琴,琴声中的“太山”“流水”正是在表明其如山般高远的志向与流水般宽广的胸怀。而这志向与胸怀都被钟子期所得。声气相求,腹心相照,正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层层深入,引领学生质疑反思,理解、感知知音文化的符号——高山流水。

文言文教学时注重对文言文关键字词文化内涵的发掘,并注意把字词的文化内涵与作品主题思想、意志的文化意蕴结合分析,巧设情境,可以有效改变学生对作品文学性的浅层理解,同时为教学增加情趣,帮助学生深化对文学思想、意志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三、母题拓展,传承文化之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献的经典之作,学习文言文,最终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但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哪些文化?以哪种方式渗透?文化渗透的边界在哪里?都值得深思。据此,教师可以将“文化母题”纳入文言文传统文化渗透方式的视野。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结合课文“资料袋”可知,其为“知音”这一母题的源头。于是,我们可以梳理传统文化中有关“知音”这一“文化母题”的相关内容。

“知音”早在《吕氏春秋》《列子·汤问》等古书中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传说。而后明代冯梦龙将其收入《警世通言》并拓展为话本,广为流传。这些关于伯牙、子期的故事,形成了一个具有“知音”文化系列的认知框架,成为汉文化特有的意象符号。

在对“知音”母题的拓展学习中,又可以梳理历代有关“知音”的古诗文,如:汉朝《西北有高楼》中的“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唐代孟浩然《示孟郊》的“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北宋王安石《伯牙》的“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等等。历朝历代歌咏“知音”、渴盼“知音”的诗文不胜枚举,形成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從同一母题出发,筛选拓展内容,引入这些故事、诗文加以延伸,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丰富对知音内涵和知音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感。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明确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意图,提高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识,将教学扎根在文本的沃土中,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实现文字、文学与文化的三位一体,最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3-28)[2021-10-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黄莺.文言文教学解读要点谈——以《伯牙鼓琴》一课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07).

[4]宋国萍.《伯牙鼓琴》文化考证与教学设想[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20(07).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渗透策略传统文化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