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 让武夷山茶香飘世界

2021-02-21 00:47张志国
绿色中国·B 2021年12期
关键词:岩茶制茶方舟

张志国

位于福建省的武夷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既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组织,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国家公园,拥有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特色丹霞地貌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著名的生物模式标本产地。

正是因为这一方好山好水,武夷岩茶才名满天下。

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全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山大红袍”更是被盛赞为“天下第一”。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红茶享誉中外,数百年间飘洋过海,成为联接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茶,是武夷山地区的顶级招牌,也是当地众多居民世代的立命之本。方舟就是这样一位出身茶叶世家的代表性人物。

今年31岁的“茶三代”方舟是福建省武夷山市永生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6年,方舟从英国华威大学大数据分析专业硕士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武夷山,接过母亲手中制茶的担子。问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方舟说,他的妈妈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游玉琼。妈妈从来没要求我回来,回国创业是我自己的选择,是对武夷岩茶产业的责任感,我热爱家乡这片土地,就更愿意在这里有所作为。

一片茶叶三代人的坚守

方舟外公游永生是武夷山一个地道的茶农。老人一辈子与茶打交道,今年已经82岁了,每天的习惯还是到茶厂里转一转,喝上一泡自己喜爱的岩茶。

在方舟外公做茶农的时候,是一个“统购统销”计划经济的年代,商品意识的薄弱,是那个时代特殊的印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春风刚刚吹进武夷山这个小山村的时候,为增加村里的收入,游永生带头复兴武夷山的岩茶产业,承包下名不见经传的小茶厂,成为了武夷山民营茶企的开拓者。

方舟的母亲,现在是武夷山永生茶厂的负责人,也是目前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唯一一名女性。

游玉琼1985年进入父亲的茶厂,从此爱上了制茶。后来从父亲手里接班,她决心要做一家百年企业。几十年过去,她已经顺利交出传承的第一棒——她的儿子方舟已经顺利接班,担任茶厂的副总一职,并且技艺也颇得她的真传。

游玉琼对方舟说:“你有了孩子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让你的孩子爱上茶。对我来说,我的百年老店任务已经完成,现在传承到了你手里。将来如何让你的孩子爱上这行,是你需要思考的问题。”方舟说,在决定从事茶行业之前,就已经决定要学会这门技艺,用母亲游玉琼的话说,后代有愿意做茶的,才可以传承下去。后来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他越发觉得传承非常重要,同时作为家里的独子,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传承家里的企业。

5000亩茶山,年产量200多吨,400多位员工,游玉琼把小厂做成了龙头茶企,但企业如何运营管理?如何把自己的岩茶制茶技艺更好传承,让武夷岩茶营销世界各地?作为“茶三代”,方舟正尝试利用大数据把茶叶生产过程的各项数据模式化和标准化。

勇挑重担

用大数据把茶叶生产过程标准化

2016年,武夷山成为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也就是在这一年,26岁的方舟从求学8年的英国回到祖国,回到故乡武夷山,回到祖辈开创的茶园。

方舟总是戏称自己和武夷山一同迎来新生,赶上了“国家公园”的生态红利。“好生态才能孕育出好的茶叶,这是立足的根本。都说武夷岩茶好,其实好山好水才能出好茶。‘武夷山戏球名茶’是我们家的茶叶品牌。”

如今的方舟,是用大数据把茶叶生产过程标准化、模式化,期望“让茶叶生产不再只能靠天吃飯”的“新茶人”。是结合“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尝试“茶豆间作优质高效生态栽培”项目的“新茶农”。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工作人员眼中,方舟是践行“生态茶园”的先行者。而在方舟心中,他只是共建国家公园的一个“国家公园人”,武夷山的一份子。

方舟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学习大数据分析。回国之后他通过物联网实时观察茶叶生长情况,结合在智慧茶园中安装的气候监测仪辅助合理安排生产,为提高标准化自主研发了电脑程控做青机,让程控代替人为手动控制做青机,提升了茶叶品质的标准化,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也为未来智能化制茶收集原始数据并分析建立制茶技艺模型提供支持。同时,方舟也很关注茶叶种苗培育与保护、茶叶品质提升,希望成立由政府牵头、高校、科研院所、茶企共同参与的公益性茶叶品种种苗研究中心,将卡脖子工程掌握在自己手上;通过良种选育拓展和衍生武夷岩茶产品线;通过科学分析加强基地管理与优化提升制茶技艺。

方舟依托科技帮助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带动周边茶叶从业者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并将总结出的模式无偿传授于武夷山茶叶从业者。据方舟介绍,公司近年来开展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开展玉琼茶乌龙茶配套加工技术研发,开展茶豆间作优质高效生态栽培示范。与福建省茶科所联合研发了玉琼茶树品种,自主选育了金佛茶树品种,并将玉琼茶和金佛茶进行成果转化,每年可新增产值1000多万元。

这个年轻人的梦想,在许多传统茶农心中都近乎“神奇”,甚至“不可思议”。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不仅让方舟的茶园增加了科技的亮色,也为“生态茶园”的推进找到了新路径。

茶园改造从传统茶园到生态茶园

2018年,方舟着手生态茶园改造,第一批示范基地就位于著名的九曲溪上游,面积多达1200余亩,几乎占到了永生茶业公司茶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方舟的尝试,前所未有,“其中200余亩套种珍贵阔叶树,国家公园免费提供苗木”。这种做法,似乎有悖于传统。很多人认为,这会导致茶园面积减少。而表面看,茶园减少,产量也会减少,收入也会下降。

而且,在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支持下,方舟融入“生态科技”的尝试还远不止于此。在有着“武夷岩茶第一镇”美誉的星村镇燕子窠,他还尝试在千亩茶园套种大豆。他相信科学的力量——茶豆间作,不仅能提升地力,还能提高茶品,“大豆根瘤菌固氮能力强,长成后乂割翻压入土,能为茶树供应天然绿肥。”

尝试还在继续,方舟会在生态茶园根据不同季节见缝插针套种油菜花、紫云英等绿肥作物,并导入捕虫板、捕虫灯等“绿色防控”新成果,除草也坚持人工,杜绝草甘膦等化学农药。

那么,从传统茶园到生态茶园,产量和收入是否减少了呢?

方舟说,如今走进茶园的游客越来越多,春天樱花烂漫,秋天桂花飘香,而楠木、银杏、红豆杉、罗汉松等珍贵树种的加入,为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营造出了生物多样性,“茶园的生态系统得到了重构。”

方舟认为,从表面看,茶树面积减少了,但生态环境好了,茶叶品质提高了,市场效益更好了。“茶园变公园,以前茶产业的发展大多只停留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随着生态茶园的兴建,现在已经做到了第三产业。当茶园变成生态体验场所,无形中也是对茶叶品质和品牌的宣传。”

其实,很多来到茶园的游客并不完全知道,他们脚下经过的这片土地与“国家计划”紧密相连。比如,方舟尝试的“茶豆间作优质高效生态栽培”项目,就来源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三五”这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起始于2016年,这同样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启的年份。

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体制试点以来,已累计建成生态茶园示范基地1860亩。全面禁止试点区林木采伐,因地制宜开展退化林分生态修复,完成封山育林62.5万亩。

敢于创新做茶技艺的先行者

传统行业中传承的意义与工匠精神,是方舟留学归来加入家族企业后感受最深的一点。他的家乡武夷山以秀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也有武夷岩茶的文化传承被广为熟知,他的母亲是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此传承对于方舟的家族而言,不仅是家业的长青,也是文化技艺的延续。

在方舟看来,传承的意义在于延续,是对上一代人,对这些工匠们的一个理解,是要将他们的所思所想和经验总结延续下去。我母亲在茶叶行当中已经36年,因为所有的茶我们每年只采一次,所以母亲告诉我,“我想让你从事这一行,是希望把自己与这片茶叶36次相遇的感受,36次制作的感悟,和36年积累的经验传承给你,让你去延续。”母亲的经历让我发现,要做精一件事必须是一辈子只想这一件事,并且能够坚持地走下去。

从小妈妈就让方舟喝茶,让他品不同茶的滋味,培养他对茶叶的兴趣。他去英国读书的时候,妈妈给他带了20多斤的岩茶。妈妈告诉他,只有家里有这种茶,这种好茶不易喝到,不管你有多少钱。当时妈妈给他带的都是名岩名丛,每个品种只有一点量,但都是非常好的茶。每当他思念家乡,就会取出武夷岩茶,一年里,他竟然喝掉了妈妈给他的20斤岩茶。或许只是因为“茶是故乡浓”。

在方舟出国前夕,母亲曾对他说,“你出国以后可以选择不回国,可以选择你更喜欢的生活方式,也可以不做茶叶这一行,但是我希望你能够学会我的手艺,这样你的后代如果还有人想要做茶的时候,给他们多一点的希望与可能性。”这就是母亲对于这个行业的执着与情怀。

方舟也记得母亲的一句话,“非遗传承人,不是一个用来告诉别人我多厉害的头衔,而是告诉我肩上担负的责任和义务。要把这门祖宗的手艺传给后代,把这门传统的岩茶制作手艺推向山外,推向世界。”

福建有引以为傲的民营经济,还有全国排名第一的森林覆盖面积,其中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方来自于南平,武夷山就坐落在这里。虽然方舟是从山沟沟里走出来的孩子,但是这些先天的条件,为他做的这个行当带来很大的激情与自信。而与情怀和自信相匹配的,是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堅定。

“这除了在信念上的坚持,还有体力上的,以春茶制作为例,最好的时间只有一个月,而这一个月我们要坚持连续的工作,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只有坚持耐劳才能够出产好的茶叶。”方舟说。

方舟说,人不可避免的就是生老病死,我们的体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包括母亲在内的上一代匠人们,也正不可避免地将要遭遇这一问题。因此我也在迫切地学习武夷岩茶制作的精髓,并且通过现代科技的辅助,如分析大数据等方式,用我所学的这些科技知识去帮助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加速我们的匠人技艺的传承。

方舟的家有5000多亩的茶山,以往靠人工去维护费时费力,现在都可以用新的科技设备解决。他现在正在推动打造生态循环链来控制病虫害,在无化肥的前提下供给茶园所需的养分和养料。他们在茶叶周围种上绿植,比如大豆、肉桂、油菜花,首先是补充土地需要的氮肥、磷肥、钾肥,同时大豆吸引昆虫,能有效防止茶株受到虫咬,从而去除用药来治理虫害的方式。

方舟说,这些都是我们通过新的方式来推动传统的做法,是我们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试验的创新,为更好的传承而付诸的行动。

刚回来的时候方舟在茶厂,从做学徒起步,学习技艺,后来随着能力提高,他带的车间越来越多。

2017年的母亲节,方舟制作出一款奇丹,取名为“游方”,并将它作为礼物送给母亲。游是母亲的姓,方是他自己的姓,同时加上“游历四方”的意思,隐喻他自己外出留学后,依然回来从事茶的事业。这款茶叶得到了马梅荣和修明等大师的认可,他们认为这是近十年来他们见到的最好的奇丹作品。

游玉琼和儿子方舟笃信沟通的力量,“我从来没有跟我丈夫红过脸,只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略微拌过一次嘴。我们每天有说不完的话。我儿子也是,他在国外留学时,每天给我打一到两个小时的电话。所以我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冲突,即使有一些小的磕磕碰碰,都能在沟通中很好地解决。”游玉琼说。

方舟认为,他和母亲会存在理念不同的情况。然而,传统行业需要一些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理念,因此要引进新鲜血液。这也是他的母亲想要的。方舟回来以后,对于他的意见,游玉琼会积极采纳,即使不同的理念也在沟通中达成共识。“沟通非常重要,有商有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矛盾肯定会有,但是更重要的是,矛盾也是激发我们找到解决方法的契机,我们也很享受这个过程。”

方舟用茶的宣传方法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他母亲一开始也会觉得茶只要好喝,品质好,包装适宜就行。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新颖的包装。所以方舟会经常拉着游玉琼去感受新的商业氛围,带她去年轻人喜欢的酒吧、夜市,感受如何用年轻人的想法来包装产品。让她在体验中去了解并接受。在方舟的影响下,疫情期间,游玉琼也做起了新题材的直播――《金佛内在说》,当时大家普遍关注健康问题,在直播中,他们将刘仲华院士对金佛茶的功能成分分析用到直播中,告诉大家茶里面哪些成分对身体好,得到很好的反响。“我也很感谢母亲能理解我,能去理解消费者的变化,去创造新的产品,发布新的概念。”方舟说。

拓展思路做茶品牌的代言人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夷山考察时指出,“武夷山这个地方物华天宝,茶文化历史悠久,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又有科技支撑,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茶产业。”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同时指出:“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方舟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青年茶人备受鼓舞,为我们茶人指明了方向,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茶产业的信心。

方舟认为,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新型茶人可不能只会按照老方法管茶、做茶、卖茶,得为茶产业插上智慧的翅膀、科技的翅膀,讲好茶故事,才能更好地做好茶产业。知识和科技给制茶这个被认为传统的行业,带来了更多丰富性和可选择性,等着我们不断去发现、去探索。

方舟研究生畢业后就全程参与春季制茶,在一线学习与传承制茶技艺,发扬老一辈茶人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弘扬茶文化。茶季中通宵达旦与超负荷的工作量更是对方舟意志的考验。庆幸他都坚持完成了整个茶季的制茶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的实践经验是他一生的财富。

方舟说,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代表符号之一,早已经深深融进国人的生活之中,武夷山是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作为青年茶人,要利用互联网思维、新媒体平台,共同探索研究年轻人喜好,积极传播好茶文化,让品茶、喝茶的方式更加年轻和多元,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武夷岩茶的忠实爱好者和传播者。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流传下的文化瑰宝,作为青年茶人要积极讲好茶故事、传播好茶文化。回国以来,方舟多次参加了福建省政府举办的闽茶海丝行,已经走过了东南亚站、西欧站、亚欧站等20余国交流推介,让海外朋友喝上中国茶,爱上茶文化。同时利用互联网思维、新媒体平台,拓宽茶叶宣传营销渠道,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武夷岩茶的忠实爱好者和热心传播者。

方舟坦言,公司始终坚持“忠于传统,不止创新”的理念,目前已成立电商事业部,抖音戏球基地,新媒体传播宣传工作室,新媒体营销事业部等部门,吸引了跨界人才30多名。

谈到未来,方舟说将运用新思维、新视角、新方式,研究年轻人喜好,探索发展茶叶深加工向功能领域衍生,如即开即饮的便捷式纯茶饮、功能型茶饮与医学运用领域拓展等。

“作为一名青年茶人,我将担负起使命责任,传承发展祖辈们留下的制茶技艺,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努力成长为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方舟说。

本期封面人物小档案:

方舟,福建省武夷山市永生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理学硕士。南平市政协常务委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南平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福建省农学会常务理事,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常务理事。申请并获得茶叶做青系统等3项发明专利授权。茶叶做青机自动控制系统荣获南平市专利三等奖。

猜你喜欢
岩茶制茶方舟
中国传统制茶
武夷山的岩茶上好品质竟与石材中的铁质有关
隐秘的方舟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武夷岩茶书写传奇
PLC自动化技术在制茶中的应用
Recent Promo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Kun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