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H+”的职业院校专业群组群逻辑研究与实践*——以护理专业群为例

2021-02-21 04:20
江苏教育 2021年89期
关键词:协同康复岗位

谢 燕 张 晨 陈 玲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明确指出,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发展机制和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专业群是各专业根据不同联结形式组成的集合,或对象相同,或基础技术技能相近,或与产业链匹配。[1]专业群建设是国家应对智能时代和产业模式变化带来的职业大规模交叉融合的措施之一,[2]有利于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生育政策的调整、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护理服务领域从疾病诊疗逐步向慢病管理、母婴保健、老年护理、康复治疗、安宁疗护等领域拓展。为此,职业院校亟须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护理人才来应对以上变化。当前,卫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壁垒高,相关专业课程内容不衔接,教学资源难整合,专业建设的主体与路径单一,缺乏不同利益方的协商共治机制,导致学校人才供给与区域集群化健康产业需求相脱节,学生职业素养不能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多岗迁移要求。开展基于多元协同育人平台的护理专业群组群逻辑研究,探索复合型护理人才培养路径,是卫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和应然选择。

一、护理专业群组群逻辑起点

(一)护理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大健康”理念,要求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这就需要护理专业群打破传统定位,以面向人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为理念重构专业发展新格局。一方面,覆盖人从婴幼儿、青少年、成年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面向健康、亚健康、疾病期、康复期、临终期等各类需要提供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健康服务;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母婴保健与助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临床护理与康复、健康管理与促进等全方位健康服务。护理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关系可分为社会外部视角的“健康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逻辑和学校内部视角下多元协同育人的共生逻辑。[3]

从社会外部视角看,护理专业群建构的逻辑起点是在“大健康”理念下,实现“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的耦合。[4]其中,人才链作为支撑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教育链和产业链的耦合中发挥中介桥梁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健康产业链可分为纵向的供需链和横向的协作链。[5]护理专业群对应的纵向上下游产业包括治疗服务,护理、康复服务,独立医疗辅助性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对应的横向配套协作产业包括涵盖养生保健、母婴健康照料、健康养老与长期养护的健康促进服务,健康人才教育与健康知识普及服务,智慧健康技术服务,健康保障与金融服务等。根据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健康产业链对应的人才链包括医师、护士、助产士、康复技师、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公共卫生和健康医师、健康管理师、健康照护师、公共营养师、生殖健康咨询师、老年健康评估师等职业。根据2021年版《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上述人才链对应的专业有临床医学、护理、助产、康复治疗技术、公共卫生管理、健康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

从学校内部视角看,护理专业群建构是在“大健康”理念下,与卫生职业院校、护理学会、医院、康养机构、健康管理中心、政府、第三方等多元利益主体共生于集聚环境中,不断开展专业群管理体系重组、课程体系重构、师资团队重建、教学资源重生,最终达成专业群与产业链、岗位群与课程群、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生评价与职业资格评价的对接。[4]科学组群是专业群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卫生类高职学校特色化、差异化内涵发展的需求,目前普遍接受的组群原则为“三相一共”,即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6]组建以“大健康”理念为支撑的护理专业群,应聚焦医药卫生类专业,钻研健康评估、临床护理、母婴保健、康复治疗、健康管理等技术技能,面向临床、社区、康养机构、健康管理中心等职业领域,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

因此,单一专业难以培养具备“大健康”理念、拥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的复合型护理人才,有必要通过专业组群促进内外联动、优化结构、集聚资源,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二)护理专业群的组群过程

护理专业群组群过程遵循区域逻辑、关系逻辑和结构逻辑。[7]区域逻辑是根据专业群涉及的地理范围,围绕行业布局和产业需求,确定人才成长路径;关系逻辑是根据人才成长路径,比对专业,组建单核心型、双核心型或协同发展型专业群;结构逻辑是分析人才培养路径和专业,确定专业群组合及治理的结构特征。[8]

1.职业调研与岗位分类,确定职业发展路径。

开展以“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为基础的护理专业群与健康产业链的逻辑关系分析,以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为目标,组织力量对区域健康产业链进行职业岗位调研分析,梳理出面向高职生就业的26个典型工作岗位,并将其归纳为“临床护理与服务”“康复治疗与训练”“母婴照护与助产”“健康教育与促进”四类岗位群,形成四条职业发展路径。

2.路径结构与专业对比,确定组群相关专业。

对四类岗位群职业发展路径所需知识、能力和素养进行分析,基于“大健康”理念推进各专业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对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江苏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毕业生就业去向跟踪和就业质量调查反馈,确定由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助产、健康管理四大专业组成护理专业群。群内各专业均属于医药卫生大类,学科领域相近,服务对象相似,技术领域相关,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共享度高。

3.分析路径与匹配专业,确定群内专业组合。

通过专业群指导委员会专家明确四类职业发展路径与专业的匹配性和契合度,参照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发布的2021年版《职业信息与培训项目(专业)对应指引》,[9]以促进学生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为宗旨,分析不同专业组合对应的职业培养路径与组群结构,形成四类“牵头专业+协同专业”的专业组合关系(见图1)。

图1 护理专业群与岗位群对应关系拓扑图

组合一:护理专业为主体,康复治疗技术、助产、健康管理专业协同。对应“临床护理与服务”岗位群,针对内科护士、外科护士、儿科护士、急诊护士、社区护士、口腔科护士、中医护士、妇产科护士、养老护理员等岗位。组合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主体,护理、助产、健康管理专业协同。对应“康复治疗与训练”岗位群,针对康复科医师、康复技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病理技师、养老护理员、孤残儿童护理员等岗位。组合三:助产专业为主体,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健康管理专业协同。对应“母婴照护与助产”岗位群,针对助产士、妇产科护士、育婴员、保育员、儿科护士等岗位。组合四:健康管理专业为主体,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助产专业协同。对应“健康教育与促进”岗位群,针对健康管理师、生殖健康咨询师、社群健康助理员、健康照护师、老年健康评估师等岗位。根据健康产业人才需求和发展态势,结合学校办学基础,确定组合一为稳定型、制度化建设专业群,组合二、三、四为动态变化和项目导向型专业群。专业群建立“内外联动”的治理机制,校内采用“以群建系”的方式,群内各专业课程交叉融合、资源共享;校外采用“集团化办学”方式,协同医院、康养机构、健康管理中心、高校、政府等建立多元育人平台,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共享共建和教学团队双师双能。

二、基于“S-C-H+”多元协同育人平台的护理专业群组群逻辑研究

“大健康”理念要求护理专业群建设以健康教育为中心,以预防、诊疗与康养为一体,培养具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的复合型护理人才。为此,护理专业群须打破专业壁垒,优化组织结构体系,健全医教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专业群动态调整和持续优化策略。

(一)护理专业群“S-C-H+”多元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研究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健康产业与职业结构发生大规模转变。根据医教整体观的社会全息理论,职业院校应当对接健康服务业、智慧医疗发展新业态,组建发展目标、成员构成、管理制度“和而不同”的办学共同体。常州卫生分院发挥学校百年联合办学优势,根据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需求,在70余家教学合作单位中遴选行业龙头单位和支柱企业,联合卫生职业学校(School)、高等院校(College)、各级医疗机构(Hospital)、卫生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康复养老机构、健康管理中心、健康行业协会等,建立开放性的“SC-H+”多元协同育人平台。

(二)基于“S-C-H+”多元协同育人平台的护理专业群编组逻辑

依托“S-C-H+”多元协同育人平台,以人才培养的精准供给为目标,开展专业群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对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分析,提炼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按照职业技能成长规律、工作流程和业态发展趋势,重构课程群。通过相关课程群的耦合、联通和共享,确立护理专业群三种编组方式:立柱模式、扣环模式和车轮模式。[10]93立柱模式以群内一个专业为支柱,其他专业依附发展;扣环模式为各专业并列依存,相互促进;车轮模式以其中一个专业为核心,辐射带动其他专业。

按照护理专业群建设任务不同,采用不同编组模式。如开展养老护理人员岗位技能培训、企业职工急救技能培训等专项技术服务时采用以护理专业为主体、其他专业为辅助的立柱模式;开展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建设、“社区居民健康教育与促进”项目时采用扣环模式,群内专业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开展“基于神经机制的脑卒中运动言语障碍康复新技术学习班”“杏林推拿社”志愿服务等活动时采用车轮模式,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核心,带动其他专业共同发展。

(三)基于“S-C-H+”多元协同育人平台的护理专业群持续发展策略

专业群建设是以跨专业项目实施为载体的逐步发展的过程。根据专业群发展特征,大致可将其发展阶段分为以专业组群、课程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初期,以管理体制建设、产学研项目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探索期,以文化共融、价值塑造、成果共创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成熟期。[10]95为形成专业群稳定的相互支撑、依赖的关系,学校可从模型构建、内部治理、外部联动三个方面施力,共同推动其组织架构、管理制度、课程体系、教师团队的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基于“S-C-H+”多元协同育人平台的护理专业群滚珠轴承模型(见图2),外圈是外接多元协同育人平台的下设机构,如常州市护理教育集团、常州市护理伦理研究中心等;内圈是轴心,为护理专业群;滚珠是构成“S-CH+”多元协同育人平台的各个要素,如医院、康养中心、政府等;保持架是支持和维系护理专业群运行的机制和方式,使内圈、外圈和滚珠发挥稳定的联动作用。二是采用“以群建系”的方式,将群内专业纳入护理系管理范围,下设以课程群为分工单位的教研室,形成专业群、专业、课程群、课程的内在组织架构,通过教学分工和行政管理的双重力量使专业群保持稳定状态。三是以资源共建共享为黏合剂,依托“S-C-H+”多元协同育人平台,形成跨界共治、联动稳定的专业群管理方式。

图2 护理专业群组群滚珠轴承模型图

三、基于“S-C-H+”多元协同育人平台的护理专业群组群实践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引领区域。江苏省作为我国健康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建有国家首批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支持的、覆盖健康产业全链条全流程的生命健康产业。护理专业群根据区域健康产业需求,立足江苏省,辐射苏锡常,对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32家企事业单位展开了调研。参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聚焦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核心流程,分析归纳了专业群对接的产业链为:助产—母婴健康照料—护理—康复—健康养老与长期养护—安宁疗护,确立对应产业链的岗位群为:助产士—育婴员—护士—康复科医师—健康管理师—养老护理员等。

(一)确定专业群培养目标与组群专业

根据岗位群特征,明确了“懂助产+精护理+能康复+会管理”的复合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覆盖人的全生命周期、具备全方位健康服务能力、拥有临床思维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健康服务人才。

围绕上述育人目标,常州卫生分院对照健康服务产业链,对母婴照护与助产、临床护理与服务、康复治疗与训练、健康教育与促进等岗位群展开分析,确立核心课程群,组建由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助产、健康管理专业组成的护理专业群(见下页图3)。

图3 护理专业群组群运作模式

(二)“S-C-H+”多元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

根据护理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常州卫生分院按照人才共育、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目标共赢的原则,牵头建立“S-C-H+”多元协同育人平台。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多元育人主体的地位责权、运行机制和保障条件,引导和约束各育人主体在护理专业群建设中的行为。一方面,由政府主导和行业指导建立机会均等、自愿参与的决策制度和议事规则;另一方面,制定下设的常州市护理教育集团、常州市护理伦理研究中心章程,明确“4+2”“专接本”等升学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与溧阳市政府、瑞典隆德大学分别签订《校地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外护理合作协议》,从平台搭建、团队融合、资源共享、产学研协同四个维度开展专业群建设实践,发挥专业群“集聚—溢出”效应。

(三)基于“S-C-H+”多元协同育人平台的护理专业群组群经验总结

基于“S-C-H+”多元协同育人平台开展护理专业群组群实践,遵循了专业群建设的内外联动、集聚创新的行动导向策略。[11]影响“S-C-H+”多元协同育人平台的护理专业群组群因素有管理制度、组织架构、配套政策、合作项目四个方面,需要在组群实践中统筹考虑。

一是综合不同办学主体的利益诉求。围绕复合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组建专业群政行院校协同管理制度,制定“S-C-H+”多元协同育人平台的决策制度和议事规则,制定《常州护理教育集团章程》等规范文件,从制度层面明确多元协同育人主体的互相支撑和依赖关系,调节、推动专业群组群实践。

二是利用不同育人主体的组织和职能差异。依托行业办学优势,构建矩阵式组织架构,组建由行业专家、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高校学者等共同组成的专业群指导委员会和医院(企业)教师工作站等,聘任兼职专业(群)负责人、课程(群)负责人等,形成“专业群—专业—课程群—课程”的组织架构。如组建由名医名家、高校学者、技能大师组成的“专兼结合、互聘共培”的护理教学团队和名师工作坊,开展医院“驻点班”人才培养改革,共同开发社区健康教育课程,联合开设常州市卫生健康行业道德讲堂,共同开展学校“开学第一课”暨常州市抗疫纪实摄影故事分享会活动等。

三是应对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从资金、设备、制度、环境等多方面完善配套管理办法,开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课岗赛证”融合的考核办法,制定《学校外聘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护理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等管理办法,实施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校内项目考核与岗位任务考核、综合技能考试与执业资格考试融合的发展性评价。

四是正视“S-C-H+”多元协同育人平台多方利益共享机制缺乏的现状。确立“产学研一体、教研服并进”的目标,梳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技能传承、服务惠民等职能,整合平台优势资源,挖掘跨专业合作项目,进行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评价机制的动态调整,先后打造“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三微”平台、“传统康复技艺传承”的志愿服务品牌、“母婴照护”的1+X证书试点项目、“健康管理师”的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服务,支持复合型护理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随着健康服务业“互联网+护理服务”、智慧医疗等新兴高端业态发展,护理专业群组群应以“大健康”理念为先导,以“S-C-H+”多元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为依托,以复合型护理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基于健康产业、面向医护职业、组群专业耦合匹配为路径,以跨专业项目为载体,为新时期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提供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协同康复岗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