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群大类招生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模式研究*——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2-21 04:20陈晋中张文斌唐喜芬
江苏教育 2021年89期
关键词:我院分层分类

陈晋中 张文斌 唐喜芬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生源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有中职对口招生、高中单独招生、普通高考招生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特别指出,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1]《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对口升学考试制度,扩大高等院校对口招收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规模。应用型本科专业主要招收中高职毕业生,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中高职毕业生比例增至30%。[2]

在当前高职院校生源类型多样化条件下,传统的“大一统”人才培养方式既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也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因此,从学生的发展需要、职业取向、生涯规划、学习能力等综合因素出发,建立与高职生源结构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专业群大类招生、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订专业群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类招生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模式研究

(一)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是指高职院校按照专业群大类招生,或专业群分专业招生、按大类管理。经过第一学期基本素质平台课程学习后,学生按照意愿自由选择专业或在群内自由转专业,实现群内专业的互融互通(一次分流)。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大趋势。

对我院建筑工程专业群在校生的调查显示,高职专业群采用大类招生的形式,可以满足近80%学生的专业需求,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入校前选择专业的盲目性,进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归属感和认同度。同时,大类招生是缓解不同专业间报读学生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提高生源整体质量,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对于社会,有利于培养出“能就业、能胜任、能转行”的一专多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教师,面对兴趣浓厚、目标明确、主动学习的学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工作中。

(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指的是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该种方式在分析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授课与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因材施教”理念相统一。[3]

以我院建筑工程专业群中“英语”和“高等数学”为例,超过25%的学生认为“我基础较差,上课跟不上课程进程”,说明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占比较高;而选择“学习没难度,内容太简单或老师的节奏太慢”的学生占15%左右,反映出这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学有余力。对于后一部分学生,笔者以英语课为例进一步了解其学习需求。调查显示,高达70%的学生计划报考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另有25%的学生希望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可见,在“英语”和“高等数学”这两门课程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差距明显。因此,我院选择这两门公共基础课程实行分层教学。

新生入校后,根据数学或英语测试成绩并参考个人意愿,将学生分成A、B两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班进行授课(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建制,学生只是按照分层教学要求到不同的教学班上课)。[4]A班为培优班,兼顾部分学生参加“专转本”选拔考试的需要;B班为基础班。“高等数学”和“英语”课的分层教学目标分别见下页表1和表2。

表1 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目标

表2 英语分层教学目标

(三)分类培养

所谓分类培养,即根据学生的职业取向、生涯规划、学习能力等综合因素,将学生分为技能型、复合型、双创型、转本型等不同类型,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和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5]调查显示,目前我院建筑工程专业群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就业,30%以上的学生选择升学,15%的学生选择创业。由此可见,升学已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应该被提到更高的位置。因此,高职院校既要保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又要为部分有升学意愿的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以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根据分类培养要求,学生经过第二至第四学期职业基本能力模块课程学习后,在第五个学期开展二次分流。对“技能型”学生实施“职业基本能力模块+专业技能实践”的培养模式,强化技能训练。学校可根据合作企业订单班或现代学徒制相应的培养方案联合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复合型”学生采用“职业基本能力模块+专业模块+专业群互选模块”课程体系;对“双创型”学生实施“职业基本能力模块+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互认制;对“转本型”学生则实施“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综合评价方式,与新的“专转本”选拔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相适用(见表3)。

表3 专业群分类培养课程体系构成模块与培养目标

为应对江苏省“专转本”选拔考试制度改革,我院从专业群属性和生源类别两个维度出发,统筹规划文化素质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完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例如,改革“英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的考核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构建专业群底层共享技术(如“建筑力学”“建筑识图与绘图”“建筑工程测量”等)平台,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兼顾后续阶段学习的衔接性;开设“建筑施工测量实训”“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训练”“建筑工程施工图绘制训练”等专业群岗位基本技能强化实训课程,与“专转本”综合科目操作技能考试大纲相衔接。

二、问题与对策

(一)大类招生一次分流后学生的管理

大类招生一次分流后出现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冷热不均衡,即热门专业学生选择偏多,冷门专业人数较少,导致组班困难;二是新组班级因打乱行政建制,学生归属感不强,难以快速融入集体。目前我校主要采用“专业群分专业招生、按大类管理”的模式。招生时通过传统媒体、互联网和现场咨询等方式广泛宣传学校特点和专业设置,使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尽可能填报感兴趣专业。录取时首先满足学生第一志愿,提高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入学后,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作用,积极做好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及职业发展引导工作,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和归属感。

(二)分层教学后的教学管理和学生成绩评定

分层教学主要在“高等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中试行,需要学校教务处和基础教学部等部门统一安排,并在教学管理、师资配备、教学方法等方面同步改革。目前,许多公共基础课程因师资、教室等条件限制,常采用2~3个行政班级合班授课的形式。分层教学后一些合班课需要分层次进行小班授课,如此一来,则会造成师资和教室用量增大、教务处排课困难等问题。

由分层教学带来的师资短缺问题,学校可按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在校学生规模打造与之相适应的专兼教师团队。对于教室短缺、排课困难等问题,可有效利用空教室进行错峰处理。学生成绩评定可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以多元化方式评定学生学习情况,评定要素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随堂测验、资料查阅等。期末考试应注重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为保证公平性,不同层次学生均采用统一试卷,以综合知识应用能力来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以高等数学考试为例,试卷70%的内容是基础知识与计算,A、B两个层次学生都应该掌握;30%是知识的应用与提升;附加几道拓展与创新题目,确保A层学生有能力完成,B层部分优秀学生有能力完成,以此达到分层考核的目的。

(三)分类培养二次分流后的教学资源建设

分类培养过程中的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学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应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进程表和分类培养方案,打造一批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我院在分类培养方案落地过程中主要有四点做法:一是利用省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等持续加大专兼职教师团队建设和实训室建设力度;二是持续深化校企协调育人模式,不断优化分类培养方案;三是改造普通教室,以解决实训教室不足的问题;四是改革实训课授课方式,配备主、辅教师,采用线上授课、线下指导的模式以解决师资不足问题。

猜你喜欢
我院分层分类
我院5项科技成果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我院老年患者多重用药情况调查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有趣的分层现象
雨林的分层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