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与普罗提诺灵魂学说对比研究

2021-02-21 08:39易倩怡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心学王阳明

易倩怡

摘 要:明朝的王阳明与古罗马的普罗提诺是不同世纪不同地域的哲学家,他们的学说不谋而合都包含着“心”与“灵魂”的研究,都有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阳明心学与西方宗教思想也有接近之处,而普罗提诺作为西方天主教哲学的起源,他们的学说有相似之处,他们学说的对比与研究有其价值与意义,尤其是他们的学说在今天依然能够指导人们重视内心的力量,不忘初心,戒骄戒躁,给当前充斥着物质与利益的社会带来一泓清流。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普罗提诺;灵魂学说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2-0150-04

从古至今,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科学家,都对人类的心理及心灵有着莫大的兴趣和研究,现代脑科学更是致力于研究人脑的认知活动,从而进一步了解人类的意识与情感。心理活动与灵魂无外乎都是人脑活动产生的结果。很多人认为,谈论心,谈论灵魂就是形而上学,就是唯心主义。然而,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人脑消亡后存在意识,但是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人脑在消亡后不存在意识。人的灵魂一说,对现代人类来说是既神秘又好奇。随着科学与经济的高度发展,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失掉自己的本心,更多地是追求外在的物质与享乐,信仰物质至上,毫无道德可言。在当今这个浮躁而又物欲横流的社会,回归宁静、回归本心是难能可贵的,研究心学与灵魂学能帮助我们找回本心,时刻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并指引自己的心灵找寻人生正确的方向,唤醒心灵中的善与良知,为我们找到生活真谛,回归宁静生活。

一、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中国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对心的推崇和阐释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王阳明的心学是在对程颢、程颐与朱熹理学批判、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学说,即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是一套内容复杂且庞大的学说,不明其理的人认为它只是简单地教人做人的道理,而透过王阳明精炼的阐述,反映的是其整个世界观,必须与他的个人经历结合才能明白其真正含义。王阳明的心学反映了其世界观、道德哲学、辩证哲学等等思想,不同的人能看到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解释。鉴于本篇研究的是王阳明心学与普罗提诺灵魂学说的对比研究,因而笔者将选择二者有契合点的学说进行研究。

(一)心即理

“心即理”命题是阳明心学的诞生与核心内涵,只有阐明了“心即理”,才能明白阳明心学的要旨所在。“心即理”学说首先是由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这里的“心”,是被归为超验的、作为价值根源的本心。王阳明在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等理念。那么“心”到底是什么?“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在王阳明看来,这个“心”,不是純粹的血肉之心,是人身上的各种知觉的统一,是身之主宰,是每个人原始的、纯洁的本心。而“理”是天理,却也不单单是天理,是宇宙,是自然规律,是道德之“伦理”。心即是理,指明人的“心”就是天理,是道德主体和道德准则,心中有整个世界,心就是世界,强调人心的重要性与主观能动性。

(二)心物一体,万物一体

王阳明认为,天地万物气化而生,化生万物,其精华化育人类,化育至灵至明的心,而天地万物与人心之间的关系,则“万象者,吾心之所为也;天地者,万象者之所为也。天地万象,吾心之糟粕也。要其极致,乃见天地无心,而人谓之心。心失其正,则吾亦万象而已;心得其正,乃谓之人。此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惟在於吾心。此可见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所谓心者,非今一团血肉之具也,乃指其至灵至明能作能知,此所谓良知也。”①天地万象都是吾心所成就,天地万象都是心的糟粕,天地万象杂乱一堆,要靠人心来“正”,可见天地无心,而人有心。人心失掉“正”,不过也是万象而已,得其“正”,才能谓之人,人心为正可以成己,还能成物。所以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全在于我内心,可见心物是一体的。而真正的心,并非一团血肉,是至灵至明,有作为能感知的,正是人的良知。

正因为心物一体,心即是物,因而心与万物一体,心是至灵至明之物,遂能通感天下,人心就是整个宇宙之心。王阳明在《大学问》中以万物一体定义“大人”,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大人”是怀有仁者之心的大人,如若有形骸你我之分则是小人,人不应分形骸、有内外。仁心本是通感无隔,不应以躯壳而起之私欲,而应以天地万物为内容。王阳明认为,人的一切罪恶都源于人不能万物一体,由于人的功利霸术和记诵训诂之学阻碍人恢复本心,就心的本来面目来说,每个人都与圣人一样,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主要表现为“视天人犹一家,视人犹己”,人人之间诚爱无私。

既然心物为一体,万物为一体,心是相通的,仁心是相通的,那么百姓遭受的困苦与我也是相通的,为何会有这样的疾痛,乃是由于人心本来就具有的良知。至此,心学的境界登上了新的台阶,指向了社会责任和现实忧患,实现了天地境界和道德境界统一,充分体现了王阳明既重视个体精神自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关心经世济民的社会问题。

(三)人人皆能成圣

在得出心的具体内容为“良知”后,王阳明进一步阐述良知与是非之心一样,人皆有之,不用考虑,不用学习,天生就会,而且不仅圣贤有良知之心,常人亦具有。看来王阳明是人性本善论者,并且认为人的良知是一种天赋,人人都有,不分圣贤。

“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王阳明认为,只要人肯学习,使心纯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可以成圣,因而人人都能成圣。良知说体现了一种人人平等观,认为圣贤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存在,普通人只要通过个人的努力都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朝时期朦胧的自由民主思潮,它的出现激励了人的自尊心、自信心,是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

王阳明心学无疑是开辟了新的思潮,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在王阳明创造心学的同一时期,欧洲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无独有偶,欧洲文艺复兴前的最后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就是普罗提诺。普罗提诺继承了柏拉图的学说,创建了新柏拉图主义,是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开创者,其思想前承柏拉图,后启奥古斯丁等基督教神学哲学家,为古希腊哲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二、普罗提诺灵魂学说

(一)灵魂的产生

在普罗提诺的学说里,世界的本源是太一,太一是一切的开端,是鸿蒙之初。普罗提诺认为,太一有时被称之为“神”,有时被称之为“善”。“太一”超越于“有”,“有”是继“太一”之后而产生的。“太一是一切事物,而不是万物中的一物。”然而“神”又不是“太一”,因為神是通过万物出现的,而太一可以不假事物而出现,太一是永恒不变的,超越一切又无所不在的,是万物之源。

普罗提诺认为,太一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是人类的认知达不到的程度,因而没有语言可以描述,它没有理智的性质,也没有抽象思想的性质,而是高于理智的性质。太一自身是完满充溢的,它通过流溢创造万物。太一首先流溢出第二层本体即心智,然后从心智流溢出第三层本体即灵魂。灵魂作为心智的溢出者,是心智与物质世界的媒介。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灵魂,每个灵魂都会通过特定的时机下降到世界的深处,下降到它所命中注定的躯体中去。

(二)天人感通

太一流溢而出的第一个产物是心智,又称理智、心灵。心智是高于世界上其他万物的,是太一的影子。如同阳光来源于太阳,它之所以产生,却是因为太一在自我追求中必须有所见,心智就有可能是太一看见其自身时所依持的光明。太一流溢出心智,而心智则流溢出灵魂。

普罗提诺认为,人不能忘记自己“神圣的心灵”,要想达到神圣的心灵,就要趁着自己的灵魂与神最相似的时候,撇开躯体来研究自己的灵魂,和塑造躯体的那部分灵魂。当人们的灵魂被照亮时,就是人们的灵魂与神明接触的时候;当人们的灵魂被神明所充满的时候,人们也就见到了心智和太一。根据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描述,普罗提诺曾屡次有过“天人感通”的经验,说普罗提诺摆脱了自己的身体,升入自我之中,于是他便窥见了神奇之美,感觉与神明合而为一,达到了崇高的境界,凌越于万物之上,遨游于神明之中,随后灵魂下降,重新回到躯体之中,从而体会到了灵魂的高尚。

(三)灵魂回归

每个人的灵魂本身都是神圣的、高尚的、处于神圣上界的。灵魂下降到物质世界中,并不是灵魂的最终结局,因为灵魂不能毁灭的神圣性,而注定了灵魂最终会从物质世界中逃离,沿着下降之路重新回归太一之中。正如普罗提诺所认为的,回归太一才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幸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回归太一,一些误入歧途的人,他们的灵魂便由此堕落了。然而灵魂堕落的人仍然有机会获得幸福。

灵魂如何才能回归太一,普罗提诺指出,要像神一样逃离形体世界。这里的逃离不是指逃离躯体,而是指灵魂摆脱对欲望的渴求,不受物欲的影响而活着。人并不能依靠任何一种激烈的方式逃离形体世界,如自杀一类,只能等待自然死亡使灵魂与躯体分离。而德性则是最好的办法,正义而圣洁地活着能帮助人逃离恶,逃离形体,回归太一,得到幸福。

普罗提诺定义德性是一个灵魂通过净化最终回归至善的过程。所谓净化,就是清除一切恶的东西,禁绝一切物质欲望,让灵魂不受外界干扰,使灵魂摆脱低级本性,对上界进行凝思,苦思冥想,忘形出神,进而回到心智中,与太一融合为一。

在普罗提诺看来,灵魂还有一种创造愿望和冲动,但是只要灵魂还生活在纯粹的本质世界中,它就不曾与世界中的其他灵魂分离开来,一旦它与一个身体结合在一起,它就有了管理自己身体事务的任务,它便与其他灵魂分离开来,它便失去了通灵,一个人的灵魂总是束缚于身体中的。看来灵魂上升还有助于艺术创作,有时灵感的迸发确实需要灵魂的净化与通灵,达到天人合一,感受万物的瞬息,才能发现美的真谛。

三、对比分析

通过对王阳明的心学与普罗提诺灵魂学说的梳理,不难看出,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虽然时间相隔一千多年,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他们的逻辑与思维方式不同、语言不同,但是他们想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这种相似性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正反映了人类思维的一致性,这种一致反映了他们思想的真理性也未可知。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其有思考的能力和其共同之处,他们都试图以一己之力去解读世界,去探索宇宙的无限性,为人类的生存构建意义体系与终极依托。

(一)重视人的主体作用

在古代社会,人们依赖自然而生活,人们崇拜比自己的体力强大的自然力量,又崇拜比自己的精神力量神奇的神灵力量。因而,自然与神灵是无比神圣而不能亵渎的,是不可超越的,在古人的观念里人是无比渺小而没有自主性的。

而不管是王阳明的心学,还是普罗提诺的灵魂学说,其出发点都是肯定人心的主导作用,重视人的主体作用,是一种人的主体地位的觉醒。无论是普罗提诺生活的奴隶社会,还是王阳明所生活的封建社会,他们都不约而同经历着社会的变迁、外部环境的动荡不安,与个人的苦难。但他们没有寻求宗教的庇护,逃避现实,而是超越了个人,超越了小我,完成蜕变,追求更高的境界与精神的高度融合。人一旦有了更加广阔的格局,那么当前面对的困境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代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极大充盈,但是自杀率却不断攀升,更有甚者只因父母批评教育就不堪忍受而自杀。由此可见,随着物质的增长而人的心变弱了,变得脆弱无比、不堪一击。而这些优秀的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身体力行地告诉现代人,拓展心灵的韧度与高度便能拉长自身生命的长度,因而他们的生命在今天还依然鲜活有价值。

(二)用道德净化内心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心即是良知,认为“心之本体”即“良知本体”,良知是人人都有的东西,而“致良知”就是用格物致知的手段达到诚意正心的目的,进而成圣成贤。普罗提诺也认为,只有用道德净化心灵,人才能达到至善,得到幸福。他们无疑都重视道德的力量,相信人性本善,认为道德是至高的品德,一个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这是古人最原始单纯的追求。

反观现代社会的一些人,内心毫无敬畏,毫无道德之心,失“心”之人无处不在,极端追求物质与欲望,甚至自甘堕落,人的普遍德育水平与财富占有不成正比。这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式有关,要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应开展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国家与社会也应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使得道德教育渗透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血液中,使得德性成为国民的内在性格与品质。

(三)讲求人人平等

王阳明与普罗提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人的“心灵”是一样的,不分贵贱。王阳明用良知指代人心,既然良知人皆有之,那么人心人皆有之,人心也人人相同,不分贵贱。王阳明的“心”其实也包含有灵魂的意思,古人以心来代指思维、情感、意识的器官;而普罗提诺的“灵魂”也是用来指代思维、情感、良知,因而“心”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灵魂”。王阳明与普罗提诺都认为,那些王侯将相并非天生贵族,也并非是神明的代言人,而是与普通民众一样。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只不过是占据了优势条件,比普通人悟性更高,而普通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历练与修心,一样可以达到圣人的水平,此所谓人人皆能成圣。

王阳明与普罗提诺的平等思想给当时黑暗的社会带来一束光明,是人的价值、人的地位的新體现,包含着人文主义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使新思想的出现成为可能,是民主自由思想的觉醒。

(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王阳明与普罗提诺都认为,人的心灵是与物一体的、与宇宙一体的,最终都是要回归宇宙与太一。既然心灵与万物一体,那么人与代表宇宙、世界的自然也是一体的;人既与自然一体,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们并没有宣扬心灵大于一切、可以主宰一切,也没有否认客观存在与物质,相反,他们相信人是要顺应自然与宇宙,或者说太一的,他们只是认为人心中可以有宇宙,可以有世界。

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哲学家们的宏大世界观,与他们谦虚治学的态度。而现代社会的一些人却仍然在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现代科学的发展反而加速了环境的破坏,今天生态环境的不断退化正在告诫人们违反自然规律的后果。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提出的“万物和谐”理念、倡导的“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万物和谐”理念倡导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万物和谐的思想,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说明人只有顺应自然,和谐共生,才能真正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

(五)否定全盘接收

尽管王阳明与普罗提诺都是优秀的古代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与学说既对当时时代具有思想解放的先进性,又能指导现代人找寻初心、追求幸福,是优秀的古代文化,但是以今天的价值标准来看,他们的学说不仅有优秀的部分,值得人们学习,也有其时代局限性。

例如,王阳明的心学讲求“致良知”,用来“正心”,而其良知的核心内容还是封建的“三纲五常”,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普罗提诺的灵魂学说也充斥着他本人对世事的消极态度。普罗提诺极度厌恶可感世界,厌恶自己的躯体,但他又不主张以激烈方式脱离躯体,表明他对可感世界的极度失望,但是却没有完全放弃可感世界。普罗提诺过度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却忽略可感世界。一个独立自由人格健全的人必然是要拥有一颗强大健全的心灵,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指导人进行实践与创造,建设客观世界,推动社会发展。

诚然,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苛求古人思想的不完善,这是他们生活的时代所局限的,他们思想中的光芒足以掩盖这些缺陷。今天的人们要用怀疑批判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优秀思想,用古代优秀思想结合当代优秀思想,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替封建的价值观,发展当代道德观,建设当代社会。

参考文献:

[1]  秦家懿.王阳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2]  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  姜琳琳.普罗提诺的灵魂观探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4]  欧阳辉纯.论王阳明心学之“心”的伦理内蕴及其现代价值[J].宁夏社会科学,2016,(2).

猜你喜欢
心学王阳明
王阳明和拉康主体观比较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王阳明脱衣巧审案
王阳明脱衣巧审案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谈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
党性修炼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