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化教学中读懂《将相和》

2021-02-22 07:12徐益凤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渑池赵王秦王

徐益凤

《将相和》选自《史记》,对该文的阅读指导,通常是让学生读文本,思考人物的性格、品质。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人?读故事,悟人物。这种教法,显得老套。该文篇幅长,情节性强,在展开阅读教学时,我们引入项目化理念,将该文与《史记》展开对照,让学生从中领略璀璨历史中的人物风采,自主感知人物的鲜明形象。同时,根据部编教材在本单元设置的语文要素“学习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将快速阅读、略读策略融入到《将相和》教学中,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快速抓住文本主旨内容。

一、融入快速默读,找准主要事件

在《将相和》教学中,如果单纯组织学生阅读文本,阅读障碍肯定不少。倘若过于拘泥于文字的理解,往往要耗费较长的阅读时间。从文本内容来看,该文所讲的主要人物有廉颇、蔺相如,并通过三个小故事将两人关联起来。我们结合本单元阅读策略“快速阅读”,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再了解相关人物及时代背景,从中提炼重要事件。

首先,教师需要确立问题,让学生顺着问题去勾连历史事件。在默读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题目《将相和》告诉我们什么?什么是“将”,什么是“相”,什么是“和”。从字面如何理解其意?接着,关于“将”与“相”,为什么产生不和?从“和”到“不和”,再到“和”,发生了怎样的历史事件?

其次,需要快速默读,完成阅读任务。所谓“快速阅读”,就是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对于该文,在架设阅读任务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厘清故事内容。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文本,设置相应时间,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尽量连词成句,不要指读,更不能一字一字地读。为了强调时间效应,我们利用多媒体,以倒计时的方式出示时间,让学生自己默读文本,记录自己的阅读时间,并根据阅读反馈,从“快速阅读”中提炼出三个故事。认识了“快速阅读”,还要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深刻体认故事的主要内容。阅读反馈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每个故事中的关键句是什么?查找相关句子,概括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三个故事,都可以从文本中找出与之对应的内容。如在“完璧归赵”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在“渑池之会”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頗还高;在“负荆请罪”中,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从“语文要素”的分层落实中,我们将“快速阅读”的方法和课后题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文段阅读中解决习题。在一目十行地阅读时,学生能够获得较多信息,并从这些信息中捕捉、抓住重要信息或关键句。

最后,联系前后文,将历史事件进行简要复述。在将近10分钟的“快速默读”后,以挖掘历史事件为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文本项目化学习,带着问题,尝试方法,提取关键句段,认识三个故事。

二、对照《史记》,在比较中贯穿阅读任务

《史记》以人物记传方式让我们了解和认识不同的人物,并以此反映历史事件,如西楚霸王项羽、诗人屈原等。这些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同样,我们在读《将相和》时,能够从中认识哪些人物?了解哪些历史事件?我们需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直奔主题的教法,不谈从故事中思考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给你留下哪些印象?

我们将阅读任务细化为:“读文本,从三个故事中,认识了哪些人物?”在对该问题进行解答时,将“问题”转换为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指引学生认识蔺相如。前面的“快速阅读”策略,让学生粗略了解文本讲述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有哪些相似之处?借助于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物形象。先由学生自读,对比两个故事,找出相似点并标记。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对相似点用一个词来概括。

为了突出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围绕主要故事,细化合作内容。以组内交流方式让学生针对默读后的理解展开讨论。如在“完璧归赵”中,将和氏璧交给秦王,璧可能就回不来了;如果不交,则秦王可能派兵侵扰。在“渑池之会”中,如果去参会,则恐有危险;如果不参会,又落下胆小之嫌。在这种情况下,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的危机关头,蔺相如能够“挺身而出”。在面对秦王所设置的难题中,赵王召集群臣商议,有人说,秦王借看璧之机,实则是在骗璧,不能上当;有人说,如果不答应秦王,秦王又会派兵来攻打赵国。蔺相如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亲自奉璧去见秦王,并确保“完璧归赵”。在“渑池之会”前,秦王约赵王会于渑池,赵王不敢去,但蔺相如、廉颇却赞成去,不能示弱。蔺相如与廉颇约定,让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从两个历史事件中,蔺相如所采取的应对手法具有相似性。在“完璧归赵”中,面对秦王,蔺相如愿以命相博。秦王想要璧,蔺相如甘愿撞碎也要保护璧;在“渑池之会”上,秦王拒绝击缶,蔺相如却要与秦王同归于尽。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舍命保国”的决心。蔺相如之所以有勇有谋,还有一个相似点就是能够在面对棘手问题时,提前做好预案。“完璧归赵”中,秦王想要和氏璧,蔺相如知道秦王对和氏璧的喜爱,并且不想交出十五座城池。蔺相如能够准确把握秦王的心理,才拿定主意,以撞柱来保护和氏璧。从《史记》中,我们来对照阅读“誓与玉璧同碎”一节,“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通过阅读该段场景描写,蔺相如能够准确把握秦王的心思,并能“理直气壮”地辩解,最终“完璧归赵”。

对于其他相似点的梳理,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与秦王的较量,都以战胜秦王为结果。面对强秦,蔺相如所表现的勇与谋让秦王折服。在两个事件中,赵国是小国,秦国是大国,但蔺相如能够反败为胜。通过对课文与原著的对照,为学生拓展了阅读视野。从相似点的查找与理由说明中,学生能够深入把握整个事件,在合作交流中增进对蔺相如人物形象的准确建构。

三、评价历史人物,促进学生个性表达

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主表达”的支架,能够在三个事件中全面认识人物。该文的重点任务是:“如何评价蔺相如?”教师应由此来组织学生,整合文本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课后题中有:“蔺相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写出来。

人物评价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评价人物需要把握人物形象与特点,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中的精彩表现,学生看到蔺相如身上的诸多优秀品质。我们借机以“通过某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题,鼓励学生展开读写练习。

总体而言,在《将相和》阅读教学中,从对《史记》人物的探讨,让学生快速阅读文本,透过历史事件来评析历史人物。整个课程以项目为主线,将“快速阅读”策略融入其中,让学生从自主阅读、合作交流中,深入把握人物形象,增进阅读语言、思维、情感的互融。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渑池赵王秦王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河南渑池:技术培训促花椒产业提质增效
电法在水源地勘探中的应用——以河南渑池电厂为例
赵王骨折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中电工程西北院设计的华能渑池热电联产工程1号机通过168小时试运行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
河南渑池韶山省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价值评价
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