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美学的回归”

2021-02-22 07:02万博
艺术评鉴 2021年1期

万博

摘要:《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是中国台湾学者林谷芳先生2016年出版的一部阐述深刻、视角新颖、见解独到的民族器乐美学著作。该书从“以器映道”的基点出发,从五种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乐器入手,借用五种社会人的身份,探讨中国音乐的人文内涵。本文通过分析、领悟作者以五种中国传统乐器与五种“特殊生命情性”相对应的写作方式和以“生命美学的回归”为其主题立意,对中国乐器发展演化以反观与思考的写作意图,对该书的主要内容、意义与价值进行总结与评价。

关键词:中国乐器  生命情性  生命美学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1-0147-04

2016年在大陆出版的中国台湾学者林谷芳先生的《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以下简称《中国乐器的生命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虽以散文笔法书写,语言的表述也较为自由随性,但就其实质上的思想内涵与理论价值而言,却称得上是一部阐述深刻、视角新颖而又不乏独到见解的民族器乐美学著作。就全书的结构与书中阐发内容的整体关系而言,正如林谷芳先生在该书以《以器映道,深体人文》为题的序言中概括的,即从“以器映道”的基点出发,从五种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乐器入手,借用五种社会人的身份,探讨中国音乐的人文内涵。林谷芳先生作为频繁往来于海峡两岸,于禅、音乐、文化评论三极皆有高意的文化学者,在民族器乐表演艺术领域素有较为深厚的学养與造诣。他编撰、著述的《谛观有情——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①,其中不仅包括20世纪90年代中录制的一批民族器乐前辈演奏的67首代表性作品,也包括其中的17章文字。正如他在《谛观有情》的“自序”中写到的,“有关中国音乐,从表现手法以迄生命情怀,应该可以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对应直接契入”!而这本书,正如林谷芳先生在《谛观有情》“再版序”中所说,“有文化角度,既有此历史集结,美学观照可为人留下典型”。《中国乐器的生命性》正是从“生命情性”的角度,集中对五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乐器作“生命美学”的观照。

一、五种中国乐器与五种生命情性

将中国乐器与中国人的生命形象相对应,是本书的主要阐释内容与特色所在。乐器本身看似并无生命体征,然而不同乐器的形制、音色、整体演奏效果、文化内涵等等有时又确实能使人产生特定人物形象与生命的联想。林谷芳先生正是以其禅者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这一点,并进行了简洁而恰切的归纳与深入的阐释。他认为中国乐器具有自己的突出个性,而且直指一定的生命情性,“见器犹见人”。在《中国乐器的生命性》中,作者具体将五种中国传统的代表性乐器与中国人的五种“特殊生命情性”相关联,将古琴比作高士,琵琶比作侠客,竹笛比作书生,筝比作儿女,胡琴比作平民百姓,并将这种关联进行了深入讲解。该书的主体也据此划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阐释一种乐器,从整体上构成了一部颇具“禅者”与“侠者”风范的民族器乐美学著作。

(一)对乐器作生命特质的关联性分析

将不同乐器作人物化的比拟,以此来观照中国音乐文化的视角,是新颖而独到的。每种中国乐器具体如何与人的生命情性相联系,是该书阐释的重点。虽然文中各个章节的标题设置在内容、数量上略有差异,但是对于每一种乐器,作者基本都是从材质、结构、音色、音量、演奏手法、乐曲以及代表人物等方面探讨其文化内涵与生命形象,并从中梳理出一些审美范畴(如琵琶的“刚性”、笛的“秀逸飘然”等等)。除此之外,该著作还通过对当代若干器乐演奏家代表的评介和对历史上经典曲目的解读,探讨乐器与人、乐器与生命之间的关联,内容丰富而又全面。

《中国乐器的生命性》对乐器的阐释既有一般普及性的介绍,又有通过独特的观念、视角所进行的深入解析,兼具普及性与专业性。以古琴为例,该书首先介绍了古琴的材质构造,指出采用软木、厚板会使古琴产生“圆而松沉”的音色,“予人淡泊、从容之感”,并对此做了进一步阐释:“醇厚,本与中庸的哲思有关,松沉更直接关联于整体人生的观照”。较为难得的是,书中对乐器材质的分析并未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发掘了其背后的文化问题。例如针对古琴共鸣箱小、音量小的评价,文中明确指出这并非是科学工艺达不到,而是基于中国人的文化价值选择,以琴自娱、修身、达意所致。除材质构造外,作者还从古琴行韵带来的清微淡远,琴名、琴曲名对文人寄怀的体现,甚至从有关琴的诗词、书画、典故中分析琴的“高士”形象。通过这种多方面观照的视角,琴的生命情性被解析得十分透彻。

对于琵琶的分析也是同样,乐器特性及其成因得到了恰切的总结。较有创见性的观点如:认为琵琶音乐独具魅力的特质是由其材质构造带来的“多骨少肉”的“刚性”音色以及丰富多变的指法两方面所造就的。并进一步指出,正是指法的发展使得琵琶允文允武,表现幅度宽广,“成为中国最器乐化的一种乐器”。

多视角的考察还体现在对筝及其儿女情性的分析上。文中从构造与音色、弹奏手法与行韵、五声音阶定弦致使乐器音程关系单纯等方面,说明筝的悦耳及其生命形象为儿女的原因,生动鲜明地阐释了乐器与人的生命情性的关联。

林谷芳先生以乐器为研究对象解译中国文化,以自己敏锐而深刻的领悟力感受中国文化,从而得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观点与令人信服的结论,给人以启发与思考。这也是该书相较于普通的民族乐器专著的独特之处。

(二)从历史宏观视角审视中国乐器的发展

尽管《中国乐器的生命性》并非是一部乐器史专著,但是其历史视角是贯穿始终的。林谷芳先生凭借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熟稔,从历史的、宏观的视角对中国乐器的发展进行了审视、评价与总结,使得该书兼具深度与广度。例如在古琴的发展方面,作者进行了“始于名教而成于反名教之手”的独到概括,认为古琴最初是儒家礼乐文化进德修身之器,而到了六朝时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角色“从儒家讽诵寄情、进德修身之用,转而为纵浪大化、放情山水之依”。这种总结把握了中国古琴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直观、清晰且明确。

在以“中国乐器的当代生命”为题的结语部分,作者又将这五种不同的乐器在近现代的发展都进行了总结,认为“琴之生命性始终清晰,问题只在有多少人能有缘接触而已”。当代琵琶的创作很可观,传统仍在,因歌谣化、舞台性,少了“直抒本心的清朗或开阖大度的畅然”。笛在近代“遥续了唐笛诗之韵致”,而现代由于各项表演的开拓,“韵致乃迅速流失,其书生、文人的生命形象渐淡。当代筝的发展,在乐器型制与表现手法上都与传统形成了一定的断层。二胡在当代有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过于重视技巧的弊病,所以“亦难免于失却自家特质之讥”。中国器乐历史悠久、延续不断,其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生命情性与品格是我国音乐文化中极为宝贵的部分,不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丢失。林谷芳先生对民族乐器生命情性的总结,正是为其在当代的发展所会面临的问题敲响了警钟。

以上对中国乐器在当代的发展演化的分析,深刻剖析了各种乐器存在的弊端和原因,借由中国乐器生命情性的特点,指出中国乐器的发展方向、途径与具体发展过程中应避免的问题。

三、以“生命美学的回归”昭示中国器乐的发展方向

“生命美学的回归”是《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结语部分的小标题之一,也体现了本书的主题立意。林谷芳先生对“生命美学”有自己的理解,即:“所谓生命美学,意指艺术总须关联于某种生命境界、生命情性的抒发与完成”。基于此,他认为“中国乐器之具生命性乃因于中国的文化美学,但生命性的完成则更直接指涉中国的生命美学”。

本书以“宛然如真”为名,正是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宛然如真”之“真”,即是生命的本真,强调的是中国民族器乐的生命性。乐器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但通过人的创造与演奏,实际上就带有了生命的气息。所谓“人器合一,道器合一,才真是道艺一体的体现”。人器合一使每个乐器都具有生命性,以往对于中国乐器的研究,较少采用过这种鲜活的、与人的生命情性相联系的视角。本书是美学但又不是美学,是禅学但又不只是禅学。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所以这书,既在谈乐器,也不只在谈乐器,虽聚焦于音乐,映现的却是更广的人文”。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乐器生命性的形成,认为谈艺术必须回归到文化美学,认为中国文化以人间性为本,乐器作为文化的一个成分,也具有历史性、人间性,由此成就了乐器特殊的生命性。

在楔子部分,作者指出了当前有人认为中国民族乐器相较于西洋乐器,在性能、表现力方面受限的观点,存在观念上的误区。“这观念的误区,在以西方的标准看待自己,而更根柢的,是无视于乐器乃历史演化的结果,它并非只是工艺科技上的‘客观成果”。“历史乐器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貌,其实是美学理念与音乐表现长期激荡的结果,此结果使乐器充满了独特性,从这独特性还原,也就可以直接窺到文化的心灵特征”。这种分析直达问题的本质,是对音乐上的“西方中心论”思想的有力反驳。林谷芳先生明确指出,乐器与生命情性的明显对应是中国所特有的,乐器与生命属性的连接体现了中国音乐不同于西方的特质。由此切入,“你就拥有了一把解译中国音乐的钥匙”,本书的重要意义之一便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把钥匙。

参考文献:

[1]林谷芳.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林谷芳.谛观有情——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线装书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