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暂坐”,神仙也一样

2021-02-22 07:01陈清华
南腔北调 2021年1期
关键词:姜太公姜子牙

陈清华

前不久,一學生从外地来,电话里说要请我吃饭,还说是想跟我聊聊国漫电影《姜子牙》。我说:“好,没问题。”放下电话,我就把“位置”发给了他。

上午11点左右,他就到了我值班的医院。

我为最后一位患者开了方,脱了白大褂,下班。

我们来到一饭馆,边吃边聊。这个学生,我在他大二、大三期间教过他,他总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学习很认真。下了课,他也喜欢跟我聊聊哲学、文学以及生活方面的问题,我们多年交流,亦师亦友,聊天自然是平等地交流。

以下是我记录的聊天内容。

问: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今天聊聊电影《姜子牙》。去年国庆档动画片《姜子牙》引起广泛关注,票房逾12亿。该片由100%中国团队打造,耗时4年,除2D版外还有lMAX版。不论是姜子牙还是九尾狐,众多神仙妖怪,个个被描画得纤毫毕现,栩栩如生,个人感觉不逊色于《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另外,像国产电影《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也可与好莱坞同类大片媲美。

作为去年国庆档首发阵容,《姜子牙》首日便拿下3.6亿票房。一部动画电影,能有如此票房号召力,不简单。有人说,它得益于2019年爆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说“蹭热度”也未尝不可。然而,相比于《哪吒之魔童降世》8.5分的豆瓣好评,《姜子牙》只有差强人意的7.1分。您看了吗?感觉如何?还有,你如何看待国产动画?

答:看了。电影《姜子牙》改编自经典著作《封神演义》,一反传统塑造了一个有温度的中国英雄姜子牙。看《姜子牙》能提“气”,从人物到叙述方式,都体现出中国动画开始摆脱好莱坞的定式。这是我的一个总体感受。

问:看《姜子牙》能提“气”,这个说法新鲜。您在课堂上多次提到中国文化中的“气”,怎么理解这个“气”?能否再听您谈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答:你看《老子》《孙子兵法》和《论语》,这三部经典,都是春秋战国之际最早的私家著作。这三部著作堪称“春秋三始”:一是老子言道德5千言,开道家之宗;二是孔子聚徒讲学,开儒家之宗;三是孙武以《兵法》见吴王阖庐,开兵家之宗。

这三部著作都从各自的角度谈论了“气”。

“气”,是中国哲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孙子兵法·军事篇》中有这样的话:“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孙武也强调“气”,并提出以气论战,他说“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证明。曹刿论战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内经》则提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以及“百病皆生于气”的学术论断。现代研究也表明,各种气象因素,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对人体的病理过程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冷锋”“低气压”等气候状况可以促使心绞痛病证的恶化,“高湿度”气候可引起心肌梗死的发作,“气压降低伴高湿”天气可导致多发性关节炎的复发,“不稳定冷空气及逆温层”气候可加重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湿热”气候可加重胃溃疡的发病等。

为什么说久卧伤气呢?因为过度卧床,易使肺缺乏新鲜空气的调节,肺的机能不强健,而肺主一身之气,所以人体的“气”由此受伤。气在人体内会形成一个圆,如果体内这个圆不运转了,人就会生病,因此,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气,使气在人体内进行正常的圆运动。而养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调阴阳。调理是从根本上解决身体的问题,《黄帝内经》说“治病必求于本”,本是什么?本就是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阴阳一调百病消。女性阴阳不调,脸上就会长斑。比如,有的女性朋友患黄褐斑。西医治疗黄褐斑是从表面入手,一般采用剥脱、激素和激光等方法治疗,这种方法见效很快,但停用后问题又会反复,不能除根,而且还有很大的副作用。中医是从根本上入手,调理她身体内的阴阳,只要阴阳平衡了,黄褐斑自然就会消失了。罗大伦博士在治疗黄褐斑的时候,通常把女性的一个月分成三个阶段来治疗。一个月分成哪三个阶段呢?月经过后是一个阶段,给她开了个养阴的药膳方子;月经前是一个阶段,在前面方子的基础上,加上了些养阳的药物;然后是月经期,开了活血化淤的方子。

《孙子兵法》称:“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其疾如风。”“动如雷震。”《孙子兵法》经过曹操删减为13章,不过区区6111字,略长于《老子》,化韵体为散体,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如果说《老子》言道妙以机趣,那么《孙子兵法》则述“诡道”以精诚。“精诚”二字,颇值得玩味。孙思邈著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提出“大医精诚”的重要理念。

医家用药也如用兵,也是“诡道”,疾病很狡猾,有经验的医生不会被表面的现象迷惑。“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里这句话很多人误读了。诡诈归诡诈,但人家不上套,你再诡诈也没用。诡诈在兵法里,不是主要部分。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诡中有正,以正制诡。

《孙子兵法》中的“以正合,以奇胜”,应该念“以正合,以奇(jī)胜”。奇(jī),兵法原意指的是多出的部分,即在以正兵与敌人交战的时候,永远要预备一支多出来的兵力,就是奇(jī)兵。奇兵能出其不意,在战斗中突然打乱敌人的部署,是制胜的关键。“奇”,不是奇(qí),不是谋诡计,而是“分战法”的基本法则。

兵法教你打赢,但首先是教你认输。《孙子兵法》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坚守不跑,就会为人所擒。人性的特点是要赢,但现实是很可能要输,要懂得认输。宏碁(qí)集团创始人施振荣老先生说:“认输才会赢。”这句话很有哲理。输了,生活还会继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原意强调“知己”,并把“知己”放到了“知彼”的前面,把自我审查看得比打探敌情更加重要。“知己”比“知彼”更重要。如果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危险,一味地在对手身上找获胜的机会,那就危险了。

你观察周围的人,有些人,别说工作啦,就连平常过日子,都过得有气无力,或者说,没有劲,没意思,打不起“精气神”。记得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里专门说到电影《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一句台词:这日子你还过不过?外国人大概没有“过日子”这个概念,所以这句话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电影上就显示这样的字幕:难道你想毁灭这一切吗?

而对于多数国人来说,结婚就是过日子;过日子就是熬,三十年的媳妇熬成婆;过日子就是处理一大堆柴米油盐的琐碎事。从前还好,伦理道德,各有讲究。公鸡负责打鸣,母鸡负责下蛋,分工明确;现在乱了,公鸡不一定打鸣,还可能被迫去做下蛋的事;母鸡可能去打鸣,甚至一边打鸣一边下蛋。累了怎么办?还不能抱怨,否则人家说你是个怨妇。

能干的和不能干的,你都得干。忙,累,已经成常态。工作上的忙和累就不说了,大家都习惯了,问题在于心灵的忙和累,个别人因为婚姻不和谐,因为物质交换来的婚姻没有爱情,所以谁看谁都不舒服、别扭。能不累么?

说一个故事吧:话说公元761年4月初,王维和裴迪相约散步,到了辛夷坞这个地方。裴迪感慨说,此时春意正浓。王维却认为,此时“春败了”。

这两个诗人谁说的是对的?都对呀。“浓”的是当下,“败”的是未来。他们看到的“气”不一样。

李白是“诗仙”,王维是“诗佛”。进入耳顺之年,一直选择避世生活的王维,对待不喜欢的人或事,不彻底;对待未来的规划,不果决;对待身边的人,不忘情。“移步换景”,既和生活保持距离,又不彻底远离。

说回当下。去年7月,我国电影院陆续复工,开门迎客。作为去年春节后第一部正式宣布明确档期的电影,小成本文艺片《第一次的离别》得到了很多業内人士的点赞和声援。

本片全部由新疆本地的“素人”出演,拍摄团队只有5人,但在2019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姜文曾为该片颁奖并表示:“作为处女作,它近乎完美!”此外,本片还曾斩获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

这部电影浸润了导演王丽娜3年的心血。一次,王丽娜无意间在学校看到小男孩艾萨的作文,感动于他对母亲的爱,所以请他来担纲电影男主角。艾萨在作文里写道:“妈妈的耳朵听不见,也不会说话,可是我和她用眼睛在交流,妈妈的爱就像泉水滋润着我,我爱妈妈就像爱自己的生命。”艾萨的母亲罹患脑膜炎,精神有时候不稳定。

该片女主角、小女孩凯丽和艾萨关系很好,却因为父母要她到城里读书而与艾萨分别。凯丽问母亲:“能不能把艾萨也带走,把我的朋友也带走?”母亲很无奈地回答她:“不幸的是,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离别,没有人是不分别的。”女孩只好坐在车的后备厢里,看着自己离原来的家渐行渐远,童年的玩伴也就此散落天涯。

跟你扯一些生活的小事吧。针对这些天来看病的患者,在我把脉的时候我通常问他们一个问题:睡眠怎么样?回答说:睡不着。对方反问我:你们也会失眠吗?我说:我是劳碌命,忙得没时间失眠啊。

30多年前——1984年8月,高考发榜,我被山东的一所大学录取,成为我们自然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那个时候,“气”足啊。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无论多么寒冷,我都坚持早起背书。那时候,还没有工业化的污染,河里的水,掬一口,都是甘甜的。校园附近的田野里,蜉蝣、萤火虫、啄木鸟、鸟眼枫、场拨鼠、蚱蜢、石蜻蜓,以及各种各样的梅花、兰花等,所有的美好我都无心欣赏,都要“等到高考后再说”。既不关注“微小生命”,也没功夫琢磨自然界“广阔”。

生活太现实,现实太残酷,我只能舍弃“高考”之外的所有爱好,不想因“好高骛远”而误了大事。

那个年代生活很苦,我几乎靠着啃干硬馒头度过了高中时光。9块钱就足以应付一个月的生活费了。学习更苦,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0点熄灯,除了上课,就是自习。

再看看现在的人。有的人吧,别说学习、工作,就连写诗歌都缺乏一股生“气”。闻一多形容杜甫遇见李白,说,那是“青天里太阳与月亮走碰了头”,这话多有生“气”啊。朱大可说,当下诗歌的“力学”消失,“美学”崛起。鲍勃·迪伦所具有的“力学”特征,正是当下中国诗歌所缺乏的。当下的诗歌正在成为时尚流行物。

“时尚”一词,英文叫做Fashion。大致可理解为“时代之风尚”。包涵了某一时期人们的经验、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等。以今人眼光来看,潘金莲是否“时尚”,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潘金莲是个追求个人主义的坚定反叛者,尽管她有着三寸金莲的小脚。她给武大郎戴孝、白衫儿底下一点红,欲露不露,最是性感,堪称身体美学大师。当然,这个细节也暴露了她不安分的本性。

看电影《姜子牙》时,我就想起孔子的一句话:“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韩愈解读这句话时,这样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只是匹夫之勇。而真正“适于义”的大勇之士能做到“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苏轼为潮州的韩文公庙写下碑文,开篇即言:“匹夫而为百世之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问:姜子牙有帅“气”,对吗?

答:对呀。《姜子牙》是成人动画。姜子牙是国漫中少有的中年主角,他是一个帅气大叔形象,看起来有些沉默寡言和忧郁,还有些“强迫症”,这和当代年轻人有着某些共性,也颇受女性观众青睐。所以,我说姜子牙以及背后成人世界的思考,标志着国漫在题材上的某种突破性。

其实,如果非说蹭热度,也是蹭《封神榜》的热度了。这部电影最让我欣赏的是它的立意:“世人不需要神仙庇佑。”与其祈求虚无缥缈地存在,不如自己庇佑自己。这本身就有一鼓作“气”的味道。

《姜子牙》画面唯美、特效绝伦、配音精彩,看完之后我非常震撼。全片的特效镜头为1300个,其中高难度特效179个,中等难度特效100个,可以说是用工匠精神精雕细琢的。

从《大圣归来》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从《刺客伍六七》到《狐妖小红娘》,B站国产动画总播放量从几百万飙升到了几亿。一部部市场和口碑佳作,感动和陪伴着当下年轻人的成长,国漫在青春、热血之余不断走向成熟。

《姜子牙》是动画片,却做到了真人电影的精度。至于评价,观众可以说是两极分化、褒贬不一。有人说,这部电影虽叫《姜子牙》,却是一个全新视角的原创故事,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有人说,姜子牙是一部烂片,不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好看;有人说,没有看懂剧情,“说白了,也就是老爷子和小姑娘的公路片”;有人说,《姜子牙》虽然立意比较高深,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有人调侃说,《姜子牙》的三个彩蛋,比正片还有意思。

王维曾说“中岁颇好道”,他也许很难想象,有一天道家神仙姜子牙可以“中年出道”。

《姜子牙》讲的是天道轮回。剧中的姜子牙舍小我、成就大我。故事并不复杂,大意是说:姜子牙的师尊“有私心”、心口不一,在仙界,他扮演救世主,说自己是为了解救苍生,平息妖界与人界的矛盾。其实,他真实的想法是想一统“三界”。暗地里跟狐妖有交易,让狐妖祸乱人间。师尊答应狐妖:事成之后,让他们狐族升仙。

2016年开始,《姜子牙》筹备制作了4年。大家之所以对《姜子牙》有各种抱怨甚至失望,是因为在潜意识里面不由自主地拿它跟《哪吒之魔童降世》相比,发现没有期望中的爽点和痛点。提到“姜子牙”,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姜太公钓鱼”里那个垂垂老矣的老人,日复一日坐在江边垂钓;或者是那个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的谋士。观众带着“先入为主”的想法看剧,难免失望。其实《姜子牙》要探讨的,不是姜子牙个人的荣辱与否,而是回归到原版《封神演义》里的价值观和宿命论。在这一点上,也许难以让“大众”产生强烈的共情感受,难以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满足。

其实,姜子牙全程都在反抗“天地不仁”。而代表“天地”的天尊,到底有多不仁,却没有交代。

另外,“苍生”不仅是很多人,个人也是“苍生”的一部分。在“救一人”还是“救天下人”这个问题上,“大众”也跟着电影的情节,产生了纠结情绪。师尊欺骗了大家,当申公豹发现真相后,多年的信仰动摇,救小九其实也是他们在寻找“信仰”的过程。最终,师尊惹了师祖,被灭杀了。

问:影片中人物塑造很饱满,有燃点,也有泪点。比如这个对话:女孩问姜子牙:“你们神仙不骗人吧?”姜子牙转过头认真地说:“我不骗你。”

电影结尾给出的一个彩蛋是:姜子牙在对抗师尊,斩断天梯后,受到惩罚被关押到“渡劫城”,这时他遇到了他师祖的三个徒弟:二郎神杨戬、雷震子和黄天化。这个彩蛋有什么寓意?

这让我想起最近在看的贾平凹长篇小说《暂坐》。人生就是“暂坐”,莫非神仙也一样?《暂坐》您看了吗?您怎么评价《暂坐》?怎么看作家贾平凹?

答:封神大战之后,姜子牙因一时之过,被贬入凡间,失去神力、被世人唾弃。为重回昆仑,姜子牙踏上旅途、寻找自我。姜子牙和师尊,一正一反。最后姜子牙用自己的方式成神。我觉得寓意就是:不盲从权威,不迷信权威,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

说起贾平凹和他的长篇小说《暂坐》,我不得不感慨:时间过得真快,那个写过《浮躁》(1986年)、《废都》(1993年)、《秦腔》(2005年)的陕西作家贾平凹,2020年,年近古稀,又出新作《暂坐》,这在文学界自然是新闻。按照出版界的行话,贾平凹自然算得上“一线作家”(我怎么联想到“一线城市”这个词呢)。那些负责跑文学口的记者,照例要去采访作家本人,请他畅谈创作长篇小说《暂坐》的感受和体会。发稿时,无一例外地说成“专访”。而记者“专访”稿的开篇,照例是新闻通稿式的语言:“近期,贾平凹长篇小说《暂坐》在2020年第三期《当代》杂志刊发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有评论家认为……”云云,总之是“长篇佳作”“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这些客套话,文学界之外,还有多少人看当代作家写的长篇小说,可以做个调查,用数据说话比较客观。

按照贾平凹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的说法,《暂坐》以现代城市生活为背景,讲述一群个性独特的中年女性在追求经济独立、个性解放、精神自由以及理想生活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以及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复杂人性。

贾平凹说:在我70岁前,《暂坐》可能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写《暂坐》,我用了两年,写了四遍,比以前任何一部书都写得慢。之所以写得慢,是因为我一直在纠结着怎么写,那么多的人物,没有什么大情节,没有什么传奇故事,该用怎样的视点?从哪里切入?如何结构?前两遍我都觉得不对,作废了。

很快,我就要步入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但我在文学上那种“夸父追日”般的热情和理想追求仍丝毫未减。此前的17部长篇小说,基本上是以每两年一部的频率推出。对我而言,面对生活存机警之心,从事创作生饥饿之感。

过去我也写了许多城市题材的作品,比如《废都》《白夜》《土门》《高兴》,但都是写乡下人进城的故事。而《暂坐》中虽也有从乡下进城的人物,但大多已经是完全的城市人,过的是真正的城市人的生活。

我在城市生活了40多年,应该写写自己所熟悉的这座城,当然包括城市里的女性们。《暂坐》里的女性们看似光鲜,实则辛酸,虽热热闹闹簇伙,但每个人却都孤独着。

风吹风也累,花开花也疼。这群女子在美丽着奋进着,同时也在凋零着困顿着。这群人代表着城市的时尚,犹如道邊的树,是美的风景,能标示风向,但大风来了会断枝折干,即便是微风,那叶子也在不停地摇晃翻动。

艾温在《夏游记趣》中说,一位旅行者可以走马观花,而对于一位博物学家来说,行走的脚步必须慢下来:“最有收获的步速是蜗牛步速。因为博物学家和行人的目标不同,他不在乎走得多远,也不在乎走得多快,而是在乎他能看到多少东西。往更深一层说,不光是他能看到多少东西,还要看他能够欣赏到多少东西,感受到多少东西。”

艾温写蜉蝣,不仅阐述了蜉蝣的孕育过程、外部形态、生存原理等,还对不同状态下的蜉蝣作了文学呈现:“微风停后,黄昏一片寂静。从植物上升起的虫云越来越密。蜉蝣飞升骤降,忽上忽下,忽下忽上,大家都是不停地动着,飞动的虫身在景色前就像超级热浪那样生出闪光。”

弯曲的河道可以形成沼泽、湿地,可是人类偏偏喜欢为了美观而修直河道,造成生态破坏;人类对鸟类的大量捕杀更是令人发指……艾温痛心地喊出:“没有一种生物是应该被赶尽杀绝的。”

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开头即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人欧阳江河谈诗歌时说:“我要做的恰恰是不要去轻易地打动人,要对置身其中的时代做更复杂的关照。”他追求“反消费的美学诉求”。

文学家艺术家往往更轻狂,举世皆然,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成名之后就自觉收敛这种“轻狂”。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白谦慎说,西方学者总量少但写作过程更长。基本上中国的画家、书法家成名以后,很多人容易走下坡路,这是因为市场太好了。那么这种市场操作,就不是简单的应酬之作了。我为“应酬之作”下的定义,只要不是为自己抒情创作,不是自由发挥的,都可以被看成是应酬之作。但因为中国的书画买卖的商品化也是应酬外界的一个方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是越画越坏、越学越坏。很奇怪的一点是,很多人名气大了,倒觉得无所谓了。

最近翻看微信朋友圈,瞬间被一位朋友拍摄的公园组图吸引。整个公园被高大茂密的悬铃木覆盖,从外面几乎看不到里面,远远望去,像是一座小森林。走进“小森林”,绿荫如盖,青翠欲滴。长长的蓝花鼠尾草、丛中可爱的白晶菊、稠密的迎春花,还有鸢尾、紫荆、金光菊、松果菊、五星花、夹竹桃、彩叶草……一夜风雨过后,地上会铺上一层米黄色的碎花,静美到令人不忍举步踩踏。骤雨初歇,在公园漫步,常有白鹭、画眉等鸟类在芦梢上悠荡,等你掏出手机欲拍时,却“扑棱”一下飞远了……

不由想起日本作家吉田修一的一本书《公园生活》,书里的“我”工作的地方被高楼商场环绕,于是“我”经常在工作间隙,穿过车如流水的马路,跑到公园去放空自己。与此同时,还有一位白领也常常在公园里吃午餐,互相关注,渐渐交谈。

海德格尔说:“人,充满劳绩,但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公园,是喧嚣城市的一方“桃源”。城在公园中,公园在城中。居于闹市,能够轻取一片净土,感受自然,欣赏一芳青草地,为生活增加一份小确幸。忙碌之余,偶尔驻足,倚栏倾听。情绪随微风飘舞,静静地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即使身处繁华都市,也能在这里找到诗与远方。“只要在公园长椅上发呆的时间一久,你就会发现泛着涟漪的池子、长着青苔的石垣、树木、花朵,这一切都能尽收眼底。”

问:在电影中,师尊对姜子牙说:执着于眼前一人的善,是狭隘的,不是真正的大善。姜子牙说:他要救苍生,也要救一人。不救一人,如何救苍生。这话您怎么看?

答:在电影中,师尊是反派,姜子牙是正派。师尊要一统三界,你如果追问:他吃饱撑的呀?为啥非要一统三界?人界“改朝换代”能影响到他这个神吗?更何况,师尊又不是神界老大,他上面还有更高的神,他一统三界图个啥?妖界死伤惨重对他有啥好處?这么一路问下去,那就成了哲学追问了。电影毕竟是个娱乐行业,大家去电影院,也不是去上哲学课。有些东西,想多了自己添堵。

师尊也许当神太久了,太闲了,没事干就折腾点事,非要哭着喊着一统三界,没啥理由,就是想一统三界。更无聊的不是这个,而是他没来由地、非要给狐妖九尾和小九连上宿命锁。连上这个锁,就能引发矛盾、挑动狐族和人族矛盾、把狐族卷入三界大战中,他好趁机一统三界。总之,他非要把狐族卷入战争不可。反派人物嘛,做事就是莫名其妙,狡猾,猜不透。看待师尊这样的反派,你得用野心家的心态看待野心家、用善良者的心态看待善良者。师尊仅凭一己之私,安排小九和狐妖锁一起,加速商朝的衰亡。

有不少朋友进电影院看《姜子牙》,边看边抱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舜亡。”他们抱怨这些台词满口仁义道德,像极了“之乎者也”,内心世界在翻腾:从头到尾的心情就是“就这?就这?就这?”还抱怨导演:我进电影院,本就不想听你跟我讲哲学,你偏偏跟我讲哲学是吧。作为观众,进电影院,只是想看电影、娱乐放松而已。我是俗人,我要看俗世,我要看苍生。你就老老实实拍个“烂俗”商业片,行不行?

看到这种“抱怨”,我也只是一笑置之,庄子不是说过么,夏虫不可语冰。

在我看来,姜子牙无愧为神,他坚信“一人即苍生”。面对“救一人还是救苍生”,姜子牙一开始也有过犹豫,直至被贬人间,亲眼看到世间残破,才开始真正地反抗。当九尾体内出现小九元神时,昆仑弟子都“聪明”地当作没听到,只有姜子牙提出了质疑,他是“一个至善到至愚的人”。

影片开头,姜子牙救小九,因为他不肯为了杀死九尾,而搭上无辜之人的姓命,哪怕只是一个。这并非因为他有多么高尚,真实的情况是:当时姜子牙的选择仅仅是情急之下的本能反应,这个细节很接地气。每个人都有选择“做自己”的权利,不该由任何人安排我们的“宿命”。

比天尊高的,还有道祖。现身的不过是天尊,隐形的则为道祖。天尊看似掌握主动权,但天尊也没有能力掌控下界,真正的主动权却由天尊的棋子——姜子牙掌握。道祖开创了轮回转生,而那轮回转生的工具就是玄鸟。公孙豹说了“道祖是玄鸟的创造者”。“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就是商部落的图腾。

姜子牙掌握了跟道祖一系的力量,所以能为整个狐族以及小九转生了。最后天梯一断,道祖计划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问:多数人是通过电视剧《封神榜》熟悉姜子牙。小说《封神演义》里的姜子牙,不是凡夫俗子,那是元始天尊的老徒弟,有半仙之体。在昆仑山学艺30载,奉师命下山斩将封神,80岁登台拜帅,兴周灭纣。姜子牙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最艰难之时,还能向天神求救,可以借天兵天将。总之,提到姜子牙,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姜子牙仅仅是个文学形象吗?历史上真有姜子牙这个人吗?

答:记得少年时见农村人盖房上梁,总要在梁上面贴一红纸条,上书“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或“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之语。

历史上真有姜子牙这个人。姜太公又称姜尚,字子牙,吕氏,一名望,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世称“姜太公”。

姜子牙既然叫姜尚,姓姜,怎么又是“吕氏”呢?原来呀,在上古母系社会时期,孩子随母姓,大家看“姓”字为“女”加“生”,就知道“姓”为母系社会的产物。后来,男性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孩子跟着父亲姓。父亲的姓叫“氏”。再后来,人们既有“姓”,也有“氏”。春秋战国之后,“姓”与“氏”才逐渐合二为一,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姓氏”。姜尚生活的时代虽然已是父系社会,但他还是随其母姓姜。据说,姜尚的祖先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在今河南南阳西),所以,以吕为氏,后人于是也叫他吕尚。姜子牙的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东海之滨,另一说在牧野之地。《水经注·齐乘》载:“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莒州在今山东省日照市,与东海之滨的说法相合。

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父子推翻了残暴无能的商纣王,开创了800多年的周王朝。“胸藏万卷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姜子牙所著的《太公兵法》更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奇书,也是古代兵书的开山鼻祖。据说《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子、春秋时期的大谋略家鬼谷子所著兵法也都参考了《太公兵法》,就连辅佐汉高祖开创汉朝基业的张良也是效法黄石之三略、子牙之六韬。

“吕尚处士,隐海滨”,这是《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记载;商朝末年,纣王暴虐,太公隐居海滨,“太公辟(避)纣,居东海之滨”,这是《孟子·离娄上》中的记载。如果你觉得证据还不充分,那么,不妨再看看《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中的记载:“太公尝隐于钓鱼矣。”另外,《后汉书·郡国三》“西海”条注引《博物记》,也有记载:“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

历史上真实的姜太公是个隐士,暂时放弃了功名富贵,常垂钓于渭水之滨,优哉游哉。由于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太大,人们更熟知或更相信文学化的姜太公,而不是历史上的姜太公。有个广为人知的歇后语,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太公意不在鱼,而要“钓”周文王。

姜太公出身低微,却满腹经纶、壮志凌云。为什么姜太公出身低微呢?你看屈原在《离骚》中这样写:“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吕望,就是指姜子牙。鼓刀,就是挥舞着屠刀,杀猪宰牛。屈原这两句话的原意就是说,那个姜子牙曾经当过杀猪宰牛的屠夫,后来碰上周文王才得到重用。汉朝《盐铁论》中还说:“太公贫困,负贩于朝歌。”这个“负贩”,就是背着东西走街串巷,做货郎,做小买卖。总之,姜子牙80岁以前一事无成,就是岐山脚下一个落魄的钓鱼翁。

姜太公的钓鱼的方法很怪,《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姜太公并没有主动求仕于文王,而选择了继续隐钓,以观其变。据《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记载:“闻文王贤,(姜太公)故钓于渭以观之。”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说,姜太公,一个70多岁老头,他钓鱼,短竿长线,线系直钩,不用诱饵,钓竿也不垂到水里,而是离水面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愿意上钩的鱼,就自己上钩。

一个樵夫看了,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尚哈哈大笑说,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不钓水中鱼,只钓岸上王与侯。”

姜太公钓的不是鱼,而是人。如此方式,清高自许不失体面,开了“隐以致用”的先河。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周文王拜姜子牙为军师,尊称他为“太公望”。太公望是什么意思?就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希望的老人。后来人们之所以称姜子牙为姜太公,就是从“太公望”这称呼来的。

周文王和姜尚风云际会,演绎了一段君臣遇合共建功业的千古佳话,姜尚也因此与伊尹齐名,成为最早的帝王师。“黄石授书”故事中,黄石老人授予张良的兵书就是《太公兵法》,并言“读此可为王者师”。李白在《赠钱征君少阳》诗中称“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那也是李白的一个梦想,只可惜他的“周文王”没有出现。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只是个传说。“直钩垂钓”是文人瞎编的,这代表了人们对姜太公的神奇的一种向往。

这个故事说的是,姜子牙利用的是现代传播心理学,“直钩垂钓”是一种吸引他人眼球的“行为艺术”,是一种营销策略、公关技巧,是一种待价而沽的哲学,他想投周文王,不毛遂自荐直接去见,非跑到渭水边自编自导一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这明显属于“别有用心”:用“直钩”钓鱼,是为了吸引周文王而刻意为之。钓鱼必须选在山里,好显示自己隐士的身份,如果直接在都城的护城河里釣鱼,就表明自己是一个俗人,姜太公堪称中国炒作第一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利用了现代传播心理学的机制,得到人们的关注,制造轰动效应,最终得到周文王的关注并成功出山。姜子牙钓鱼,西伯侯最终“上钩”了。可是,反之,姜太公不也同样“上钩”了吗?西伯侯当时正处于用人之际,无法对抗纣王,正一筹莫展,姜太公及时出现且帮助西周击败了纣王,奠定大周八百年江山,也可以说姜子牙自己也“上钩”了。

苏东坡有诗云:“苍崖虽有迹,大钓本无钩。”东坡讲,姜太公垂钓,只用直钩不用曲,实在是为了揭示“曲径通幽”的人生哲理。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从前读这句诗时,不以为然。圣贤寂寞,乃是曲高和寡、世少知音所致。那饮者留名的又有几人呢?现在才明白,原来李白说的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隐者留其名”,这里的“饮者”实为“隐者”,古人擅用谐音。从庄子、姜尚到孔明,从竹林七贤到陶潜,从孟浩然到王维,中国古代的隐者,无不流芳后世。后世的诸葛亮高卧隆中,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姜太公钓鱼”的翻版。以至于后来有了专以隐居沽名钓誉谋取禄位的“终南捷径”之说。

参考文献

[1]胡安华,张宝勤.贾平凹:心怀敬畏写尘世70岁前且“暂坐”[N].中国城市报,2020-07-20.

猜你喜欢
姜太公姜子牙
姜子牙算卦
Deity Defying
姜子牙下山
覆水难收
覆水难收
覆水难收
姜太公钓鱼
姜子牙为何不能救活比干
姜太公钓鱼新传
双语话中国历史名人:姜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