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专业全程在线案例教学一体化设计研究

2021-02-23 23:54郭斌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35期
关键词:耦合全程模块化

郭斌

摘 要 信息化技术和案例教学融合发展是未来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重要方向之一。应从全程角度思考专业和课程耦合的一体化设计方案,在专业和课程耦合视角下统筹在线案例教学,兼顾在线案例教学法应覆尽覆和差别对待相结合的原则。以管理类电子商务专业为例,研究其全程在线案例教学一体化设计的实现路径:以模块化技术重构课程群,实现群间课程在线案例教学的衔接和连贯;界定和筛选课程群内课程在线案例教学的需求和类型;运用模块化技术进行课程在线案例教学设计。

关键词 管理类专业;在线案例教学;模块化;全程;耦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5-0029-05

一、引言

1870年,哈佛大学在法学院尝试案例教学法以应对科技人才的快速膨胀需求,经过一段时期的试验,1920年哈佛大学通过验收并正式在法学院和医学院开展案例教学法,随后推广到商学院等学院[1]。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广泛使用,案例教学法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场景应用困惑。

一方面,案例教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揭示案例教学是围绕课程展开教学方法优化的实践,“课程强调要提升教学能力、保证教学质量”[2],百年的案例教学法实践展现了其在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方面的卓越绩效。但是,聚焦于单一课程的教学实践是不充分的教学创新,周光礼认为大学教育质量保证的关键是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体化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需要课程群的一体化协作,专业内少数课程的创新或者课程间的教学内容选择和协调不妥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将会受到抑制。从当前研究成果看,案例教学实践的研究基本聚焦在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学习体验和评价设计等方面[3],未从专业和课程耦合的视野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活动,因此,现有案例教学实践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支撑力度有待提升。

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进步颠覆了传统教学场景,技术进步给教育领域带来信息载荷急剧扩大、学习的交互功能利用和时空隔离等便利,随着外部应用场景的变化,案例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互联网+案例”教学模式得到空前发展,部分研究者从MOOC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视域开展案例教学研究,发现在线案例教学能更好地體现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内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师生互动效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但是,该阶段依然存在把课程孤立起来考虑案例教学的弊病。从现有文献看,探讨专业视域下课程案例教学协同问题的成果很少,未涉及到以专业为抓手,统筹考量整个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和实践技能一体化的各课程案例教学设计。所以,优化案例教学法必须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推进专业与课程的耦合,以此提高在线案例教学的效果,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鉴于在线案例教学研究缺乏对专业和课程耦合的研究,本文结合案例教学法和信息化背景条件,以管理类专业为例,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过程中专业和课程耦合的案例教学设计。

二、管理类专业全程在线案例教学一体化设计的总体思路

专业是由一系列课程群集合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群渗透到若干课程中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认为应改变已往仅对单一课程进行建设的做法,以课程群思想为导向,以专业系列课程整体为平台来进行课程建设”[4],信息化场景下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也必须遵循专业和课程耦合的一体化设计原则。

为更好地厘清问题,本文聚焦在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层面的管理类专业,从全程角度思考专业和课程耦合的一体化设计方案,给出相对清晰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实施路径。

(一)“全程”视域的本质内涵

全程视域包括三个层面的理解。首先,要从专业高度统筹各课程的在线案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展开的,课程的案例设计、案例选择、互动主题设置和案例教学难度均要服从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仅仅聚焦单一课程的在线案例教学设计,一方面难以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度融合,另一方面课程间的教学协同度不高,难以形成合力作用。由此,需要从专业角度统筹课程在线案例教学设计和课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从一体化角度形成课程教学合力。其次,全程不等于全覆盖,以专业为抓手的在线案例教学实践不等于案例教学全覆盖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性质和当前教学条件决定了一些课程不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所以,应遵循在线案例教学应覆尽覆和差别对待相结合的原则,并尽量提高在线案例教学的渗透度。最后,全程也体现在单一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尽量在各章节教学中覆盖在线案例教学法,另一方面在课前预习、课中授课与测评、课后回顾与强化等阶段安排实时和非实时在线案例教学设计。简言之,全程是指在专业和课程耦合视角下统筹在线案例教学,兼顾在线案例教学法应覆尽覆和差别对待相结合的原则。

(二)模块化区隔专业的各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各课程属性既具有同质性又存在异质性,根据认知科学模块化认知理论,按照某种关联规则将具有独立知识活动的各课程解构与集合成一个复杂的新系统——大课程[5],也就是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集合成几个课程群,课程群内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同质化属性,课程群间的异质化属性显著,知识流动主要发生在课程群内部,知识共享发生在课程群间交汇处,知识在课程群内共振和在课程群间传承,学习者能更清晰地区分不同课程的属性和课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习效率。按照模块化认知理论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在线案例教学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群,差别化设计出课程群内各课程通用性在线案例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绩效。

(三)文本案例和实验案例的差异化在线案例教学策略

根据情境承载的知识传递的特点,案例可以分成文本案例和实验案例。文本案例突出知识的批判性思维,实验案例包括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6],其中基础性实验利用知识认知的感性属性,通过设备仪器,学习者在实际操作中吸收知识、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基础性实验适合在普惠性高等教育领域广泛使用。两类案例的特点不同,在线案例教学实施模式也不同,文本案例要突出批判性思维的属性,实验案例要重视实操性的优势。

三、管理类专业全程在线案例教学一体化设计的实现路径

本文借助浙江開放大学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探讨管理类专业全程在线案例教学一体化设计的实现路径。

(一)以模块化技术实现群间课程在线案例教学的衔接和连贯

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程表的制定是依据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延展课和综合实践等模块(见表1),框定专业课程体系的各课程地位和各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贡献度。但各模块内课程的学科知识性质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知识联系是割裂的,其决定了模块内各课程在线案例教学实践是千差万别的,成熟的、优质的在线案例教学经验不易在课程群内扩散,知识流动受阻,影响专业的整体教学效果。

现实操作中,学校一般采用系或教研室的行政组织框架来解决专业课程体系的教研活动和知识流动。但即使如管理系(或电子商务教研室),其管辖的课程也存在显著的课程学科知识性质的异质性,如表1的《市场营销学》和《移动商务基础》,两门课程对知识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与要求呈现明显差异性。《市场营销学》更侧重前瞻性的市场分析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在多样化场景和绩效评价边界模糊条件下,利用深厚的洞察力和高超的交往能力获得绩效,而这一过程无法用计量来衡量,只能借助会计等指标测度最终的产出来比较绩效。但用结果计量推导个人的知识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最优解,因此评价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学知识的程度不能用结果推导过程的方法,而要采用批判性思维的推定方法。《移动商务基础》侧重移动平台技术的掌握程度,评价是客观的和精确的,只要考察学生使用各类移动商务平台的娴熟度,教师就可以给出学生学习绩效的精准评价。由此可见,归属同一系(教研室)课程的在线案例教学侧重面、过程设计和情境选择是截然不同的,以此组建课程群进行交流,虽然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很多方面还是难以交互和共振,群内知识得不到螺旋式上升,对应的在线案例教学进步艰难。

在线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采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者行政架构模式组建的课程群存在诸多弊端,那么有没有更好的解决之道?一些高职高专学校采用核心能力提炼的方法,以核心能力聚合相关课程,形成数个课程群,课程群内部学科知识性质关联度高,便于开展一体化的在线案例教学实践。然而,通过查阅部分高职高专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一般只有60%~70%左右的课程进入核心能力课程群,整个专业全程在线案例教学是得不到保障的,在线案例教学不能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最大功效。

以核心能力组建课程群是一个较好的解决之道。研究发现,综合考量学校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和全程在线案例教学要求,可以把专业课程体系解构和重组成新的课程群,一些课程的学科性质和专业吻合度不高,又属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素养课程,可以整合到“德、智、体课程群”和“公共课课程群”,以人文素养和基础性学科素养为纽带统领群内课程,提供群内知识流动的交汇点和立交桥,而专业属性强的课程需要做进一步细化,按理论性、应用性、信息技术要求和实践实训要求,细化出“专业理论课程群”“电商营销基础课程群”“电商技术及运用课程群”“职业拓展课程群”“实训类实验课程群”等(见表2),群内课程链接纽带清晰,课程学科性质高度相关,知识容易在群内共振和流动,群间知识传承脉络明确,知识能在群间交界处形成共享,形成专业知识体系传递的阶段性推进特点,全程在线案例教学一体化设计的逻辑得到确立。

简言之,从教的角度看,全程在线案例教学法的实践需要强有力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组建取决于课程群,假设影响教学团队其他因素是确定的,一个合理的课程群聚合是确保全程在线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利用模块化技术,综合考量学校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和全程在线案例教学的要求,可以得到课程群聚合的恰当方法,也对其他专业有借鉴意义。

(二)界定和筛选课程群内课程在线案例教学的需求和类型

全程在线案例教学并非是所有课程或所有章节均安排案例教学,如经济数学基础适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部分章节需要面授,因此,界定和筛选课程群内课程在线案例教学的需求和类型成为开展案例教学的前置条件。首先,从需求角度看,对一些线下面对面教学需求强的课程采用面授教学或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经济数学基础、实用英语、实用写作、经济学基础、广告摄影、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实务和“实训类实验课程群”的课程等,其余课程着重考量章节的在线案例教学需求;其次,从类型角度看,电商专业课程学科性质包括纯理论课程、理论与应用结合型课程、知识应用与实训实验紧密结合课程以及纯实验课程,对应采取的在线案例教学类型分为文本案例教学、文本与实验混合型案例教学、实验案例教学等,如管理学课程适合文本案例教学,市场营销学、组网与网络管理技术等课程适合文本与实验混合型案例教学,图像处理软件适合实验案例教学。不同类型的在线案例教学的要求、思路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性,鉴别课程在线案例教学类型有利于课程案例教学一体化设计的精准性。

(三)运用模块化技术进行课程在线案例教学设计

模块化技术既可运用到课程群的组建,也可运用到具体课程的在线案例教学设计。现有文献对在线案例教学研究展开了广泛讨论,得到在线案例教学法是教学手段创新主要方向的结论。但国内学者学者偏好于信息技术支撑和依托技术进步形成的新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如刘友平等人提出依托QQ、钉钉和微信的交互式信息技术平台,从教学模式创新角度研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流程设计,并用语义调查法测度绩效[7],李晓燕探讨了基于MOOC平台课前环节、课堂环节和课后环节案例教学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和要求[8]。这些研究注重技术的现实场景运用,淡化了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往往造成理念很新但落地困难的尴尬局面。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被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线案例教学中课程与章节的教学内容设置则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9]。

课程与章节的教学内容设置应該有利于在线案例教学优势的发挥,目前传统课程教学内容设置采用的是系统性、结构化架构模式,逻辑性强、晦涩难懂和显性知识载量少是主要特点,以此直接装载到在线教育平台,仅仅是知识的展现更换了一个平台,核心依然是传统教育内涵,所以在线案例教学必然要求将课程教学内容重新解构和组合,以鲜活和易学的形式,用情境+超量信息载荷助力学生吸收与消化知识,重构学生自身认知结构。

有研究发现,学生基于在线学习会被碎片化信息干扰,课程的各知识点联系将被阻断,学生难以全面掌握课程知识[10]。生动与刻板、易懂与晦涩、碎片化与结构化的对立是在线案例教学课程内容设置的难点,破解该难题可以采用模块化技术手段来搭建课程分析框架体系和新的教学内容模块,使得课程内容设置与在线案例教学要求匹配,学生吸收、理解和消化知识是基于课程内容模块化基础上的课程整体分析框架搭建[11]。但已有的章节知识安排并不体现课程的分析框架,仅仅是具有逻辑性的课程知识体系呈现,大而全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在线案例教学可以利用模块化技术解构、聚合和重组新的课程知识体系,搭建起学生对课程整体的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选择性地吸收基于在线的、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开展知识的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推动学生认知结构的螺旋式上升。

参 考 文 献

[1]付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第二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176-181.

[2]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72-76.

[3]李骏扬,于海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多层次认知网络构建的融合—以“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2021(6):149-153.

[4]张映辉,陶霞.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2-93.

[5]顾良丰.基于模块化的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54-55.

[6]王光义.实验教学理念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8):76-78+154.

[7]刘友平,张丽娟.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与实践效果研究——基于“项目管理”课程的调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7):44-47.

[8]李晓燕.提高MOOC教学效果的实践性思考——以“社会救助”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4):136-139.

[9]王雪军,张春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案例选用必须凸显“四性”[J].职业技术教育,2021(17):70-73.

[10]许悦,张玉春.互联网背景下碎片化知识重构与课程模块化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1-84.

[11]李景海.框架性体系教学与模块化知识方法——“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6-128.

猜你喜欢
耦合全程模块化
重卡内饰模块化技术
高效降解菌耦合颗粒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仓储稻谷热湿耦合传递及黄变的数值模拟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消毒供应室对再生医疗器械的全程质控管理
世园全程票再增新通道
JGJ/T 435—2018施工现场模块化设施技术标准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