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感觉功能障碍评定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1-02-23 23:59黄奥卿李思雨马向阳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脊髓损伤综述

黄奥卿 李思雨 马向阳

摘要:长期以来,对SCI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受损水平的局部结构、功能重建[1],通过四肢、躯体的功能评定帮助医师和治疗师了解患者功能损伤情况,客观、准确地了解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及转归,进而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康复治疗计划。本文综合多篇研究文献,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引起躯体感觉功能障碍的评定与治疗进行总结。

关键词:脊髓损伤;感觉功能障碍 ;评定与治疗;综述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指各种因素使脊髓的结构或功能受损,造成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反射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近年来因交通事故、坠落伤、刺伤、切割伤等原因引发SCI的事例越来越多。因此统一的SCI神经功能评定标准对于临床及科研人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极为重要,为后期康复治疗打下科学基础。

1脊髓损伤的评定

本文主要总结脊髓损伤评定的三种方法:弗兰克尔法、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ASIA)、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NASCIS)。脊髓损伤程度通过弗兰克尔法有了较为粗略的划分,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对临床上脊髓损伤评定,但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比如对脊髓圆椎和马尾节段损伤的评定;ASIA对弗兰克尔法进行了补充,目前最为广泛应用;NASCIS提出的积分标准对脊髓损伤程度进行了明确的量化,为业界最先进的评分方法。

1.1 弗兰克尔法

弗兰克尔在1969年提出,损伤平面以下的存留情况被Frankel法分为五级。

1.2 美国的脊髓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

ASIA脊髓损伤分级于1992年美国脊髓损伤协会以Frankel分级为根据进行了修订。

1.3 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

脊髓损伤严重程度被国际脊髓损伤评分标准以积分的形式体现出来。脊髓损伤程度通过该方法进一步量化,便于研究者研究统计与学术交流。

NASCIS不仅包括感觉和运动检查,而且将肛门指检与肛门外括约肌的检查也包含在内;主要通过十对关键肌与28个皮区的感觉来评分,并将评分分为三个等级。

2脊髓损伤的治疗

SCI是中枢神经的严重創伤,近年来对SCI的研究逐步加深,SCI的动物细胞实验与细胞移植目前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如今虽没有十分有效的治愈方式,但如果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干预,营造合适的内外界环境,便于神经修复,不仅减少并发症,功能恢复也有改善。

第一运动训练,恢复期间的训练主要包括加强对肢体和残余肌力的训练,耐力训练等,使尽可能耐心生活可以照顾好自己,回归社会。

第二矫形器及辅助用具的应用,用合适的矫形器和辅助设备,以执行特定动作并使患者尽可能早得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

第三中医针灸,中药针刺可以促进休眠神经组织的早期觉醒,促进受损神经元的蛋白质合成和纤维再生,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日常锻炼的能力。

2.1督脉电针联合康复训练

督脉电针指在刺入督脉经穴的毫针上通以微量低频脉冲电流,该方法不仅可以调节经气,而且存在脉冲电场,有针刺和电场两个作用。

脊髓损伤患者大部分患有严重残疾,无法融入正常生活。因此有很多学者做了相关实验,比较用督脉电针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反应、各项功能和不良反应;在督脉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SCI后患者运动、感觉障碍的研究中,选取84例S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用督脉电针治疗,经过3个月治疗后,通过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生活质量评分,来推断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提升,实验组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经过督脉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后运动和感觉功能得到显著提升 ,故通过电针督脉经穴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2新型撳针联合低频电刺激

撳针属于浅刺法的皮内针,通过浅刺与皮下埋针的方式,减少痛觉的同时加长时间效应,达到宣痹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感觉功能;低频电刺激可以促进局部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NGF能够防止脊髓继发性损伤,利于脊髓及背根节的运动、感觉轴突再生。

2.3早期针灸结合康复治疗

中医针灸治疗法通过对患者施针来刺激神经,激活神经功能,从而达到通经络活气血的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自理能力。

研究者将61例脊髓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 与观察组(n=31),先椎板减压术治疗,对照组在手术后2个月实施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术后返回病房立即进行为期2个月针灸治疗结合康复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反应和各项功能以及肌力改善情况。两组患者的感觉和综合功能评分均提高,且对照组低于观察组。

2.4盆底肌电生物反馈刺激技术

盆底肌电生物反馈刺激疗法是将电刺激通过低频电流作用于盆底的肌肉, 使盆底肌群产生有节律地收缩,从而改善患者的二便功能,增加最大尿流率的治疗方法。脊髓损伤且二便障碍的患者通过康复治疗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刺激技术治疗对排尿、排便功能的恢复起到了显著促进效果,能使患者更早恢复自理能力从而更好的融入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

2.5生物3D打印技术

生物3D打印(Bio-3DP)将生物医学技术与3DP技术进行了巧妙融合,是一项以个性化的制造与设计为显著优势,将解决生命健康领域的科学问题、临床医学需求及器械制造为最终目标的新兴技术。该项技术将神经干细胞(NSCs)与生物材料通过生物3D打印技术紧密联系,由于细胞分布与密度可被准确掌控,故可有通过模仿天然脊髓的结构与功能来创建成更具有生物活性的支架。该项技术为我们指明一条新路,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感觉功能地评定要依据患者自身的情况采用更有针对性地的评定方法。在感觉功能治疗上还有更多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领域,这不仅是治疗技术的创新联合,更是对脊髓损伤进一步的发掘。

参考文献:

[1]周红梅,徐向阳,刘祥,杨健,黄德珍,龚萍.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方法评价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脑灰白质体积改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34(09):1337-1341.

[2]戚桂波,凌至远,熊曦雨,彭娟娟.脊髓损伤特有康复评定量表的应用现状及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16):4-7.

猜你喜欢
脊髓损伤综述
麦香遍地粮满仓——山西省“三夏”生产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2021年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综述
驾驶员安全带识别方法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溴吡斯的明联合巴氯酚对T6以上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与康复训练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观察
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行动学习法在脊髓损伤患者实施自助间歇导尿中的应用效果